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十章土的动力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6.54 MB
- 文档页数:37
土的动力特征参数土的动力特征参数2010-04-1809:399.5.1土的主要动力特征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用某种数学的或物理的模型来描述土在动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关系,这就是动力特征参数。
土的动力特征参数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土的抗震稳定性直接有关的参数,如动强度、液化特性、震陷性质等;另一类是土作为地震波传播介质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就是土层动力反应分析中使用的参数,如剪切波速、动模量(动弹性模量或动剪切模量)、阻尼特性(阻尼比或衰减系数)、振动条件下的体积模量和泊松比等。
其中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表征土的动力特征的两个很重要的参数。
1.土的动剪切模量动剪切模量Gd是指产生单位动剪应变时所需要的动剪应力,即动剪应力与动剪应变之比值,按下式计算:(9-5)动剪切模量Gd可由滞回曲线顶点与原点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由骨架曲线可知,随着或的增大,Gd越来越小,即土的动剪切模量随着动应力或动应变的增大而减小。
2.土的阻尼比土的阻尼比是指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的比值。
阻尼比是衡量吸收振动能量的尺度。
土体作为一个振动体系,其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由于粘滞摩擦作用而有一定能量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阻尼,也称粘滞阻尼。
在自由振动中,阻尼表现为质点的振幅随振次而逐渐衰减。
在强迫振动中,则表现为应变滞后于应力而形成滞回圈。
由物理学可知,非弹性体对振动波的传播有阻尼作用,这种阻尼力作用与振动的速度成正比关系,比例系数即为阻尼系数,使非弹性体产生振动过渡到不产生振动时的阻尼系数,称为临界阻尼系数。
地基或土工结构物振动时,阻尼有两类,一类是逸散阻尼,由于土体中积蓄的振动能量以表面波或体波(包含剪切波和压缩波)向四周和下方扩散而产生的;另一类是材料阻尼,由于土粒间摩擦和孔隙中水与气体的粘滞性引起。
在用有限元分析地震影响时,由于已经考虑了振动能量的扩散,故仅采用材料阻尼。
无粘性土的阻尼比受有效应力的影响明显,粘性土的阻尼比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时间增长而降低。
第一章绪论土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及土体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一、动荷载的类型及特点有两类常见的动荷载:冲击荷载与振动荷载。
1.冲击荷载。
爆破、爆炸以及各种冲击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2.振动荷载。
地震,波浪,交通,大型机器基础等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2)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疲劳)(3)荷载幅值的大小二、土动力学的研究任务探求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运用近代力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土工建筑物及建筑物地基在各种动力影响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稳定性6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包括:(1)工程建筑中的各种动荷作用及其特点(2)土体中波的传播(3)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强度、动变形、土的震动液化等。
(4)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本构关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问题)(5)土动力特性测试方法与测试技术(6)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包括动荷作用下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以及挡土墙的土压力。
三、土动力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第1阶段(20世纪30年代)动力机器基础研究第2阶段(2次世界大战以后)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地震、海洋、交通等)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4点):(1)注重研究土体的动力失稳机理(2)进一步深化对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3)进一步深化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即利用更加真实的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将结构物与土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仿真计算分析。
(4)注重现场观测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计算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研究第二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特性是指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土的动变形特性。
研究土的动力特性,就是依据动荷载作用特点,揭示土的动力破坏机理,探求动变形规律,建立动强度、动变形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土木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土壤和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
一、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指土壤和结构物在地震、风载等外部荷载作用下的相互作用过程。
土壤作为结构物的基础,承受着结构物的重力和外部荷载,并通过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传递给结构。
而结构物则通过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受到土壤的约束和支撑。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 土壤的动力特性:土壤是一种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和时变性的材料,其动力特性包括刚度、阻尼和质量等。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着土壤对结构物的约束和支撑能力。
2. 结构物的动力响应:结构物在地震、风载等外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振动,其动力响应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结构物的动力响应受到土壤的约束和支撑作用,而土壤的动力特性则影响着结构物的振动特性。
3. 土-结构相互作用:土壤和结构物通过接触面的摩擦力、剪切力和支撑力等相互作用,传递结构物的振动能量,并通过共振、反射和散射等机制影响结构物的动力响应。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导致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影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因素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性质、结构物特性、荷载条件和基础形式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的介绍:1. 土壤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力学特性和动力特性等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约束和支撑能力。
土壤的密实度、含水量、颗粒大小和土层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2. 结构物特性:结构物的刚度、阻尼和质量等特性决定了其动力响应的特点。
结构物的形式、材料和构造等因素也会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造成影响。
3. 荷载条件:地震、风载、暴雨等外部荷载是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
荷载的大小、方向和频率等对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土的动力性质正文动力作用下的土的力学性能。
当土的应变(纵向应变或剪应变)在10-6~10-4范围(如由于动力机器基础、车辆行驶等所引起的振动)时,土显示出近似弹性的特性;当应变在10-4~10-2范围(如打桩、中等程度的地震等所引起的振动)时,土具有弹塑性的特性;当应变达到百分之几的量级(如0.02~0.05)时,土将发生振动压密、破坏、液化等现象。
因此,土的主要动力特性通常以10-4的应变值作为大、小应变的界限值。
在小应变幅情况下,主要是研究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在大应变幅情况下则主要研究土的振动压密和动强度问题;而振动液化则是特殊条件下的动强度问题。
所以,土的动力性质主要是指动剪切模量、阻尼、振动压密、动强度和液化(见砂土液化)等五个方面。
土的动剪切模量小应变幅的动剪切模量常用野外波速法和室内共振柱试验测定,也可用经验公式估算。
波速法根据所测得的从振源到拾振器之间的距离和剪切波(或压缩波)到达拾振器所需要的时间来计算剪切波波速v s,则得:(1)式中G d为土的动剪切模量;ρ为土的质量密度。
波速法按其激振和接收方式的不同,有表面波波速法、上孔法、下孔法和跨孔法(两个或更多个钻孔)等,以后者用得较多(见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共振柱法在实心或空心的圆柱形土样上施加纵向振动或扭转振动,并逐级增大驱动频率,直到试样发生共振为止。
根据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端部条件,并忽视端部激振器的质量,可得G d=16f2l2γ/ɡ(2)式中f为扭转振动时的共振频率;l为试样的高度;γ为土的容重;ɡ为重力加速度。
影响土的动剪切模量的变量有剪应变幅、有效平均主应力、孔隙比、颗粒特征、土的结构、应力历史、振动频率、饱和度和温度等,其中有几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如土的孔隙比、结构和颗粒特征)。
对小应变幅动剪切模量,剪应变幅的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净砂,在小剪应变幅(小于10-5)的情况下,动剪切模量主要是孔隙比和有效平均主应力的函数。
土的动力性质正文动力作用下的土的力学性能。
当土的应变(纵向应变或剪应变)在10-6~10-4范围(如由于动力机器基础、车辆行驶等所引起的振动)时,土显示出近似弹性的特性;当应变在10-4~10-2范围(如打桩、中等程度的地震等所引起的振动)时,土具有弹塑性的特性;当应变达到百分之几的量级(如0.02~0.05)时,土将发生振动压密、破坏、液化等现象。
因此,土的主要动力特性通常以10-4的应变值作为大、小应变的界限值。
在小应变幅情况下,主要是研究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在大应变幅情况下则主要研究土的振动压密和动强度问题;而振动液化则是特殊条件下的动强度问题。
所以,土的动力性质主要是指动剪切模量、阻尼、振动压密、动强度和液化(见砂土液化)等五个方面。
土的动剪切模量小应变幅的动剪切模量常用野外波速法和室内共振柱试验测定,也可用经验公式估算。
波速法根据所测得的从振源到拾振器之间的距离和剪切波(或压缩波)到达拾振器所需要的时间来计算剪切波波速v s,则得:(1)式中G d为土的动剪切模量;ρ为土的质量密度。
波速法按其激振和接收方式的不同,有表面波波速法、上孔法、下孔法和跨孔法(两个或更多个钻孔)等,以后者用得较多(见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共振柱法在实心或空心的圆柱形土样上施加纵向振动或扭转振动,并逐级增大驱动频率,直到试样发生共振为止。
根据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端部条件,并忽视端部激振器的质量,可得G d=16f2l2γ/ɡ(2)式中f为扭转振动时的共振频率;l为试样的高度;γ为土的容重;ɡ为重力加速度。
影响土的动剪切模量的变量有剪应变幅、有效平均主应力、孔隙比、颗粒特征、土的结构、应力历史、振动频率、饱和度和温度等,其中有几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如土的孔隙比、结构和颗粒特征)。
对小应变幅动剪切模量,剪应变幅的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净砂,在小剪应变幅(小于10-5)的情况下,动剪切模量主要是孔隙比和有效平均主应力的函数。
土的物理性质3.2.1 土的物理状态物理状态是认识土体性质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方面,是指土体在天然状态下或人工制备条件下的存在性状。
土体的物理状态主要包括各相(固、液、气)组成及其构成方式,颗粒构成物及其大小配置,重量或体积的大小,软硬松密状态及程度,土中孔隙及其大小,孔隙中含水或饱水程度和多寡(这后者较之其它工程材料,却是土体所特有的物理内容)等等。
土体是由固、液、气组成的三相分散体系,固相是土体的主体组成部分,构成土的骨架,液相和气相充填于土体孔隙内。
土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是描述土的最直观和最简单的标准。
土的颗粒级配多采用累计曲线来表示,一般采用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来评价土的级配优劣及其对工程性质的影响。
根据土粒的粒径从大到小而将土体依次区分成石(漂、块、卵、碎石等)、砾(圆、角砾)、砂(砾、粗、中、细、粉砂等)、粉土和黏性土等。
一般情况下,土体依据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等指标可以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特殊性土等五大类,其中,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最具工程意义又予以更多关切的应是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等3种基本土类。
在自然界中,土粒单元所构作的粒状结构、蜂窝状结构和絮状结构等3种基本结构形态大体上已被确认为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等3种基本土类的固相的主体结构构成形态,,而散粒状、层状、裂隙和结核状等四种构造形式则是土体最常见的宏观存在形态(表3-1、表3-2、表3-3)。
液相在土体中的存在由土粒核心辐射向外依次形成了结品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重力水或毛细水等的层次结构,反映了颗粒的分子引力的逐次减弱和重力场作用的逐渐增强直至完全起控制作用(表3-4)。
土体内液相的数量和存在形态及其与土粒的相互作用对土体的物理状态和工程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气相多充填土体孔隙的一部分或极少部分,一般认为当土内气相与大气连通时,对土的工程性质无明显影响,但当以封闭气泡存在于土中时,会增大土的弹性和减小土的渗透性。
土体三相构成及其存在形式和相互作用是土体性质特别是其力学性质和工程宏观反应复杂多变的物理基础。
土的工程地质特征1.土的物理性质土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颗粒组成、颗粒分布、颗粒密实度、颗粒形状和颗粒颜色等。
颗粒组成是指土体中不同颗粒粒径的各个成分的含量及分布,包括砂、粘土、淤泥、粉砂等。
颗粒分布主要指土体中各种颗粒粒径的分布情况,包括颗粒级配、颗粒分形和颗粒分散性。
颗粒密实度指土体中颗粒之间的排列紧密程度,主要包括固结状态、液态状态和塑性状态。
颗粒形状主要指土体颗粒的形状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形状有圆形、多边形、角状、长形等。
颗粒颜色主要指土体颗粒的颜色,通常与土壤的类型和成分有关。
2.土的力学性质土的力学性质是指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性能,主要包括土的强度、变形性、水力性质等。
土的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包括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等。
土的变形性是指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体积变化和形状变化,主要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等。
土的水力性质是指土体在水流作用下的渗透性、渗流性和持水性等。
3.土的水文性质土的水文性质是指土体中水分的分布、运动和保持水分的能力,主要包括土体的孔隙度、孔隙水压力、透水性和透气性等。
土体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孔隙水压力是指土壤中的孔隙水流动的压力,透水性是指土壤中水分的渗透能力,透气性是指土壤中空气的渗透能力。
4.土体颗粒结构土体颗粒结构是指土体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连接方式,主要包括土壤的细密结构、黏聚结构和粒间结构等。
土壤的细密结构是指土体颗粒之间的排列紧密程度,密集或紧密的细密结构有利于土的开挖和支护工程。
土壤的黏聚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存在颗粒间的吸附作用或胶凝作用,使土体具有阻挡水流的作用。
粒间结构是指颗粒之间的连接和桥接作用,影响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土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水文性质和土体颗粒结构等方面。
了解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预测土体的行为和性能,为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依据。
第11章土的基本动力特性11.1 前言有许多工程问题与土在动力荷载下的性能有关。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和动力加载条件的复杂性,对土的动力问题不容易建立起学科体系,并把所有问题以适当的方法加以分类。
然而,如果按照与静力问题的只要区别对土的动力问题进行分类,则可以对土的动力性能作出一些综合性的评价。
11.1.1 应变范围有关静力问题的经典土力学,主要关心的是估计基础或土结构抵抗破坏的安全度,其基本的方法是估计土的有效强度,并与外部荷载引起的土中的应力进行比较。
这样,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估计土的强度上。
地基或结构物的沉降是与土的变形有关的另一个主要关心的问题,而粘土的固结则是经典土力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
回顾这两个主要研究领域,可以发现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与一定大小的变形有关的土的性能上。
众所周知,土的破坏通常发生在应变水平为百分之几的量级,由于固结或压缩引起10-量级或更大。
这样,可以注意到在小的工程所感兴趣的沉降,大多数情况下应变水平在3应变下土的现象是不被关心的。
与此相反,在土动力学中,土在运动中的状态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惯性力是不能被忽视的另一种因素。
人们已经知道,随着土能发生变形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惯性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简谐运动作用下,惯性力的大小是与该运动的频率成正比的。
假如应变水平是无限地小,则随着运动频率的快速增加,惯性力可能变得明显地大,以至于在工程实践中不能再忽略其影响。
鉴于这一原因,在土动力学中,有必要引起对应变水平低至610-量级的土的性能的注意,而在静力问题的经典土力学中,这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这一点正是动力问题和静力问题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11.1.2 静力和动力加载条件的差异人们已经认识到,土的孔隙比、含水量、围护压力等是影响土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其它因素,如应力历史、应变水平、温度等对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反应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这些因素对静力和动力加载条件是同样重要的,因此,它们不是度量动力特征区别于静力特征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