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15.85 MB
- 文档页数:34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一、砾岩、角砾岩、砂岩常见岩石类型:砾岩、角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杂砂岩、铁质砂岩、海绿石砂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粗粒砂岩。
1、鉴定方法和步骤(1)鉴别确定岩石中的碎屑成分并估计其含量。
(2)实际测量(薄片中)和估测(手标本上)碎屑颗粒的粒径(最大、最小和一般的)。
(也可利用粒度管或粒度盘以及较标准的标本进行对比)。
并确定岩石的分选程度。
(3)鉴别碎屑颗粒的磨圆度。
(4)鉴别填隙物的成分硅质胶结物:白色、致密状、硬度大于小刀、加HCl不起泡。
铁质胶结物:岩石往往呈紫红色。
碳酸盐质胶结物:浅灰一浅绿色、加HCl起泡。
海绿石胶结物:暗绿色,风化后使岩石带绿色斑痕。
泥质杂基:灰色、褐色、硬度小、岩石易破碎松散、加HCI不起泡。
(5)区分岩石的支撑性质并尽可能地区分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等胶结类型。
2.描述实例(1)砾岩(河北宣化)灰色、砾状结构、胶结紧密、标本呈块状构造。
其中砾石占70%,填隙物占30%。
砾石大小不一,粒径一般在2-20mm,以2-10mm为主。
砾石呈圆状及次圆状,少数次棱角状,断面多呈椭圆及长条形。
砾石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还有少量喷出岩和硅质岩。
填隙物浅灰绿色,多为与砾石成分相同的砂及粉砂、砂及粉砂间有钙质、泥质等填隙物。
属基底式胶结类型。
(2)紫褐色中粒铁质砂岩暗紫褐色、颜色分布不均匀。
中粒砂状结构,标本呈块状构造。
碎屑含量占整个岩石85%左右,胶结物约占15%。
砂粒几乎都是石英,粒径0.15-1mm左右,分选性好,大小比较一致。
胶结物主要为氧化铁,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成团块。
岩石为颗粒支撑,呈孔隙式胶结。
二、粉砂岩、泥质岩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细粉砂岩、粗粉砂岩、粘土、泥岩、含粉砂泥岩、砂质页岩、铁质页岩、钙质页岩、黑色页岩、碳质页岩、油页岩、硅质页岩。
1、鉴定方法与步骤(1)粉砂岩的观察方法与砂岩基本相同。
(2)泥质岩因矿物颗位非常细小、,肉眼无法鉴定,因而要注意其颜色及各种物理性质的观察。
岩心观察与描述
《岩心观察与描述:一场独特的探索之旅》
嘿呀,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干了一件超级有趣的事儿,就是去观察岩心啦!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记得那天,我跟着一群地质专家来到了那个满是岩石的地方。
哇塞,一进去就感觉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
然后他们就拿出了那些岩心,我一看,哎呀妈呀,这就是岩心啊,长得奇奇怪怪的。
我拿起一块岩心,就开始仔细端详起来。
你还别说,这岩心上面的纹路啊,就跟一幅幅画似的。
有的地方凸起来,有的地方凹下去,感觉就像是大自然这个超级画家在上面随意挥洒的杰作。
我就在那想啊,这些纹路到底是咋形成的呢?是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沉淀,多少风雨的洗礼啊。
我凑近了去看,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颗粒,嘿,这可真有意思。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不停地这儿摸摸,那儿看看。
旁边的专家看着我那好奇的样子,还笑着给我讲解了好多关于岩心的知识呢。
然后我又看到了一块岩心,上面居然有一条像小蛇一样的痕迹,我当时就乐了,这也太神奇了吧。
我就琢磨着,这是不是远古时候有个小虫子或者小动物在上面爬过留下的呀。
哎呀呀,越想越觉得有趣。
就这么观察着,描述着,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岩石世界,在那里探寻着无数的秘密。
到最后要走的时候,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呢,还想再好好研究研究这些奇妙的岩心。
总之啊,这次的岩心观察与描述之旅,真的是让我特别难忘,让我对这些平时不怎么注意的石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原来岩心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呀!嘿嘿!。
岩石特征描述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这神奇的岩石。
你说这岩石啊,那可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有的就像沉默的卫士,屹立在那里千百年,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你瞧那花岗岩,坚硬得很嘞!就好像是个倔强的大汉,任你风吹雨打,它自岿然不动。
那粗糙的表面,仿佛在诉说着它经历过的种种磨砺。
要是你不小心磕到它,哎哟喂,那可疼得够呛!这花岗岩啊,在建筑中可是大显身手,给我们建造出坚固的房子和壮观的建筑。
再看看那石灰岩,嘿,它可有意思啦!它就像是个会变魔术的小精灵。
经过时间和水的洗礼,能形成各种各样奇妙的洞穴和地下河。
你想想,那神秘的洞穴里,是不是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说不定还有神奇的地下宝藏呢!还有那砂岩,摸起来有点沙沙的感觉,就像那细腻的沙子聚在一起。
它的颜色也丰富多彩,有的红,有的黄,就像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
砂岩常常出现在一些美丽的峡谷中,为那壮丽的景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次我去爬山,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岩石。
我当时就想啊,这块岩石在这里得有多少年啦?它见证了多少人的来来往往啊?它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呢?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样。
你说这岩石,它们不会说话,却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时间的痕迹。
它们有的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世间万物;有的在深谷之中,静静等待着被发现。
它们难道不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吗?默默地付出,却不求回报。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强、坚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下去。
不要像那脆弱的玻璃,轻轻一碰就碎了。
岩石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们有着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
所以啊,朋友们,下次当你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岩石时,可别只是匆匆走过。
停下来,仔细看看,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
说不定你能从它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呢!岩石,它们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好好珍惜吧!。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
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
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
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
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
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
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
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
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引言简要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岩石分类概述1. 岩石的定义定义岩石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 三大类岩石列举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野外观察的重要性讨论野外观察对于岩石分类和定名的重要性。
二、火成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火成岩的特征描述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观察方法介绍火成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火成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火成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三、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沉积岩的特征描述沉积岩的成因、层理结构和矿物组成。
2. 观察方法介绍沉积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沉积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沉积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四、变质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变质岩的特征描述变质岩的变质程度、矿物重组和结构变化。
2. 观察方法介绍变质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变质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变质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五、野外观察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1. 观察误差分析野外观察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 定名困难讨论在岩石定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解决策略提出解决观察误差和定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
六、野外观察与现代技术结合1. 地质信息系统(GIS)讨论GIS在野外岩石观察中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如何辅助岩石的野外观察。
3. 便携式分析仪器描述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器在野外观察中的作用。
七、经验总结与建议1. 观察技巧总结总结野外观察岩石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2. 定名经验总结汇总岩石定名的经验和建议。
3. 持续学习与实践强调持续学习和实践在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中的重要性。
结语总结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用,强调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岩⽯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l.颜⾊岩浆岩的颜⾊⼤致可分为浅⾊、中⾊和暗⾊⼏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即新鲜⾯的颜⾊)及次⽣⾊(即经过次⽣变化后风化⾯的颜⾊)。
原⽣⾊可反映岩⽯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可反映岩⽯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深浅,是暗⾊矿物含量和浅⾊矿物含量⽐率的反映。
辉长岩、撖榄岩为深⾊;闪长岩为中⾊;花岗岩、霞⽯正长岩为浅⾊。
浅成岩的颜⾊深浅,多受矿物拉度⼤⼩。
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深。
喷出岩的颜⾊深浅,则受到岩⽯成分、次⽣变化、结晶程度等⽅⾯的影响。
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的影响。
通常⽞武岩类多呈⿊、⿊绿⾊、蚀变后呈中绿~浅绿⾊;安⼭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
描述岩⽯颜⾊时,应分出新鲜⾯(原⽣⾊),风化⾯(次⽣⾊),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显晶质岩⽯,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结构名称。
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长结构、粗粒半⾃形结构等;隐晶质⾄玻璃质岩⽯,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玻璃质的岩⽯,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只有在岩⽯薄⽚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
侵⼊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颜⾊、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估百分含量等。
岩⽯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中的⽬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三大岩石,描述,鉴定(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吊,报肩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苜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木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人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屮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杲逐渐增名,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注到深。
同时还耍注意区别岩石新鲜血的颜色和风化厉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眾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最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绘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町区分岀址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址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屮并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品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品质结构,还要对人小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比矿物颗粒人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肉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肉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屮矿物颗粒人,旱.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屮矿物为细粒及HI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丁?浅成岩类。
观察岩右冲矿物仃无定向诽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境,仟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Z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戏成岩人笫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仃规律扌H 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房体等均耍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血上有规则扌IT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粘土岩由于粘土矿物非常细小,故要在手标本中肉眼鉴定其成分是困难的。
主要观察描写粘土岩的颜色和物理性质。
(l)颜色:一般的粘土岩往往为浅色,混入有机质则显黑色,混入氧化铁呈褐色,含绿泥石、海绿石等为绿色。
(2)物理性质:观察岩面断口、硬度、可塑性,在水中可否被泡软,吸水性强弱等。
(3)构造:观察岩石中有无层理、泥裂等。
(4)其它:如是否含有生物化石等。
粘土岩几乎不用描述,颗粒细小野外只能看到颜色。
碎屑岩类砾岩粒径大于2mm的碎屑占50%以上,具砾状结构,层理发育差.砾石一般为圆或次圆状者称砾岩,呈棱角和次棱角状者称角砾岩。
单成分砾岩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好。
如石英砾岩。
复成分砾岩一般分选不好,圆度变化也大。
砾岩的胶结物中,硅质、钙质、铁质和泥质均有。
一般描述为颜色,构造,结构及成分见图1图1 砾岩描述(春哥你仅仅描述颜色,构造,结构及成分即可)砂岩粒径介于2~0.05mm之间的砂粒占50%以上,各类层理均可发育。
按砂粒大小可进一步分为粗砂岩(粒径2~0.5mm)、中砂岩(粒径0.5~0.25 mm)和细砂岩(粒径0.25~0.05mm)。
石英砂岩中石英含量占75%以上,甚至95%以上,一般磨圆度高,分选好,颜色浅。
长石砂岩中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浅红色到浅灰色。
圆度较差,分选中等或差。
岩屑砂岩中石英含量<75%,岩屑含量>25%,颜色深,圆度和分选都很差.砂岩一般就两种,一种石英砂岩,一种普通砂岩。
图2 石英砂岩描述(描述名称、结构、成分,胶结物)图3 砂岩描述粉砂岩粒径介于0.05~0.005mm的碎屑颗粒占50%以上,多呈阶薄层状,平行或微波状层理。
颗粒细小,肉眼难以辨认;放大镜下可识别石英颗粒或有少量白云母.岩石断面粗糙,无滑感,可以此与粘土岩区别。
图4 粉砂岩描述碳酸盐岩灰岩(颜色,结构(内碎屑结构一般))1)颜色:灰—灰白色居多,但往往随混入物而变化。
(2)构造:应注意有无微细层理和层面构造,有无化石等。
一、目的要求1、通过观察基性类代表性的岩石类型,了解并掌握基性岩的基本矿物共生组合和主要的结构构造;2、学会独立地鉴定岩石,正确的给岩石定名及编写岩石鉴定报告。
二、实验内容橄榄辉长岩、辉绿岩、辉绿玢岩、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
三、实验指导1.观察与描述方法(参阅实验一)2.描述实例(参阅实验一、实验三)四、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按照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对下列岩石和薄片进行详细的鉴定描述: 1.手标本:橄榄辉长岩、辉绿岩或辉绿玢岩、气孔状玄武岩或杏仁状玄武岩。
2. 薄片:橄榄辉长岩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实验项目编号:01012015一、目的要求1、通过观察中性一酸性岩类常见的岩石类型,了解并掌握上述各类岩石的基本矿物共生组合和主要的结构构造。
2、学会鉴定岩石的方法,观察与描述方法。
二、实验内容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角闪安山岩。
三、实验指导1.观察与描述方法(参阅实验一)2.描述实例:安山岩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角闪石具熔蚀、暗化边结构;基质具玻晶交织结构即安山结构。
斑晶含量20%,由斜长石(12%)及角闪石(8%)组成。
斑晶斜长石:自形板状,粒度1-2mm,常被熔蚀。
蚀变较强,表面分布绢云母、高岭土、碳酸盐矿物等。
正低突起,以⊥[010]晶带最大消光角法测得Np’∧(010)=33°,An52拉长石。
斑晶角闪石:自形长柱状,长2-4mm不等。
黄褐色,多色性强,Ng-黄褐色、Np-淡黄色,Z∧Ng=15°,边缘多具暗化边,部分颗粒熔蚀较强,成港湾状边缘。
基质约80%,主要为大致平行排列的斜长石微晶及其间充填的玻璃质。
构成安山结构。
斜长石微晶约30%,板条状,长0.15mm左右,蚀变轻微,正低突起,以微晶法测得Np’∧a=5°,An35中长石。
火山玻璃45%、紫褐色,均质体,大部分已脱玻化成为霏细质、隐晶质集合体。
赤铁矿2%左右,暗红色粉尘状散布于基质中。
磷灰石1%,无色,长柱状,0.1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