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7
5.1“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十七年》是由蔡庆贤执导的充满激情的黑白话剧。
由陈等演员阵容组成的话剧,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向中国的历史致敬。
该剧的主要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1937-1945)时期的中国,即“抗战第一年”。
故事叙述胡三(译:李URL)返乡参加家乡传统庆典时,回顾了自己抗日战争期间经
历的挣扎。
他回忆起当年自己与战友一起在关河守卫国境,见证了上头部队及无知村民一
起奋斗抗击外敌的汗水、眼泪和血液,也深刻反思和纪念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些英烈们。
这部话剧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血淋淋的人间战场,而是将对历史的回忆和思考有机
地安排在了人物之间的精彩对话中,丰富了整部剧的感人情节,也把观众带入到过去的征
战地,让观众痛心的感受到当年的战地抗战的艰辛。
《十七年》是一部励志的话剧作品,它激发了人们抗击外敌的精神,唤起人们对中国
历史、文化与英烈们的牺牲精神深深的思念。
本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
难和逆境,中国总是能拿出令人振奋的抗敌精神,让英雄之心在困难和挫折的滚滚红尘中
永远绽放光芒。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历史发展,了解十七年戏剧的重要剧作家及代表性剧作。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的历史剧创作理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关汉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戏剧创作概况(一)创作队伍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宋之的,这些作家主要集中在历史剧创作方面。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胡可《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陈其通、崔德志《报春花》、张海默《洞箫横春》、沈西蒙《杨根忠》,这些作家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政治题材方面。
(二)题材十七年的戏剧创作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有: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表现现实政治斗争的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和农村题材:魏连珍的《不是蝉》、夏衍的《考验》、艾明之的《幸福》,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胡丹沸的《春暖花开》、、海默的《洞箫横略》、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考验》:夏衍50年代以后的第一部剧作,它勇敢地对当时共.产党内部严重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造成官僚主义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但是,擅长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的夏衍,并没能在反映工业题材和政治斗争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2.革命历史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表现红军长征,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胡可《战斗里成长》(赵老忠、赵钢、赵石头祖孙三代反抗压迫的过程)。
这些剧作体现出鲜明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反映内部矛盾: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从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
《霓虹灯下的哨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细雨侵袭的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提出了在和平年代中如何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问题。
(三)历史剧创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出现高潮。
历史剧作者主要是老一代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
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戏剧一、十七年戏剧概述●1、“十七年”戏剧的“国家”属性(1)从戏剧创作的运作流程来看,戏剧被纳入国家监控权限内,予以制度化管理,戏剧成为接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的¡°国家的戏剧¡±。
即,服务于国家,由政府监管。
(2)从戏剧的功能来看,戏剧承担了国家建设的职能,尤其是写国家政策的任务。
(3)从戏剧家的创作身份来看,戏剧家既非职业创作,也非专业创作,而是一种职务创作。
创作者成为国家机构的成员。
(4)从戏剧家的创作姿态来看,戏剧家放弃个人写作立场,认同国家写作立场;写作在国家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写作成为一种国家化创作。
(5)从戏剧的想象和虚构来看,民族国家的形象始终是戏剧建构的中心,戏剧关注的是国家以及国民的¡°国¡±性,而非单纯的个体。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2、制约“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关键因素●(1)政治运动在组织戏剧时,基本上围绕国家的各项政治要求和政策条文,使得话剧创作局限于政治话语表达的想象之中。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举凡戏剧创作的各种要素,如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人物的塑造、冲突的设置等,均被《讲话》限制,使得“十七年”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讲话》的戏剧注解。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后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两结合”),成为包括话剧创作在内的惟一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毛泽东的《讲话》,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关的只有一句话:“我们是主张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的”。
《讲话》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合理衔接,也是内化并使之“本土化”的有效载体。
3、“十七年”戏剧的创作情况●“第四种剧本”●(1)什么是“第四种剧本”●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鼓励了作家的探索。
在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持反对态度的。
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第一节:概述一、戏曲改革二、当代话剧的变革三、当代歌剧的发展一、戏曲改革1.当代戏曲改革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1966-1976年间:各种戏曲都进行现代戏革命。
2.戏曲的推陈出新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剧清除,纯洁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
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3.京剧现代戏的革命1958-1976年戏曲改革: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认同。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改革:(1)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2)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3)打破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地刻画人物;(4)改变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
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5)出现了一批京剧现代戏代表作。
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弊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二、当代话剧的变革1、1949—1957年(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的“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