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命名规则和野外描述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9
野外⼯作中岩⽯的命名和分类野外⼯作中岩⽯的命名和分类(试⾏稿)青海省核⼯业地质局第⼆矿产勘查⼤队⼆○○六年四⽉⽬录第⼀章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 (1)⼀.沉积岩的⼀般特点 (1)⼆.正常沉积岩的分类 (2)三.正常沉积碎屑岩的命名: (5)四.粘⼟岩 (6)第⼆章碳酸盐的命名 (9)⼀.碳酸盐的⼀般特征 (9)⼆.碳酸盐岩的分类 (13)三.碳酸盐岩的命名 (17)第三章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18)⼀.岩浆岩的⼀般特征 (18)⼆.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21)第四章⽕⼭碎屑岩的分类命名 (23)⼀.⽕⼭碎屑岩的⼀般特征 (23)⼆.⽕⼭碎屑岩的分类 (26)三.⽕⼭碎屑岩的命名 (27)第五章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27)⼀.变质岩的⼀般特征 (27)⼆.变质岩的分类 (30)三.动⼒变质岩类 (30)四.接触变质岩类 (32)五.⽓成-热液蚀变岩类 (35)六.区域变质岩类 (40)七、混合岩的分类及命名 (47)第⼀章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沉积岩的⼀般特点㈠.物质组成:有碎屑物质、杂基和胶结物。
碎屑物质:陆源区母岩风化的产物,经搬运后沉积,占沉积岩成分的50%以上。
杂基:是粗-中粒碎屑岩中细粒的机械沉积物(⼩于0.03mm),包括黏⼟质,不包括化学物质。
胶结物:主要为化学物质,常见的有碳酸盐、硅质、铁质等。
㈡.结构:碎屑的粒度、形态,胶结物的特点和胶结⽅式。
1.碎屑颗粒的结构类型。
2.胶结物的结构类型。
3.杂基的结构类型。
㈢.构造:按层理厚度划分<0.01m:微层状;0.01-0.1m:簿层状:0.1-0.5m中层状;0.5-2m:厚层状;>2m:巨厚层状。
⼆.正常沉积岩的分类按粒度分为粗碎屑岩、中碎屑岩、细碎屑岩和粘⼟岩。
㈠.粗碎屑岩的分类:㈡.中碎屑岩的分类1.按粒度分类:中碎屑岩的粒度分类2.按成因分类:1).砂岩:杂基含量⼩于15%,岩⽯结构成熟度⾼,碎屑的分选性、磨园性好。
主要由⽯英组成。
根据主要矿物⽯英(Q)、长⽯(F)相对含量,划分如图。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一、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鉴定岩浆岩的肉眼观察和鉴定一般遵循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到最后综合分析定名的步骤。
(一)颜色的观察岩石的颜色是指岩石总体的颜色,它是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对含量的反映。
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其颜色也相应地由深变浅。
一般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绿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绿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肉红色等。
因此,根据岩石的颜色可以初步确定岩石的类别。
(二)结构、构造的观察结构、构造是成岩环境的反映。
一般说,具中、粗粒结构,等粒结构以及似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深成岩具细粒,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浅成岩具隐晶质、玻璃质结构者多属于喷出岩。
玻璃质与隐晶质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或酷似炉渣后者断口粗糙不平。
浅成岩与喷出岩均可具斑状结构,其区别在于前者的基质多为细粒,显晶质矿物,斑晶较粗大后者的基质多为隐晶质或玻璃质,斑晶粒度较细。
块状构造多属于深成岩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构造多属于喷出岩。
因此,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可以大致确定岩石的产状。
(三)矿物成分的观察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主要的依据,对于具显晶质结构的岩石需要全面鉴定其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并且估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百分比含量。
在观察矿物成分时,应首先鉴定指示矿物,然后鉴定长石类矿物和其他暗色矿物。
鉴定指示矿物时,石英含量较多者属于酸性岩,橄榄石较多者属于超基性岩,少含或不含指示矿物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
鉴定长石类矿物时,先观察岩石中有无长石,不含长石者属于超基性岩如含长石,则要进一步区分长石种类并估计其相对含量。
一般说,以正长石为主要且含较多石英者属于酸性岩以斜长石为主,不含或极少含石英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这时需根据其暗色矿物再定岩类。
在暗色矿物含量较多的岩石中,需具体鉴定出矿物名称。
以橄榄石为主者属于超基性岩以辉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以角闪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黑云母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和野外描述沉积岩石是由颗粒物质在地表积积累累而形成的,其中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石灰石、泥岩、砂岩等。
它们通常形成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并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才固化成岩石。
命名和野外描述的规则能够帮助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探人员更好地识别和描述沉积岩石。
一、命名规则沉积岩石的命名规则基于它们的组成、结构、来自的地理时代以及地理位置。
以下是命名规则的具体内容:1.以组成命名沉积岩石可以根据它们的主要组成物质来命名,比如石英砂岩、泥岩、粘土岩、灰岩等。
这些命名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石。
2.以结构命名沉积岩石也可以根据它们的结构来进行命名。
例如,片麻岩是由大型的花岗岩石块和页岩薄片组成的。
3.以来自的地质时代命名沉积岩石也可以根据它们所代表的地质时代来进行命名,以便对古地理环境和地质历史有一个更准确的了解。
例如,侏罗纪砂岩和三叠纪砂岩就代表不同的地质时代。
4.以地理位置命名沉积岩石还可以根据它们来源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命名。
例如,砂岩可以是由于其来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而命名的,比如雅鲁藏布江砂岩。
二、野外描述规则沉积岩石的野外描述是指地质学家在野外观察沉积岩石并记录下它们的外观、特征和性质。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沉积岩石的性质和组成,从而更好地分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
以下是野外描述的规则:1.颜色沉积岩石通常具有特定的颜色,这些颜色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好地辨别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石。
例如,泥岩通常是暗绿色或深灰色的,砂岩可能是灰色或白色的。
2.纹理沉积岩石的纹理通常是它们组成成分、堆积方式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结果。
纹理可以是细致的、均匀的或粗糙的。
例如,纹理非常细致的石灰岩可以像薄膜一样。
3.成分沉积岩石的成分是确定其类型的重要因素。
地质学家通常会观察其颗粒大小、形状和组成物质以确定其类型。
例如,古代河流的沉积物可能包含石英、长石和云母。
4.结构沉积岩石的结构通常可以反映其沉积环境和堆积方式。
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肉眼对岩石进展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构造、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
具体步骤可为:〔1〕首先观察岩石的构造。
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
比方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外表上似难区分,此时应结合岩石构造特征的观察进展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斑状结晶构造,其中的石英斑晶与基质矿物间呈结晶联结;而石英砂岩具有沉积岩的碎屑构造,碎屑之间呈胶结联结;另外,岩石中的石英颗粒本身也有显著差异----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石英砂岩中的石英颗粒那么呈浑圆状,玻璃光泽已经消失,用锤击或小刀刻划岩石中胶结不牢的部位时,可以看到石英颗粒与胶结物别离后在胶结物上留下的小凹坑。
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那么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2〕对岩石构造的深入观察,可以对岩石进一步的分类。
如火成岩中的深成侵入岩类多呈全晶质、显晶质、等粒状构造;而浅成侵入岩类那么常呈斑状结晶构造。
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化学岩(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成份及其联结方式。
〔3〕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的分析,对岩石的命名和分类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与火成岩的命名关系尤为密切。
如斑岩和玢岩,同属火成岩中的浅成岩类,其主要区别在于矿物成份。
斑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正长石和石英,玢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和黑色矿物。
沉积岩中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石膏、褐铁矿等不可能存在于新鲜的火成岩中。
变质矿物如绿泥石、滑石、石棉、石榴子石、红柱石等,那么为变质岩所特有。
沉积岩命名与描述(泥质岩普遍具泥状结构,偶尔具鲕粒结构。
具鲕粒结构的泥质岩应属自生沉积岩类)命名的顺序:名称(颜色-粒度-岩性)描述顺序:结构—构造—成分及分布规律—胶结物与胶结程度(包括致密成果)—特殊物质及分布规律(炭屑、黄铁矿、化石、印痕、结核、包体等)—岩层中其他岩性的夹层或透镜体(重点描述厚度、接触关系)—宏观描述:韵律层理、递变层理(正、反粒序层理)、波状层理、爬升波状层理、逆行沙波状层理、层理不明显、均一状层理、渐变层理、过渡层理、互层状层理、纹层理、平行状层理、水平状层理、交错层理(即斜层理,包括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波状层理—与下层的接触关系(突变、渐变)—突变接触面形态(平直、水平或倾斜(倾角)、参差状、穿插、互层等)。
浅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状结构,厚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粉砂质组成,粉砂质均匀分布。
岩石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断面平坦状。
局部见缓波状层理,倾角<5°。
见石膏薄层,厚度1mm,沿层理向分布。
描述接触关系。
深绿色泥岩:泥状结构,厚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组成,质地均匀、完整。
岩石具滑腻感,以小刀刮之具挠性。
湿时略具可塑性,干后略膨胀。
下部含少量砂质。
局部见少量炭屑,杂乱分布。
描述接触关系。
浅灰绿色砂质泥岩:泥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细-粗砂组成,砂粒不均匀分布,下部含量逐渐增加,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可见钙质结核。
局部砂质含量较高,成泥质中-粗砂岩,与泥岩过渡接触,厚约20cm。
描述接触关系。
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胶结,胶结中等。
质地均一,断口平坦。
见炭屑,呈波纹状分布。
上部夹薄层细砂岩,逐渐过渡为粉砂岩。
描述接触关系。
灰白色粉砂岩: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岩石由钙质、粘土质胶结,胶结中等。
质地均一,断口平坦。
下部灰色粘土质与灰白色粉砂质呈密集的纹层状产出,显平行状层理,具扰动现象。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1.颜色: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⑴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
结构: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 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
4。
构造: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5.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8。
综合定名泥质岩的野外命名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如: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泥质岩描述举例1. 蒙脱石粘土岩: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
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
断口粗糙,略具滑感。
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2.碳酸盐岩的命名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一步细分。
命名原则:颜色+层厚+特殊构造+颗粒类型(结构)+基本名特殊构造:为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等化学构造如:浅灰色中层鸟眼状微晶白云岩如:灰黑色中厚层虫屑泥晶灰岩(三)碳酸盐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⑴颜色碳酸盐岩的颜色多为各种色调的灰色,色调的深浅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高时,岩石可呈黑灰色或黑色;含铁质时可呈红或黄色;含泥质时多呈褐黄色。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a●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常见沉积岩的定名及描述第一类型碳酸盐类岩石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颗粒碳酸盐岩、结晶碳酸盐岩和生物碳酸盐岩。
一、颗粒碳酸盐岩该类岩石由颗粒和填隙物两大部分组成。
颗粒主要包括内碎屑(砾屑、砂屑和粉屑)、鲕粒、生物碎屑、球粒、团块等。
填隙物由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只有泥晶基质,二是只有亮晶胶结物,三是既有泥晶基质也有亮晶胶结物。
定名颜色+岩石单层厚度+结构+矿物成分。
如:深灰色厚层状鲕粒灰岩。
颜色——深灰色。
岩石单层厚度——厚层状。
结构——鲕粒(鲕状)结构。
矿物成分——方解石,鲕粒和填隙物都是方解石。
描述1、颜色由颜色的色调和深浅组成,符合少前多后的原则,多用色谱表中的单色和双色混合色描述,尽量避免用三色混合色描述,可用生活自然色。
如浅黄绿色,浅—颜色的深浅,黄绿—颜色的色调,绿多黄少。
又如橄榄色(生活自然色)。
先描述岩石新鲜面颜色,再描述风化面颜色。
2、单层厚度的规定块状层> 100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1cm微薄层<1cm注意测量岩层单层厚度的范围及主要的单层厚度。
3、结构当颗粒的含量大于岩石总量的90% 时,填隙物可不参加定名,主要有如下结构:(1)、单颗粒结构砾屑结构、砂屑结构、粉屑结构、鲕粒(或鲕状)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球粒结构、团块结构等。
(2)复合颗粒结构A 、以两种颗粒为主的结构少前多后复合定名,如砂屑鲕粒结构,砂屑少鲕粒多,并且二者的含量都大于5%。
B、三种(含三种)以上颗粒的结构,同A,如生物碎屑砂屑鲕粒结构;但是如果三种颗粒的含量相当,就可称为颗粒结构。
当颗粒的含量占岩石总量的50—90%时,填隙物要参加定名。
以泥晶为主时,为泥晶某某颗粒结构,如泥晶砾屑结构;以亮晶为主时,亮晶某某颗粒结构,如亮晶鲕粒结构等。
当颗粒的含量为岩石总量的25—50% 时,颗粒在前泥晶在后,为颗粒泥晶结构。
某某颗粒泥晶结构,如鲕粒泥晶结构。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碎屑岩S1 简单粒度碎屑岩命名以碎屑岩中占优势的颗粒直径,即同一粒度区间颗粒含量占颗粒总量90%以上,及胶结与否对碎屑岩的命名分类见表1:S2 复合粒度碎屑岩命名复合粒度的碎屑岩名称由两种或三种不同区间的粒度决定。
主要粒度含量大于50%,名称在后;次要粒度含量为10~50%,名称在前。
次要粒度含量小于10%,不参加命名。
次要粒度含量为10~25%的,称为“砾状”,如“砾状砂岩”中,砂是主要粒度,砾是次要粒度。
次要粒度为砂或更细的粒度,含量为25~50%的,在次要粒度名称之后加上“质”字,如“砂质”、“粉砂质”、“泥质”等砾岩中有三个砾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砾岩”。
砂岩中有三个砂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砂岩”。
S3 粒度加胶结物的碎屑岩命名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前加“含”字,例如,“含灰”、“含铁”、“含硅”、“含磷”等。
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后加“质”字,例如,“灰质”、“铁质”、“硅质”、“磷质”等。
粒度含量小于50%,胶结物含量大于50%时,不属碎屑岩范畴,按化学岩的命名规定命名。
S4 以碎屑(颗粒)成分的砂岩命名根据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包括云母和绿泥石)三者相对含量百分数进行砂岩命名表中的砂岩,当其中基质含量大于15%时。
在砂岩名称前加上“杂”字,命名为“杂砂岩”,例如“长石杂砂岩”、“岩屑杂砂岩”等。
表中的砂岩名称,已不遵守含量主次排列顺序的规定,必须注意到: A 、“长石砂岩”并不意味着长石含量大于50%; B 、“岩屑砂岩”也不是说岩屑含量是主要的。
S5含特殊成分的砂岩命名砂岩中的特殊成分或胶结物,直接参加命名,“浊沸石长石砂岩”、“海绿石石油砂岩”等; 砂岩中含火山灰10~50%之间的,命名为“凝灰质砂岩” 岩石中火山碎屑含量大于50%时,按火山碎屑岩命名规定命名岩屑(云母、绿泥石),%长石,%碳酸盐岩T1 以矿物成分为依据的碳酸盐岩命名碳酸盐岩矿物成分的命名规定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大于50%时,即用它定为岩石的基本名称,以“××岩”表示;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占第二位,含量在25~50%的,用它作为基本名称的主要形容词,以“××质”写在基本名称前面;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在10~25%的,用它作为次要形容词,以“含××(的)”表示,写作岩石名称最前面,如某岩石含白云石55%,方解石30%,泥10%,则定名为“含泥的灰质白云岩”;碳酸盐岩的野外命名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岩两种碳酸岩,根据两种相对含量多少,在野外将碳酸盐岩分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四种。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碎屑岩S1 简单粒度碎屑岩命名以碎屑岩中占优势的颗粒直径,即同一粒度区间颗粒含量占颗粒总量90%以上,及胶结与否对碎屑岩的命名分类见表1:S2 复合粒度碎屑岩命名复合粒度的碎屑岩名称由两种或三种不同区间的粒度决定。
主要粒度含量大于50%,名称在后;次要粒度含量为10~50%,名称在前。
次要粒度含量小于10%,不参加命名。
次要粒度含量为10~25%的,称为“砾状”,如“砾状砂岩”中,砂是主要粒度,砾是次要粒度。
次要粒度为砂或更细的粒度,含量为25~50%的,在次要粒度名称之后加上“质”字,如“砂质”、“粉砂质”、“泥质”等砾岩中有三个砾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砾岩”。
砂岩中有三个砂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砂岩”。
S3 粒度加胶结物的碎屑岩命名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前加“含”字,例如,“含灰”、“含铁”、“含硅”、“含磷”等。
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后加“质”字,例如,“灰质”、“铁质”、“硅质”、“磷质”等。
粒度含量小于50%,胶结物含量大于50%时,不属碎屑岩范畴,按化学岩的命名规定命名。
S4 以碎屑(颗粒)成分的砂岩命名根据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包括云母和绿泥石)三者相对含量百分数进行砂岩命名表中的砂岩,当其中基质含量大于15%时。
在砂岩名称前加上“杂”字,命名为“杂砂岩”,例如“长石杂砂岩”、“岩屑杂砂岩”等。
表中的砂岩名称,已不遵守含量主次排列顺序的规定,必须注意到: A 、“长石砂岩”并不意味着长石含量大于50%; B 、“岩屑砂岩”也不是说岩屑含量是主要的。
S5含特殊成分的砂岩命名砂岩中的特殊成分或胶结物,直接参加命名,“浊沸石长石砂岩”、“海绿石石油砂岩”等; 砂岩中含火山灰10~50%之间的,命名为“凝灰质砂岩” 岩石中火山碎屑含量大于50%时,按火山碎屑岩命名规定命名岩屑(云母、绿泥石),%长石,%碳酸盐岩T1 以矿物成分为依据的碳酸盐岩命名碳酸盐岩矿物成分的命名规定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大于50%时,即用它定为岩石的基本名称,以“××岩”表示;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占第二位,含量在25~50%的,用它作为基本名称的主要形容词,以“××质”写在基本名称前面;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在10~25%的,用它作为次要形容词,以“含××(的)”表示,写作岩石名称最前面,如某岩石含白云石55%,方解石30%,泥10%,则定名为“含泥的灰质白云岩”;碳酸盐岩的野外命名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岩两种碳酸岩,根据两种相对含量多少,在野外将碳酸盐岩分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四种。
借助5%稀盐酸对方解石和白云岩不同的反应特征,对碳酸盐岩区分和命名:A、灰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很快起泡,并可听到响声;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亦强烈起泡并发出响声;岩屑在稀盐酸中跳动并倾向于浮起来;B、白云质灰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很快起泡,响声不大;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起泡像串珠般不断冒出,岩屑在稀盐酸中只作轻微跳动;C、灰质白云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只微微起泡,响声更小,只有靠近耳边才能听到;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反应较弱,亦不跳动;D、白云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不起泡或起泡很慢、很微弱;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开始不反应或反应微弱,后来才逐渐加快,并有小泡冒出;T2 以晶体结构为依据的碳酸盐岩命名在野外用肉眼和放大镜可区别碳酸盐岩的晶粒大小时,可将晶粒结构表达在岩石名称前面,如“粗晶白云岩”、中晶灰岩、中晶生物屑灰岩等;表3T3 允许沿用的碳酸盐岩名称泥灰岩实质上是泥质灰岩,允许沿用泥灰岩名称;允许沿用以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生物门类、成岩后生变化等特性命名的碳酸盐岩的名称,如“叠层石(叠层灰岩)”、“豹皮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花斑白云岩”、“次生白云岩”等。
沉积岩的野外描述内容沉积岩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生物化石与古生态、成岩后生变化、晶洞与溶洞、节理与裂缝、风化与地貌特征、含油气显示等。
C1 颜色原则规定:A、尽可能用新鲜干燥的岩石描述颜色;B、描述潮湿的或风化的岩石时,必须附加说明是潮湿的或风化的颜色;C、描述颜色的纵横向变化规律和均匀程度;D、观察颜色和层理的关系;E、判断岩石的颜色是原生色还是次生色;F、不得用物质名词来表达颜色,如猪肝色、咖啡色、乳色等;C2 矿物鉴定在野外鉴定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必须借助放大镜、小刀、浓度为5%的稀盐酸等工具;岩石中的重矿物、粘土矿物、矿物残渣、自生矿物、造岩后生矿物等主要由试验室分析鉴定,地质人员在野外以描述为主,可以鉴定出的一些相矿物为:黄铁矿、海绿石、菱铁矿、石膏、岩盐等。
C3 结构碎屑岩的结构观察内容粒度分类见表1。
分选性分为3个等级:分选好、分选中等、分选差磨圆度分为4个等级: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碎屑颗粒的形状:应观察粗砂级以上较大颗粒的形状,根据碎屑颗粒的三个轴向(长轴、中轴、短轴)之间的长度比例,将颗粒形状分成4种类型,见表4;砾石的排列方向:测定内容:砾石的最大扁平面的倾向和倾角、砾石长轴的走向胶结物种类:泥质、灰质、硅质、铁质、石膏质和白云质胶结类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镶嵌胶结胶结物结构:隐晶状结构、粒状结构、木节(这是一个字,不知拼音,暂时以2个字代替)状嵌晶结构碳酸盐岩的结构观察内容碎屑碳酸盐岩的粒屑包括各种颗粒和碎屑内碎屑:砾屑(lj>2mm)、砂屑(0.1<lj<2mm)、粉屑(0.03<lj<0.1mm),lj-粒径生物化石个体和生物碎屑:在野外应尽量区别原地生长(未经过搬运与磨损)和经过搬运和磨损的生物化石的门类组合及古生态;鲕状碎屑:应描述鲕粒的大小及形态特征胶结物主要是指充填于颗粒之间的结晶方解石或其它矿物,包括结晶方解石(又称亮晶方解石)、白云岩和石膏;晶粒晶粒是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按大小分类见表2;按形态特征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他形晶;按晶粒结构分为斑晶(相对周围晶粒,格外粗大)和包含晶(大晶体中包含小晶体)。
生物骨架生物骨架是生物礁灰岩(简称礁)不科缺少的结构组分。
在野外应观察和描述原地生长的造成生物骨架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虫、钙藻、海绵、层孔虫、牡蛎蛤等。
结构类型分为结晶粒状结构、晶粒异形结构、生物结构、碎屑结构、同心结构、成岩后生结构(次生变化结构)C4沉积构造碎屑岩的沉积构造层理岩石性质(颜色、矿物成分、结构等)沿垂向的渐变或突变状态层理形态:水平层理、波庄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透镜状层理(压扁层理)、递变层理(粒序层理)、韵律层理、均质层理(块状层理);层的形状:板状、羽状、契状、透镜状、槽状;层的均匀性:均质层(层内组分相同,分布规则)、非均质层(层内组分不同,分布不规则)、递变层(层内粒度有规则地连续性变化)、韵律层(层内组分或粒度的连续性变化在垂向上重复出现,呈旋回性);层的厚度:分为块状(h>2m)、厚层(0.5<h<2m)、中层(0.1<h<0.5m)、薄层(0.01<h<0.1m)、页层(<h<0.01m),h-单层厚度;层间接触关系在野外确定层间接触关系必须要有可靠的依据:A、一定数量的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B、清晰看到两层之间的接触关系C、测量不整合面及上下岩层的产状要素互层与夹层分为等厚层(b<2:1)、略等厚层(2:1<b<5:1)、夹层(b>5:1),b-两种岩性厚度比层面波痕的观察:描述波痕形态、波峰、波谷上的矿物分布、粒度变化,并测量波痕要素(波长、波高、不对称度、波峰走向等)确定波峰成因(浪成、流水或风成);泥裂(干裂)的观察:描述其形态、深度、密度及充填物雨痕和冰雹痕的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平面分布及充填物槽模、沟模、梭模、刷模、锥模的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长轴方向及充填物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在沉积作用的同时或固结成岩之前,处于塑性状态时,发生变形所造成的各种构造(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揉皱构造、滑塌构造)。
化学成因构造指成岩作用过程及以后由于化学沉淀和溶解作用形成的构造,并有晶体印痕和结核等。
晶体印痕:泥屑沉积物在未固结前,松软表面上的盐或冰的结晶体后来溶解消失,在层面上留下特殊的晶体印痕。
结核: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应描述以下内容:A、结核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和内部构造B、鉴定结核成分C、查明结核产状的原生性的次生性D、定量统计结核丰度E、总结结核在岩层中的分布规律生物成因构造指生物活动在沉积层上和岩石中留下的痕迹。
痕迹化石可用来确定沉积环境和海水深度,并根据痕迹保存好坏来判断沉积作用的快慢。
碳酸盐岩的沉积构造碳酸盐岩的沉积构造不仅具有碎屑岩的沉积构造类型,还具有其特有的沉积构造类型(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顶层充填孔隙构造、虫孔构造、缝合线构造)。
C5 成岩后生变化(次生变化)碎屑岩的成岩后生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蚀变作用碎屑岩的成岩后生作用:溶解作用、碳酸钙矿化作用(方解石化)和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有白云化、去白云化、硅化、硫酸盐化<石膏化、硬石膏化>、去石膏化、菱铁矿化、黄铁矿化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C6 节理、裂缝节理、裂缝中除微裂隙、晶间裂隙等肉眼难以观察必须依靠室内分析外,其它方面在野外,观察描述的具体内容规定为:A、节理、裂缝发育密度B、节理、裂缝宽度、延伸长度和深度C、充填物质D、节理、裂缝产状及相互串通情况E、分布的均匀性F、与母岩性质和层面的关系G、与构造(断层、背斜、隆起)的关系C7 风化与地貌特征岩石风化面和风化壳的描述分为:风化后的颜色、风化后的性质、风化程度(强烈风化、中等程度风化、微弱风化)、风化壳深度、强烈风化带厚度在野外应描述不同的地貌特征与岩性的关系。
C含油气显示借助人体器官、地质锤、放大镜、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丙酮)试剂等观察描述油气显示。
油气显示种类液体油苗:常沿断裂面流出,伴生天然气和盐水;水面油膜;浸染原油:是最常见的沉积岩中的含油显示,可分为三种:油砂(岩石全部被原油浸染,甚至饱和,湿润)、油斑(岩石局部被原油浸染,浸染部位常是粗粒结构部分或各种缝隙)、油迹(岩石个别部分被原油浸染,且较轻微);轻质原油:在新鲜岩石被击碎后立即可以看到浅白色或黄色液体原油,挥发很快,可用丙酮方法鉴定;原油显微显示:指肉眼难以看到,借助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试剂可识别的原油;天然气苗:沿断裂面、层面、节理等溢出的天然气,在水中出现时呈起泡状;吸附烃:新鲜岩石被击开后,可闻到天然气气味进行判别;泥火山:由地下高压天然气上升时携带泥岩块和水到地面形成,可证实地下有天然气;地蜡:由石腊基原油在地表浅处结晶析出,呈固体显示;沥青:呈固体显示,原油氧化成的沥青分为软沥青、地沥青和石沥青,原油变质形成的沥青分为碳质沥青、碳沥青、次石墨;油页岩;间接油气显示:自然硫、油气被硫酸盐还原成的硫化氢气体或臭味、与油气作用后的次生岩石或次生土壤;油气显示描述描述内容:A、油气显示的地理位置、坐标和出露高程;B、油气显示的构造位置和周围地质条件、应注意与断层、不整合面、溶洞等的关系;C、油气显示层位和岩性;D、油气显示类型;E、油气显示产状;F、油气产量G、油气显示数量、固体的可估算储量H、油气显示分布范围或面积现场取样及试验要求:A、对可能含油气岩石作四氯化碳试验;B、每一种岩石要用地质锤击开,迅速闻嗅,闻嗅时不得将鼻子直接靠到岩石碎面上,而是相隔0.1~0.2m,以手掌招气到鼻孔;C、对每一种油气显示必须采集代表性样品送实验室分析,油样不得少于1L,气样不得少于1~2L,油砂、沥青、地蜡不得少于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