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8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标要求】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结构】一、从《诗经》到唐诗(诗歌发展历程)1. 《诗经》(略讲)①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分风国(风、民歌)、雅(贵族宴饮乐歌)、颂(贵族祭祀乐歌)三部分。
③地位及意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2.楚辞(略讲)①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②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③代表作:《离骚》3.汉赋(略讲)①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②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4. 唐诗(诗歌黄金时期)(详讲)(1)唐诗繁荣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政策、内外交流等方面去归纳)①国家的统一,政治的清明②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繁荣的表现①初唐: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田园诗);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
③中唐:白居易④晚唐:李商隐、杜牧。
二、宋词和元曲(详讲)1.宋词(1)成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特点:诗的另一种形式。
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3)流派:婉约派: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豪放派:。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
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1)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课时演练·促提升一、选择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注)於:叹美词。
皇:美,辉煌。
无竞:无人可以与他竞争。
烈:光明显赫,功业伟大。
允:诚然,信实。
厥:其]该诗句应出自()A.《诗经·周颂》B.《国风·周南》C.《诗经·大雅》D.《诗经·小雅》解析:《诗经》中的“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而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对周武王和周文王的歌颂,故A项正确;“风”为地方民歌,因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雅”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布局分为“大雅”和“小雅”,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小雅”属于“雅”的一种,故D项错误。
答案:A2.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据此可知,司马迁()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B.认为《离骚》与《诗经》的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解析:材料大意是:《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离骚》两者兼而有之,可见司马迁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故A项正确;《离骚》是浪漫主义作品,而《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两者创作手法不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作者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感伤,故D项错误。
答案:A3.“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根据这段文字的特点,可知它属于() A.汉赋 B.唐诗C.元曲D.宋词解析:题干材料体现出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和华美的词藻,这属于赋的特点;B、C、D三项与材料反映的特点不符,故选A项。
答案:A4.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
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作者对于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多样性解析:题干材料中刘师培关于南北环境及文风的逻辑的叙述有些主观因素,不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地理环境是导致南北文风差异的重要因素,但并未达到“决定性”的程度,故B项错误;不管环境与文化间的逻辑关系如何,不同地区间文化不同是事实,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刘师培已经看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故D项错误。
答案:C5.宋朝文人认为“唐诗无避讳”,论及本朝时则说:“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由此可见()A.唐人写诗不受礼义纲常的约束B.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C.文学的使命就是反讽现实政治D.唐诗水平明显高于宋诗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唐朝诗人可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但不意味着唐人写诗不受礼义纲常的约束,故A项错误;唐朝政策开明,言论较为自由,宋朝时君主专制加强,不允许自由发挥,故B项正确;反讽现实政治只是文学使命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唐宋诗歌的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B6.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
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举考试复习“指南”等。
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解析:宋朝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加强,而不是减弱,故A项错误;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商业活跃,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能够提供日常实用图书的书坊,受到市民的欢迎,故B项正确;宋朝重文轻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书坊盛行,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7.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趋于繁荣。
《中国图书总目》和《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共收存明清小说1 300余篇。
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原因不包括()A.商品经济繁荣B.市民阶层扩大C.中外交流加强D.印刷技术提高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由开放走向闭关,因此,C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C8.“说话”是宋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话本是“说话”的底本。
宋代“说话”的兴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A.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B.封建统治的松弛C.词趋于衰落的必然性D.宫廷文学的发展解析: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因此适应他们文化娱乐要求的“说话”趋于兴盛。
答案:A9.诗词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下列与辛弃疾相关的对联是()A.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C.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流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D.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解析:本题考查文学的表现形式。
题干要求回答与辛弃疾相关的对联,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
A项的阐述与理学相关;B项关键词是“诗史”,与杜甫相关;D项与“女儿花”有关;只有C项描述的是豪放派,故选C项。
答案:C10.与《三国演义》相比较,《水浒传》的特点是()A.全方位大容量地反映社会生活B.擅长描写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与计谋C.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D.采用了市民喜欢的章回体体例解析:《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在描写人物同时全方位大容量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B项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特征,故错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都是明清小说的代表,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都采用章回体例,C、D两项是二者的相同点,故错误。
答案:A11.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这种现象表明()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解析:材料中“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信息说明文学逐渐被下层民众所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文学世俗化,不是迎合统治阶级,故B项错误;民间文学世俗化与道教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1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
……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其中的“《□□□□》”最有可能是()解析:从时间上看,《封神演义》《三言二拍》为明代小说,排除A、B两项;C、D两项都是清代小说,但《聊斋志异》是志异鬼怪故事,不符合题意,而《儒林外史》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排除D项,C项正确。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
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绌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
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经籍会通四》材料二《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
……《旧唐书》载唐仅一百一十二家,元人较之,尚多五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臣僚言:“朝廷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机谋密划,不可漏泄。
今乃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事属未便。
乞严切禁止。
诏……照见年条法指挥,严行禁止。
其书坊见刊板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今后雕印文书,须经本州委官看定,然后刊行。
”——《宋会要辑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书籍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对于书籍流通的态度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1)过程:由竹木简到纸张卷轴,由手工抄录到印刷,由卷轴到书册。
原因:竹简沉重;纸张手抄简便;卷轴不便翻阅、收集和整理;印刷书册易于成书,成本较低,便于收藏保存。
(2)现象:文化繁荣,著作丰富。
原因:唐代雕版印刷术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科举制的推行;国家重视文献的整理。
(3)态度:严禁民间私自印书,加强对书籍的审查。
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军事、政治机密的泄露,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但也妨碍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14.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出现了四大名著。
观察下列小说中的插图,完成相关问题。
(1)上述四幅图片各出自哪部著作?(2)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出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被拍成了电视剧,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又出现了重拍的热潮。
你对此持何种态度?为什么?参考答案:(1)图1《水浒传》、图2《三国演义》、图3《红楼梦》、图4《西游记》。
(2)①小说创作的素材丰富。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与此同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这都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②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
(3)同意重拍。
利用日益发展的科技更好地展现相关的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视觉和美的享受;随着对四大名著研究的深入,能够更好地体现和挖掘它们的内涵等。
(言之有理即可)反对重拍。
对原有相关影视作品的超越非常困难,影视观众很难认同新的作品;多次重拍浪费大量的资金,会导致不良的社会风气等。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