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关指南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34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 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背景(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领域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0万人罹患心衰[1],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3 770万[2]。
我国2012—2015年的一项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3年(0.9%)的心衰患病率显著增加[3-4]。
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1 370万[4]。
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50%[5]。
与此同时,因慢性心衰引发的医疗费用巨大[6]。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基础上,又出现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选择性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窦房结起搏电流(I f)通道阻滞剂、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等新型药物[7-10]。
然而,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
另一方面,晚期心衰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传统观念、心脏供体有限及技术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
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已经成为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
植入型心律转复治疗建议I类建议ICD治疗是适应症*证据水平:A·心肌梗死所致LVEF<35%,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心功能II级或III级·心肌梗死所致左心室功能不全,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LVEF<30%,NYHA心功能I级·非可逆性原因导致的室颤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所致的心脏性骤停证据水平:B·NYHA心功能II或III级,LVEF≤35%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梗死所致非持续性室速,LVEF<40%且心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续性室速·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血流动力学显著临床表现的持续室速或室颤*患者疾病是慢性的,已经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且生存状态良好,预期寿命超过1年IIa类建议ICD治疗是合理的*证据水平:B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晕厥和(或)室速的长QT综合征证据水平:C·原因不明的晕厥,伴有明显左室功能障碍和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室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持续性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仍出现晕厥和(或)室速·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肌病,有一项以上主要SCD危险因素患者的SCD预防·肥厚型心肌病,有一项以上主要SCD危险因素·有晕厥史或有明确室速记录但没有引起心脏骤停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脏结节病,巨细胞性心肌炎或Chagas病·在院外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患者疾病是慢性的,已经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且生存状态良好,预期寿命超过1年严重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建议I类建议有或没有ICD功能的CRT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伴以下条件的治疗适应证*·NYHA心功能III级或非卧床IV级心衰症状·LVEF≤35%·QRS≥0.12s·窦性心律·优化药物治疗(证据水平:A)IIa类建议有或没有ICD功能的CRT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伴以下条件是合理的*·NYHA心功能III级或非卧床IV级心衰症状·LVEF≤35%·QRS≥0.12s·房颤·优化药物治疗(证据水平:B)·NYHA心功能III级或非卧床IV级心衰症状·LVEF≤35%·经常依赖心室起搏·优化药物治疗(证据水平:C)*患者疾病是慢性的,已经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且生存状态良好,预期寿命超过1年建议分类I类根据病情状况,有明确证据或者专家们一致认为治疗对患者有益、有用或有效。
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病,指的是心脏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液供应不足。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通过电刺激心脏,使心脏恢复正常的收缩节奏,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本文将就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经过电刺激来恢复心脏室壁收缩的同步性,减少心脏的负担,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主要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并且存在左心室扩大和收缩障碍的情况。
治疗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植入心脏起搏器、定位与校准及调整与优化。
首先,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通过手术将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一般置入在胸部的上胸骨下缘,手术创口小,恢复快。
心脏起搏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发电部分和感知部分。
发电部分负责电刺激心脏,而感知部分则负责感知心脏的自然节律,并根据需要进行电刺激。
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可以实现对心脏收缩的电刺激,使心室的收缩同步性恢复。
然后,需要进行定位与校准。
起搏器植入后,需进行电极定位和起搏器功能校准。
通常情况下,电极会放置在心脏的右室和右心房。
定位和校准的目的是确保电极与心脏的连接稳定,确保起搏器的功能正常。
定位的过程中,医生会使用X光等影像技术,对电极的位置进行调整和核对。
校准的过程中,医生会设置起搏器的参数,例如起搏方式、频率等,以确保起搏器能够恢复心脏的同步性。
最后,在植入和校准完成后,医生还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
由于每个患者的心脏情况和病变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调整与优化非常重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实现最佳的心脏再同步化效果。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定期复查和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维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通过恢复心脏的同步性,减少心脏的负担,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和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适应证有哪些?CRT作用机制:协调左、右心室间及左室内的收缩,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提高LVEF;调整房室间期,增加舒张期充盈时间,优化左室充盈;同步左室后侧壁收缩,减少功能性二尖瓣反流;长期可逆转左室重构;降低神经激素水平和改善心率变异性。
(1)2016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对CRT适应证做出总结:①症状性HF患者,窦性心律,QRS≥150毫秒,LBBBQRS 形态,最优化药物治疗(OMT)下LVEF≤35%,推荐CRT以改善症状和降低并发症率与死亡率(I/A)。
②症状性HF患者,窦性心律,QRS≥150毫秒,非LBBBQRS形态,OMT下LVEF ≤35%,应考虑CRT以改善症状和降低并发症率与死亡率(Ⅱa/B)。
③症状性HF患者,窦性心律,QRS130~149毫秒,LBBBQRS形态,OMT下LVEF≤35%,推荐CRT以改善症状和降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I/B)。
④症状性HF患者,窦性心律,QRS130~149毫秒,非LBBBQRS形态,OMT下LVEF≤35%,可考虑CRT以改善症状和降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Ⅱb/B)。
⑤HFrEF患者无论NYHA分级如何,如果有心室起搏指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推荐CRT而非右心室起搏以降低死亡率。
包括AF患者(I/A)。
⑥对于OMT下LVEF≤35%,NYHAⅢ~IV级,AF,QRS≥130毫秒的患者,如果能保证双心室起搏或预期患者能恢复窦性心律,应考虑CRT以改善症状和降低并发症率与死亡率(ⅡalB)。
⑦HFrEF患者应用传统起搏器或ICD,OMT下后来发生HF恶化和高比例右心室起搏者可考虑升级为CRT。
这条不适用于稳定型HF患者(Ⅱb/B)。
⑧QRS<130毫秒的患者禁忌CRT(Ⅲ/A)。
(2)起搏模式的选择:①CRT的目标是尽可能达到100%双心室起搏,生存率获益和住院时间下降及双心室起搏的百分比增加强相关(Ⅱa/B)。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复律除颤器(CRT-D)术后减少放电的策略(全文)心脏再同步化-埋藏式复律除颤器(CRT-D)治疗通过改善心脏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减少心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
CRT-D 植入后,ICD的放电比率大约20%-30%,ICD放电有效治疗和预防了SCD,但是放电无论恰当与否,有ICD放电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无放电患者,放电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能最大化发挥CRT -D的优势,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放电,是我们心血管内科医师必须要重视处理的问题。
减少放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ICD室速相关参数的程控ICD诊断和治疗室速ICD可以随时感知RR间期或心室率,如果心室率足够快满足了预先设定的室速心率范围,而且连续发生次数满足了已设置的数值计数,比如24个连续感知的RR间期中18个RR间期都满足了室速的频率(18 of 24),则ICD诊断为一次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然后根据房率和室率的关系(PRlogic)、室速事件时室内记录到的QRS波与窦律QRS波形状的符合百分比(morphology or wavelet template)、是否为突然发作(sudden onset)、频率稳定性(stability)等功能确定室速诊断,然后启动ICD治疗,ICD采用分层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 ATP)治疗和放电(shock)治疗,又分别称ICD的无痛性及有痛性治疗。
室速的检测频率设置CRTD植入前没有室速的患者,ICD植入属于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心室率较快,而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相对缓慢,二者速率差别很大,因此对于一级预防的患者可通过提高检测频率来减少放电。
CRTD植入前有室速的患者,ICD植入属于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偏慢,与长期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关,如果低于设定的室速频率会导致ICD不识别。
⼼脏再同步化治疗(CRT)1. 问:什么是⼼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答:再同步治疗是对于某些类型⼼衰——⼼脏的泵⾎功能失常的⼀种治疗⽅法。
当⼼脏泵⾎的时候,左⼼室的各节段室壁应当同时泵⾎,但在⼀些⼼衰的病⼈,左⼼室泵⾎不同步,这会加重⼼衰。
2. 问:⼼脏再同步化治疗有什么优点?答:⼼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1)改善⼼衰的症状;2)防⽌病⼈因⼼衰⽽就诊;3)延长⼼衰患者的寿命。
3. 问:双⼼室起搏器(BiV)由什么组成?答:双⼼室起搏器由两部分组成:1)脉冲发⽣器是⼀个薄⾦属外壳,⾥⾯有⼀个电池和⼩电脑,可以产⽣和发送电信号。
医⽣通过电脑设定脉冲发⽣器何时发送电信号;2)导丝,所谓的导联,将⼼脏与脉冲发射器连在⼀起,电信号通过导丝传导到⼼脏。
双腔起搏器⼀般有3根导丝。
双腔起搏器和别的起搏器⼀样⽤于⼼律失常的治疗,只是多了⼀根导丝。
4. 问:⼼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怎么做的?答:你的医⽣会做⼀系列事情为了将双腔起搏器植⼊你的胸部,他(她)会在你的上胸部划⼀个⼩切⼝,在切⼝附近的⾎管内植⼊导丝并送⾄⼼脏,3根导丝分别置于⼼脏的不同位置,然后将导丝与脉冲发⽣器连接起来,启动起搏器,将起搏器置⼊⽪内。
考虑到你的⼼脏基础疾病,你的医⽣可能会使⽤⼀个联合装置,就是在双腔起搏器的基础上加上植⼊式⼼脏转复除颤器(ICD),ICD可以感知并治疗可致死的⼼律失常。
5. 问:安装CRT会有什么问题?答:安装CRT会有不同的问题包括安装的过程及安装之后:1)导丝可造成⾎管、⼼脏及肺损伤;2)感染;3)植⼊的导丝位置错误或导丝脱落。
其他CRT的不良反应如下:1)8~10年后你可能需要再次⼿术以更换电池;2)CRT⽆法正常⼯作及双⼼室起搏⽆法改善⼼衰也有可能。
如果你的CRT⽆法改善⼼衰,医⽣会更改双⼼室起搏的设置,并告诉你其他可能的治疗⽅法。
6. 问:⼼脏再同步化治疗后仍需要服⽤⼼脏病药物吗?答:要的。
⼼脏再同步化治疗后你仍需要服⽤⼼脏病药物,仍需要配合医⽣关于饮⾷和锻炼的建议。
ESC 2021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2021年8月29日《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最新指南。
随着全世界人均寿命的延长,起搏器植入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全球每年大约植入100万台。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随着技术飞速发展,适应证扩大至心力衰竭领域,CRT成为心力衰竭重要的非药物治手段。
近年“生理性起搏”的探索和日趋完善,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新手段的出现和对系统性疾病的深入认识,引领心脏起搏进入全新时代。
基于上述进展,最新指南涵盖了2013年ESC起搏指南发布以来心脏起搏与CRT的新概念、医患共同决策、适应证和起搏模式更新、如何减少并发症等临床关键问题,同时新增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和心脏手术后起搏的章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指南更新要点ESC 20211、新概念:起搏类型和模式,包括传导系统起搏和无导线起搏;起搏的性别差异;决策诊断工具(医患共同决策);以病人为中心的随访与管理等;2、筛查推荐:实验室检查、睡眠评估、心电监测、电生理检查与颈动脉窦按摩、直立倾斜试验、运动试验和基因检查;3、缓慢心律失常和传导系统疾病的起搏适应证;4、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5、全新的起搏策略: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6、特定情况下的起搏:TAVI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起搏;7、无导线起搏;8、心脏起搏的心脏风险评估和如何避免并发症;9、心肌病和各种浸润性、炎性疾病的起搏;10、以病人为中心的随访与管理(围手术期管理、核磁检查、放疗、临时起搏、围手术期、运动等)。
更新亮点一:心动过缓或传导系统疾病的评估20201年指南首次用一整章的篇幅讨论是否需要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的决策,包括新的诊断工具和在特定情况下推荐需要执行的测试(见表1、图1)。
心胀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协议书合同标题:心脏再同步治疗协议本协议由以下双方,即[医疗机构名称](以下简称“医院方”)和[患者姓名](以下简称“患者方”)共同签订,并于[日期]生效。
鉴于:1. 患者方被诊断出患有心胀病,需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2. 医院方拥有执业医疗资格,具备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专业能力;根据双方自愿、平等和互惠的原则,双方就心脏再同步治疗事宜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服务内容1.1 医院方将根据患者方的病情,制定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治疗方案。
1.2 医院方将为患者方提供专业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心脏电生理检查、植入心脏起搏器以及随后的治疗监测和调整。
1.3 医院方将根据患者方的病情,提供必要的医学指导及支持,协助患者方实施心脏再同步治疗,并定期进行随访检查。
第二条权利和义务2.1 患者方的权利:(1)患者方有权获得医院方提供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服务,并获得相关的治疗信息和指导;(2)患者方有权要求医院方对其进行详细的病情解释和治疗方案讲解,并做出知情同意;(3)患者方有权要求医院方保护其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的机密性;(4)其他法律法规赋予患者方的权利。
2.2 患者方的义务:(1)患者方应如实告知医院方其病情、病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2)患者方应按照医院方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相应检查和随访;(3)患者方应遵守医院方的治疗规则、守时就诊,并予以配合治疗的要求;(4)其他法律法规赋予患者方的义务。
2.3 医院方的权利:(1)医院方有权根据患者方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2)医院方有权要求患者方提供其个人相关的病史、检查报告等资料;(3)其他法律法规赋予医院方的权利。
2.4 医院方的义务:(1)医院方应根据患者方的病情,制定专业且合理的治疗方案;(2)医院方应尽力提供优质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服务,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3)医院方应保护患者方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的机密性;(4)其他法律法规赋予医院方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