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 格式:pptx
- 大小:14.00 MB
- 文档页数:80
岩石观察日记我今天去了一个岩石园,看到了许多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岩石。
在这篇观察日记中,我将分享我对几种岩石的观察和感受。
第一块岩石是一块石灰岩。
它呈现出浅灰色,质地坚硬。
我触摸到的石灰岩表面非常光滑,没有凹凸感。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发现石灰岩上有一些细小的孔洞。
这些孔洞可能是因为水流通过岩石时溶解了其中的一些矿物质所致。
我还注意到石灰岩上有一些细小的白色晶体,这些晶体可能是石灰岩中含有的矿物质。
总的来说,石灰岩给我留下了坚硬而光滑的印象。
接下来是一块片麻岩。
这块岩石呈现出深灰色,并具有粗糙的质感。
与石灰岩不同,片麻岩表面有一些凹凸感。
我能看到一些颗粒状的物质,它们可能是不同类型的矿物质混合形成的。
这些物质形成了片麻岩的颗粒结构。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还发现岩石中散布着一些黑色的矿物颗粒,它们给片麻岩增添了一些亮点。
就整体而言,片麻岩给我留下了坚硬而粗糙的印象。
我还观察到了一块片岩。
片岩是一种由岩石层通过压力和热量作用形成的。
它通常由细粒的矿物颗粒组成。
我看到的片岩呈现出灰黑色,具有细腻的质感。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注意到片岩中散布着一些细小的矿物颗粒,这些矿物颗粒形成了岩石的层状结构。
另外,我还看到一些亮光的晶状结构,它们可能是岩石中的矿物质。
综上所述,片岩给我留下了一种细腻而层状的印象。
最后,我观察了一块花岗岩。
花岗岩是一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这块花岗岩呈现出灰白色,并有一些黑色和粉红色的颗粒状物质点缀其间。
触摸花岗岩表面,我发现它非常光滑。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发现花岗岩中的矿物颗粒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晶状结构。
其中,黑色的颗粒可能是黑云母矿物,而粉红色的颗粒则可能是正长石矿物。
总体而言,花岗岩给我留下了一种光滑而颗粒状的印象。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我更加了解了它们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不同的岩石在质地、颜色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这使得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呈现出美妙的多样性。
岩石观察之旅让我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
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
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
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
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
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
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
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
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引言简要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岩石分类概述1. 岩石的定义定义岩石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 三大类岩石列举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野外观察的重要性讨论野外观察对于岩石分类和定名的重要性。
二、火成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火成岩的特征描述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观察方法介绍火成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火成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火成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三、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沉积岩的特征描述沉积岩的成因、层理结构和矿物组成。
2. 观察方法介绍沉积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沉积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沉积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四、变质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变质岩的特征描述变质岩的变质程度、矿物重组和结构变化。
2. 观察方法介绍变质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变质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变质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五、野外观察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1. 观察误差分析野外观察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 定名困难讨论在岩石定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解决策略提出解决观察误差和定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
六、野外观察与现代技术结合1. 地质信息系统(GIS)讨论GIS在野外岩石观察中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如何辅助岩石的野外观察。
3. 便携式分析仪器描述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器在野外观察中的作用。
七、经验总结与建议1. 观察技巧总结总结野外观察岩石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2. 定名经验总结汇总岩石定名的经验和建议。
3. 持续学习与实践强调持续学习和实践在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中的重要性。
结语总结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用,强调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岩性观察描述一般内容和常用语张凤鸣徐州市地质勘探队江苏徐州 221005摘要:地质、岩土技术报告和发表的地质论文的共同缺陷,是在全面评价天然岩体上,缺乏恰当的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转达无机会到现场观察该种岩体的人们,详实准确、规范化的岩性描述诚为重要。
关键字:岩性描述颜色成份结构构造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份、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岩性观察描述的内容及其常用语概述如下几个方面:一、颜色:观察岩石的颜色时,应尽量观察新鲜、干燥的岩石颜色。
岩石颜色分单色和复合色,其中复合色按主色在后、次色在前进行表述,如主色为黄色,次色为灰色,即称为灰黄色。
一般描述颜色时以“灰”字当头的为多,经常遇到的岩石颜色有:黑色(灰黑色)、灰色(浅灰色、深灰色或暗灰色)、褐色(深褐色、浅褐色、灰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白色(灰白色)、黄色(深黄色、浅黄色、灰黄色、褐黄色)、绿色(深绿色、浅绿色、灰绿色、黄绿色)和红色(深红色、紫红色、粉红色、肉红色)等等。
二、成份:成份分为主要成份、次要成份和胶结充填物质。
首先要确定岩石的主要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然后观察次要矿物、胶结充填物质等的种类和含量。
三、结构:主要为组成岩石矿物的内部组成或岩石结晶程度,如颗粒大小和形状特征及相互间关系。
从矿物结晶程度来讲有:隐晶质(结构)、细晶质(结构)、粗晶质(结构);另外,变余结构、气状结构等一般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观察岩石的结构时,首先应确定岩石的结构类型,然后再描述结构的特点。
一般描述结构时以隐晶结构、细粒结构、中粒结构、粗粒结构、中细粒结构、中粗粒结构和花岗结构(火成岩类)等居多;对于隐晶质结构应注意其断口特征,对于粒屑结构,应描述粒屑的大小、形状、分选、圆度以及胶结物或基质的结构特点;对于结晶结构或变晶结构,则应描述矿物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情况等。
四、构造:主要为组成岩石的矿物(晶体)的组成形式和排列方式。
岩⽯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l.颜⾊岩浆岩的颜⾊⼤致可分为浅⾊、中⾊和暗⾊⼏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即新鲜⾯的颜⾊)及次⽣⾊(即经过次⽣变化后风化⾯的颜⾊)。
原⽣⾊可反映岩⽯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可反映岩⽯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深浅,是暗⾊矿物含量和浅⾊矿物含量⽐率的反映。
辉长岩、撖榄岩为深⾊;闪长岩为中⾊;花岗岩、霞⽯正长岩为浅⾊。
浅成岩的颜⾊深浅,多受矿物拉度⼤⼩。
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深。
喷出岩的颜⾊深浅,则受到岩⽯成分、次⽣变化、结晶程度等⽅⾯的影响。
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的影响。
通常⽞武岩类多呈⿊、⿊绿⾊、蚀变后呈中绿~浅绿⾊;安⼭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
描述岩⽯颜⾊时,应分出新鲜⾯(原⽣⾊),风化⾯(次⽣⾊),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显晶质岩⽯,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结构名称。
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长结构、粗粒半⾃形结构等;隐晶质⾄玻璃质岩⽯,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玻璃质的岩⽯,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只有在岩⽯薄⽚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
侵⼊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颜⾊、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估百分含量等。
岩⽯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中的⽬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物质组成部分之一,其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三大类岩石为火山岩、沉积岩和岩浆岩。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这些岩石时,需要注意其外貌特征、颜色、质地、结晶程度、矿物组成等方面,以便准确鉴定其种类。
以下分别介绍如何进行这三类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
一、火山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火山岩是由火山活动产生的岩石,分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多种类型。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玄武岩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1. 外貌特征:玄武岩色泽深浅不一,大多呈黑灰色或暗绿色。
质地致密坚硬,有时呈毛细结构,切割面有光泽。
2. 结晶程度:玄武岩为深成岩,具有颗粒状的结晶,但结晶程度一般较低。
3. 矿物组成:玄武岩主要由斜长石、黑云母、辉长岩、磁铁矿等矿物组成,这些矿物一般肉眼可见。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安山岩时,也可从上述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安山岩形成于中酸性岩浆,与玄武岩相比,其颜色较浅,通常为灰色或棕灰色。
其质地也比玄武岩稍微细腻,有时呈流纹状结构。
安山岩的矿物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镁铁质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
1. 外貌特征:流纹岩表面常有米粒状或半球形凸起,由于形状类似牛乳突起而得名。
颜色一般呈浅灰色或黄灰色,质地坚硬。
2. 结晶程度:流纹岩的晶体一般很小,肉眼很难看到。
其基质由细小的熔岩组成,直径约为0.1毫米至3毫米,成团状的熔岩通常有多种颜色和形态。
沉积岩是由地层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类型有砂岩、泥岩、灰岩等。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这些岩石时,需要注意其颜色、粒度、质地、厚度以及沉积环境等方面。
1. 砂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砂岩由石英砂颗粒累积而成,颜色和质地均较不均匀。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砂岩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a. 粒度大小:砂岩的砂粒大小差异较大,范围从0.063毫米到2毫米不等。
b. 粒度成分:由于砂岩主要由石英砂组成,因此其质地较细,切割面常有光泽。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一、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鉴定岩浆岩的肉眼观察和鉴定一般遵循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到最后综合分析定名的步骤。
(一)颜色的观察岩石的颜色是指岩石总体的颜色,它是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对含量的反映。
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其颜色也相应地由深变浅。
一般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绿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绿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肉红色等。
因此,根据岩石的颜色可以初步确定岩石的类别。
(二)结构、构造的观察结构、构造是成岩环境的反映。
一般说,具中、粗粒结构,等粒结构以及似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深成岩具细粒,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浅成岩具隐晶质、玻璃质结构者多属于喷出岩。
玻璃质与隐晶质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或酷似炉渣后者断口粗糙不平。
浅成岩与喷出岩均可具斑状结构,其区别在于前者的基质多为细粒,显晶质矿物,斑晶较粗大后者的基质多为隐晶质或玻璃质,斑晶粒度较细。
块状构造多属于深成岩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构造多属于喷出岩。
因此,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可以大致确定岩石的产状。
(三)矿物成分的观察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主要的依据,对于具显晶质结构的岩石需要全面鉴定其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并且估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百分比含量。
在观察矿物成分时,应首先鉴定指示矿物,然后鉴定长石类矿物和其他暗色矿物。
鉴定指示矿物时,石英含量较多者属于酸性岩,橄榄石较多者属于超基性岩,少含或不含指示矿物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
鉴定长石类矿物时,先观察岩石中有无长石,不含长石者属于超基性岩如含长石,则要进一步区分长石种类并估计其相对含量。
一般说,以正长石为主要且含较多石英者属于酸性岩以斜长石为主,不含或极少含石英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这时需根据其暗色矿物再定岩类。
在暗色矿物含量较多的岩石中,需具体鉴定出矿物名称。
以橄榄石为主者属于超基性岩以辉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以角闪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黑云母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岩石的野外观察描述与鉴定《岩石的野外观察描述与鉴定》
嘿,你们知道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野外玩耍,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有趣的经历啊!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走着,突然就看到了一块大大的岩石。
哇哦,那块岩石可真特别呀!它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故事呢。
我走近仔细观察起来。
这块岩石的颜色有点暗暗的,不是那种特别鲜艳的色彩,就像大地的颜色一样。
它的表面摸起来糙糙的,有点像砂纸的感觉。
我还试着敲了敲它,发出了“咚咚”的声音,嘿,还挺清脆的呢!
然后我又绕着它转了一圈,发现它的形状还挺不规则的,这边凸出来一块,那边又凹进去一块,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随意捏出来的一样。
我心想,这岩石在这儿待了不知道多少年啦,经历了风风雨雨,才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接着,我开始研究它上面的纹路。
哎呀呀,那些纹路可真有意思,有的像细细的线,有的像弯弯的弧,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神秘的地图。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探险家,在努力解读着这幅地图的秘密呢。
我们几个人在那儿对着这块岩石研究了好久,还争论着它到底是哪种岩石。
虽然我们也不是特别专业的啦,但就是觉得特别好玩。
最后,我们带着对这块岩石的好奇和不舍离开了那里。
但那块岩石的样子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想到那次野外的经历,我就会忍不住笑出来。
这就是我对岩石的一次野外观察描述与鉴定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哈哈!。
岩石的野外观察方法: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中保存地壳形成与演化的记录;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成分。
所以对岩石的观察、认识、研究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地质工作。
一、岩浆岩的观察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结晶所形成的岩石。
按深成岩、脉岩、火山岩叙述。
(一)深成岩1.岩石的观察:颜色、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构造、蚀变、矿化、风化产物。
2.特殊结构、构造的观察:原生节理(Q、L、S)、片麻理、深源包体(形态、大小、成分与岩浆岩的关系)、捕虏体(形态、大小、成分、排列方式、分布位置,被岩浆岩改造的程度)。
3.岩体的观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岩相的划分、是否存在附加侵入相、多期侵入。
脉岩的发育情况。
4.与围岩接触关系的观察:这里只介绍侵入接触关系的观察。
(沉积接触、断层接触见有关部分。
)岩体:①边部变细或有冷却边、出现斑状结构;②边部矿物定向排列-岩浆流动构造;③有岩枝、岩脉插入围岩;④有围岩的捕虏体;⑤受围岩影响边部成分发生变化。
围岩:①出现热接触变质现象;②有交代作用时出现交代矿物或形成矽卡岩。
(二)脉岩脉岩是呈岩墙、岩床、岩席产出的浅成侵入体。
1.脉岩类型的观察: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煌斑岩、石英斑岩、伟晶岩、细晶岩、石英脉……2.脉岩方向的观察与统计:脉岩经常沿一定的构造破裂面或岩体中的节理侵入,所以,脉岩是区域或局部构造线的反映;3.脉岩之间关系的观察;4.与围岩之间关系的观察;5.产在岩体中的脉岩要注意脉岩矿物成分与岩体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观察;6.脉岩相对形成时代的观察。
(三)火山岩火山岩分为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
1.火山熔岩的观察①火山熔岩成分的观察:颜色(是岩石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的综合反映),斑晶成分的观察,注意碎屑物质的混入,有否深源包体;②火山熔岩结构的观察:斑状结构、球粒结构、球颗结构、玻璃质结构、霏细结构、细晶结构;③火山熔岩的构造观察:气孔与杏仁构造(形态、大小、含量、排列方式、分布部位)、流纹构造、枕状构造、珍珠构造、柱状节理、块状构造;④火山熔岩与上、下岩石接触关系的观察:间断面、烘烤、沉积接触……;⑤火山熔岩地质产状的观察:岩被、岩丘、火山锥、破火山口、火山颈……;2.火山碎屑的观察①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的观察:碎屑的观察:成分、大小、形态、含量、排列方式、运动中形成的特点。
砂岩野外观察描述内容
1.观察描述岩石的颜色。
2.观察砂岩的结构特征,确定结构类型,目估碎屑颗粒的大小及变化范围,描述其分选性、磨圆度级胶结类型。
3.观察砂岩的岩层厚度,宏观沉积构造类型,如层理类型、波痕、底模、生物扰动构造、痕迹化石等。
4.鉴定碎屑物质和填隙物成分,目估百分含量,并描述它们的肉眼鉴定特征。
5.观察岩石的纵横向变化及其与上、下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6.其它特征,如风化特点、次生变化、地形地貌特征。
7.综合定名。
砂岩描述举例
新鲜面呈灰绿色,风化后为黄绿色。
绿色系含较多的海绿石所致,故为自生色,可见较清晰的平行层理,层理因含海绿石多少不同而显现,细层厚度不一,一般为3~10mm。
中粒砂状结构,碎屑粒度多在0.3 ~0.4mm左右,大小均一,分选好,磨圆度高,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
碎屑成分较简单,石英约占碎屑的98%,灰白色,因受氧化铁侵染而略呈灰黄色;长石少量,估计不足2%,灰白色,粒度较石英略粗,磨圆亦差,略显玻璃光泽;此外,还含有机少量燧石岩屑,黑色,隐晶质
结构。
胶结物以硅质为主,次为海绿石,海绿石沿层理分布,部分因缺氧而成褐铁矿斑点,整个岩石固结紧密坚硬。
综合定名:灰绿色含海绿石中厚层硅质中粒英砂岩。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三大岩石,描述,鉴定(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吊,报肩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苜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木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人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屮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杲逐渐增名,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注到深。
同时还耍注意区别岩石新鲜血的颜色和风化厉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眾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最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绘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町区分岀址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址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屮并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品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品质结构,还要对人小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比矿物颗粒人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肉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肉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屮矿物颗粒人,旱.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屮矿物为细粒及HI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丁•浅成岩类。
观察岩右冲矿物仃无定向诽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境,仟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Z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戏成岩人笫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仃规律扌H 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房体等均耍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血上有规则扌IT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三大岩类野外工作描述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强风化安山岩野外描述安山岩是一种火成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角闪石组成。
它的强风化现象在野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下面我将以强风化安山岩野外描述为题,详细介绍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强风化安山岩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呈现出一种破裂、剥落的状态。
岩石表面的颗粒状物质已经明显松散,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完全脱落。
这是因为风化作用使得岩石内部的矿物质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岩石的结构变得不稳定。
强风化安山岩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原本均匀的灰色岩石表面出现了明显的颜色差异,有的地方呈现出红褐色、褐色或黄褐色。
这是由于风化作用使得岩石内部的铁质矿物被氧化,产生了新的化合物,从而改变了岩石的颜色。
强风化安山岩的形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原本光滑的岩石表面变得粗糙不平,甚至出现了一些凹凸不平的裂纹。
这是因为风化作用使得岩石内部的矿物质发生了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岩石的体积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岩石表面的破裂和剥落。
在强风化安山岩的野外环境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与风化作用相关的地貌特征。
例如,岩石表面可能形成了一些凹凸不平的坑洞和凹槽,这是由于风化作用使得岩石表面的某些部分更容易被风化侵蚀,从而形成了这些地貌特征。
强风化安山岩的野外环境中还可以发现一些风化产物。
例如,岩石表面可能覆盖着一层细小的碎石、土壤或植物残渣。
这些风化产物是由于岩石表面的风化物质逐渐破碎并与外部环境中的物质混合而成的。
总的来说,强风化安山岩在野外呈现出破裂、剥落的状态,表面颗粒状物质松散,颜色发生变化,形状粗糙不平,并且可能形成一些与风化作用相关的地貌特征和风化产物。
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长期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
通过对强风化安山岩的野外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自然现象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1.颜色: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⑴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
结构: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 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
4。
构造: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5.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8。
综合定名泥质岩的野外命名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如: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泥质岩描述举例1. 蒙脱石粘土岩: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
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
断口粗糙,略具滑感。
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2.碳酸盐岩的命名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一步细分。
命名原则:颜色+层厚+特殊构造+颗粒类型(结构)+基本名特殊构造:为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等化学构造如:浅灰色中层鸟眼状微晶白云岩如:灰黑色中厚层虫屑泥晶灰岩(三)碳酸盐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⑴颜色碳酸盐岩的颜色多为各种色调的灰色,色调的深浅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高时,岩石可呈黑灰色或黑色;含铁质时可呈红或黄色;含泥质时多呈褐黄色。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三大岩石, 描述, 鉴定(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50岩石的野外描述及常见构造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三种常见的岩;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沉积岩)又叫“水成岩”;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变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三种常见的岩浆岩: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
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酸性岩)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
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
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超基性岩)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
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
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
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
四种常见的沉积岩: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
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