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 格式:pptx
- 大小:14.00 MB
- 文档页数:80
岩石观察日记我今天去了一个岩石园,看到了许多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岩石。
在这篇观察日记中,我将分享我对几种岩石的观察和感受。
第一块岩石是一块石灰岩。
它呈现出浅灰色,质地坚硬。
我触摸到的石灰岩表面非常光滑,没有凹凸感。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发现石灰岩上有一些细小的孔洞。
这些孔洞可能是因为水流通过岩石时溶解了其中的一些矿物质所致。
我还注意到石灰岩上有一些细小的白色晶体,这些晶体可能是石灰岩中含有的矿物质。
总的来说,石灰岩给我留下了坚硬而光滑的印象。
接下来是一块片麻岩。
这块岩石呈现出深灰色,并具有粗糙的质感。
与石灰岩不同,片麻岩表面有一些凹凸感。
我能看到一些颗粒状的物质,它们可能是不同类型的矿物质混合形成的。
这些物质形成了片麻岩的颗粒结构。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还发现岩石中散布着一些黑色的矿物颗粒,它们给片麻岩增添了一些亮点。
就整体而言,片麻岩给我留下了坚硬而粗糙的印象。
我还观察到了一块片岩。
片岩是一种由岩石层通过压力和热量作用形成的。
它通常由细粒的矿物颗粒组成。
我看到的片岩呈现出灰黑色,具有细腻的质感。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注意到片岩中散布着一些细小的矿物颗粒,这些矿物颗粒形成了岩石的层状结构。
另外,我还看到一些亮光的晶状结构,它们可能是岩石中的矿物质。
综上所述,片岩给我留下了一种细腻而层状的印象。
最后,我观察了一块花岗岩。
花岗岩是一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这块花岗岩呈现出灰白色,并有一些黑色和粉红色的颗粒状物质点缀其间。
触摸花岗岩表面,我发现它非常光滑。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发现花岗岩中的矿物颗粒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晶状结构。
其中,黑色的颗粒可能是黑云母矿物,而粉红色的颗粒则可能是正长石矿物。
总体而言,花岗岩给我留下了一种光滑而颗粒状的印象。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我更加了解了它们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不同的岩石在质地、颜色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这使得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呈现出美妙的多样性。
岩石观察之旅让我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
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
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
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
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
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
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
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
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引言简要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岩石分类概述1. 岩石的定义定义岩石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 三大类岩石列举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野外观察的重要性讨论野外观察对于岩石分类和定名的重要性。
二、火成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火成岩的特征描述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观察方法介绍火成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火成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火成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三、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沉积岩的特征描述沉积岩的成因、层理结构和矿物组成。
2. 观察方法介绍沉积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沉积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沉积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四、变质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变质岩的特征描述变质岩的变质程度、矿物重组和结构变化。
2. 观察方法介绍变质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变质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变质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五、野外观察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1. 观察误差分析野外观察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 定名困难讨论在岩石定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解决策略提出解决观察误差和定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
六、野外观察与现代技术结合1. 地质信息系统(GIS)讨论GIS在野外岩石观察中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如何辅助岩石的野外观察。
3. 便携式分析仪器描述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器在野外观察中的作用。
七、经验总结与建议1. 观察技巧总结总结野外观察岩石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2. 定名经验总结汇总岩石定名的经验和建议。
3. 持续学习与实践强调持续学习和实践在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中的重要性。
结语总结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用,强调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岩性观察描述一般内容和常用语张凤鸣徐州市地质勘探队江苏徐州 221005摘要:地质、岩土技术报告和发表的地质论文的共同缺陷,是在全面评价天然岩体上,缺乏恰当的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转达无机会到现场观察该种岩体的人们,详实准确、规范化的岩性描述诚为重要。
关键字:岩性描述颜色成份结构构造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份、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岩性观察描述的内容及其常用语概述如下几个方面:一、颜色:观察岩石的颜色时,应尽量观察新鲜、干燥的岩石颜色。
岩石颜色分单色和复合色,其中复合色按主色在后、次色在前进行表述,如主色为黄色,次色为灰色,即称为灰黄色。
一般描述颜色时以“灰”字当头的为多,经常遇到的岩石颜色有:黑色(灰黑色)、灰色(浅灰色、深灰色或暗灰色)、褐色(深褐色、浅褐色、灰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白色(灰白色)、黄色(深黄色、浅黄色、灰黄色、褐黄色)、绿色(深绿色、浅绿色、灰绿色、黄绿色)和红色(深红色、紫红色、粉红色、肉红色)等等。
二、成份:成份分为主要成份、次要成份和胶结充填物质。
首先要确定岩石的主要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然后观察次要矿物、胶结充填物质等的种类和含量。
三、结构:主要为组成岩石矿物的内部组成或岩石结晶程度,如颗粒大小和形状特征及相互间关系。
从矿物结晶程度来讲有:隐晶质(结构)、细晶质(结构)、粗晶质(结构);另外,变余结构、气状结构等一般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观察岩石的结构时,首先应确定岩石的结构类型,然后再描述结构的特点。
一般描述结构时以隐晶结构、细粒结构、中粒结构、粗粒结构、中细粒结构、中粗粒结构和花岗结构(火成岩类)等居多;对于隐晶质结构应注意其断口特征,对于粒屑结构,应描述粒屑的大小、形状、分选、圆度以及胶结物或基质的结构特点;对于结晶结构或变晶结构,则应描述矿物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情况等。
四、构造:主要为组成岩石的矿物(晶体)的组成形式和排列方式。
岩⽯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l.颜⾊岩浆岩的颜⾊⼤致可分为浅⾊、中⾊和暗⾊⼏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即新鲜⾯的颜⾊)及次⽣⾊(即经过次⽣变化后风化⾯的颜⾊)。
原⽣⾊可反映岩⽯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可反映岩⽯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深浅,是暗⾊矿物含量和浅⾊矿物含量⽐率的反映。
辉长岩、撖榄岩为深⾊;闪长岩为中⾊;花岗岩、霞⽯正长岩为浅⾊。
浅成岩的颜⾊深浅,多受矿物拉度⼤⼩。
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深。
喷出岩的颜⾊深浅,则受到岩⽯成分、次⽣变化、结晶程度等⽅⾯的影响。
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的影响。
通常⽞武岩类多呈⿊、⿊绿⾊、蚀变后呈中绿~浅绿⾊;安⼭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
描述岩⽯颜⾊时,应分出新鲜⾯(原⽣⾊),风化⾯(次⽣⾊),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显晶质岩⽯,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结构名称。
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长结构、粗粒半⾃形结构等;隐晶质⾄玻璃质岩⽯,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玻璃质的岩⽯,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只有在岩⽯薄⽚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
侵⼊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颜⾊、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估百分含量等。
岩⽯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中的⽬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物质组成部分之一,其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三大类岩石为火山岩、沉积岩和岩浆岩。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这些岩石时,需要注意其外貌特征、颜色、质地、结晶程度、矿物组成等方面,以便准确鉴定其种类。
以下分别介绍如何进行这三类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
一、火山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火山岩是由火山活动产生的岩石,分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多种类型。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玄武岩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1. 外貌特征:玄武岩色泽深浅不一,大多呈黑灰色或暗绿色。
质地致密坚硬,有时呈毛细结构,切割面有光泽。
2. 结晶程度:玄武岩为深成岩,具有颗粒状的结晶,但结晶程度一般较低。
3. 矿物组成:玄武岩主要由斜长石、黑云母、辉长岩、磁铁矿等矿物组成,这些矿物一般肉眼可见。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安山岩时,也可从上述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安山岩形成于中酸性岩浆,与玄武岩相比,其颜色较浅,通常为灰色或棕灰色。
其质地也比玄武岩稍微细腻,有时呈流纹状结构。
安山岩的矿物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镁铁质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
1. 外貌特征:流纹岩表面常有米粒状或半球形凸起,由于形状类似牛乳突起而得名。
颜色一般呈浅灰色或黄灰色,质地坚硬。
2. 结晶程度:流纹岩的晶体一般很小,肉眼很难看到。
其基质由细小的熔岩组成,直径约为0.1毫米至3毫米,成团状的熔岩通常有多种颜色和形态。
沉积岩是由地层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类型有砂岩、泥岩、灰岩等。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这些岩石时,需要注意其颜色、粒度、质地、厚度以及沉积环境等方面。
1. 砂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砂岩由石英砂颗粒累积而成,颜色和质地均较不均匀。
在野外观察和描述砂岩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a. 粒度大小:砂岩的砂粒大小差异较大,范围从0.063毫米到2毫米不等。
b. 粒度成分:由于砂岩主要由石英砂组成,因此其质地较细,切割面常有光泽。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一、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鉴定岩浆岩的肉眼观察和鉴定一般遵循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到最后综合分析定名的步骤。
(一)颜色的观察岩石的颜色是指岩石总体的颜色,它是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对含量的反映。
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其颜色也相应地由深变浅。
一般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绿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绿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肉红色等。
因此,根据岩石的颜色可以初步确定岩石的类别。
(二)结构、构造的观察结构、构造是成岩环境的反映。
一般说,具中、粗粒结构,等粒结构以及似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深成岩具细粒,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浅成岩具隐晶质、玻璃质结构者多属于喷出岩。
玻璃质与隐晶质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或酷似炉渣后者断口粗糙不平。
浅成岩与喷出岩均可具斑状结构,其区别在于前者的基质多为细粒,显晶质矿物,斑晶较粗大后者的基质多为隐晶质或玻璃质,斑晶粒度较细。
块状构造多属于深成岩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构造多属于喷出岩。
因此,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可以大致确定岩石的产状。
(三)矿物成分的观察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主要的依据,对于具显晶质结构的岩石需要全面鉴定其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并且估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百分比含量。
在观察矿物成分时,应首先鉴定指示矿物,然后鉴定长石类矿物和其他暗色矿物。
鉴定指示矿物时,石英含量较多者属于酸性岩,橄榄石较多者属于超基性岩,少含或不含指示矿物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
鉴定长石类矿物时,先观察岩石中有无长石,不含长石者属于超基性岩如含长石,则要进一步区分长石种类并估计其相对含量。
一般说,以正长石为主要且含较多石英者属于酸性岩以斜长石为主,不含或极少含石英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这时需根据其暗色矿物再定岩类。
在暗色矿物含量较多的岩石中,需具体鉴定出矿物名称。
以橄榄石为主者属于超基性岩以辉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以角闪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黑云母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岩石的野外观察描述与鉴定《岩石的野外观察描述与鉴定》
嘿,你们知道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野外玩耍,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有趣的经历啊!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走着,突然就看到了一块大大的岩石。
哇哦,那块岩石可真特别呀!它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故事呢。
我走近仔细观察起来。
这块岩石的颜色有点暗暗的,不是那种特别鲜艳的色彩,就像大地的颜色一样。
它的表面摸起来糙糙的,有点像砂纸的感觉。
我还试着敲了敲它,发出了“咚咚”的声音,嘿,还挺清脆的呢!
然后我又绕着它转了一圈,发现它的形状还挺不规则的,这边凸出来一块,那边又凹进去一块,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随意捏出来的一样。
我心想,这岩石在这儿待了不知道多少年啦,经历了风风雨雨,才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接着,我开始研究它上面的纹路。
哎呀呀,那些纹路可真有意思,有的像细细的线,有的像弯弯的弧,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神秘的地图。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探险家,在努力解读着这幅地图的秘密呢。
我们几个人在那儿对着这块岩石研究了好久,还争论着它到底是哪种岩石。
虽然我们也不是特别专业的啦,但就是觉得特别好玩。
最后,我们带着对这块岩石的好奇和不舍离开了那里。
但那块岩石的样子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想到那次野外的经历,我就会忍不住笑出来。
这就是我对岩石的一次野外观察描述与鉴定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