第五章 教育目的
- 格式:rtf
- 大小:106.74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学⾃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的(含答案)第五章教育⽬的⼀、名词解释:1、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的全⾯发展:指劳动能⼒的全⾯发展;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填空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针:“坚持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现代化⽔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办好⼈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3、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的和个⼈的教育⽬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8、⼩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学德育的⽅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10、⼩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主性和创造性.12、⼩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宗旨,教育⽬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本位论的教育⽬的论认为,应当根据⼈的本性和个⼈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教育⽆⽬的论并⾮主张真正的教育⽆⽬的,⽽是认为⽆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15、⼈的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产⼒极其决定的分⼯状况是⼈的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的全⾯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的有鲜明的政治⽅向;坚持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三、选择题1、(C)是全部教育⼯作的核⼼,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的D、教育系统2、(C)是进⾏全⾯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A)A、道德、思想和政治⽅⾯的教育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C、⼼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D)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B、道德功能C、个体功能D⽂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境界是(C)A、个体⽣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功能6、智⼒是⼈的(D)A、⾃然能⼒B、习得的认知能⼒C、⾃然能⼒D、⾃然能⼒和习得的认知能⼒7、(C)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的B、教育⽅针C、教育⽬标8、教育⽆⽬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B)的观点.A、涂尔⼲B、杜威C、卢梭D、布鲁纳9、(A)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A、⼈的全⾯发展学说B、⽑泽东教育思想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D、邓⼩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由”,⽽“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是对学⽣个性的抹煞.(√)2、全⾯发展不等于平均平⾯的发展,(√)3、初中是素质教育,⾼中是“应试教育”.(×)4、教育⽬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个国家教育⼯作总的要求.(×)5、20世纪末我国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教育⽬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忽视其它⽅⾯.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才的哪些素质?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⑶开放思维;⑷崇⾼理想.。
第五章教育目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广义:头脑中的VS 狭义:国家颁布的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社会发展规律VS人的发展规律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把人培养成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杜威对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调和教育目的应当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中心,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集权主义的工具。
(4)教育准备生活说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5)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古代社会,个人没有人身自由。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受和占有欲望的膨胀,人的关系又表现为物的关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将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第五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意义及制约因素;
2.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4.了解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考试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我国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学习要求】
1.识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教育方针(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理解:(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4)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5)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3.应用: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复习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如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都可以对受教育者寄予这样或那样的期望。
狭义:是指国家(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
通俗地说,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归宿,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具体有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宏观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
(2)中观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的,即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3)微观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我国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及作用
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中核心部分――教育目的本身是价值的选择,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
同时它也是是教育目的中的复杂领域――人们的地位、背景不同,有不同的认识水平、理想,形成不同的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必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等(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
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三、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色很好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
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动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等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各级各类的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我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
”(“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法、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3)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观,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和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1)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整体功有,防止片面性。
(2)坚持全面发展与固材施教相结合。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教育方针的内容的是()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教育目的的作用
2、下列关于个体本位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
B.个人是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C.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的品德和政治品质
D.从社会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2、下列关于社会本位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
B.没有个人发展就没有社会发展
C.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的品德和政治品质
D.从个人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4、下列不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教学
5、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
A、德育
B、美育
C、体育
D、教学
6、下列属于德育组成部分的是()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法纪教育
7、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其中微观层次上的教育目的是()。
A、教师的教学目标
B、国家的教育目的
C、学校的培养目标
8、下列人物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涂尔干
D、福禄贝尔
9、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称为()。
A、个人的教育目的
B、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C、教育目的的结构
D、教育目的的层次
10、下列不属于智育的任务的是()
A、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B、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技巧
C、发展学生的智力
D、教育学生掌握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二、简答题
1、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简要回答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3、简要评述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4、简要评述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5、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个人本位论
3、社会本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