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3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3例疗效观察(一)【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43例病例均采用维生素C、肌苷、辅酶A、三磷酸腺苷、10%氯化钾以及中药银翘生脉饮、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治疗。
10d为1个疗程,最长治疗3个疗程。
结果:所有病例经1个~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好、费用低、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银翘生脉饮;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例43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43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17岁~30岁24例,31岁~45岁19例;病程最短7d,最长30d,平均13d。
所有病例诊断均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中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维生素C2g、肌苷200mg、辅酶A100U、三磷酸腺苷20mg和10%氯化钾15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控制感染加病毒唑、干扰素;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必要时配合吸氧等对症治疗。
中药治疗:口服银翘生脉饮,药物组成:银花20g,连翘15g,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8g,赤芍10g,红花6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丹参注射液10mL~20mL和黄芪注射液20mL~3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10d为1个疗程,最长治疗3个疗程。
3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内科学》〔2〕、《现代心脏内科学》〔3〕制定。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控制或好转,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好转,心电图好转,X射线检查心影缩小。
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实验室检查异常,心电图无改善,心影无明显缩小。
3.2疗效观察43例病例经1个~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
1.2发病季节及诱因春冬季发病168例(84%),夏秋季32例(16%)。
发病诱因为受凉112例(56%)上呼吸道感染“例(32%),劳累l O例(5%),精神刺激14例(7%).1.3临床表现症状低热84例(42%),高热50例(25%),体温正常66例(33%),咳嗽154例(77%),咳痰136例(68%),咯血12例(6%),胸痛46例(23%),精神障碍86例(43%)。
体征:呼吸频率快l l例(56%)心动过速108例(54%),肺部哆音116例(58%).1.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正常124例(62%),白细胞升高76例(38%),痰培养革兰氏阴性杆菌82例(41%),革兰氏阳性杆菌38例(19%),革兰氏阴性杆菌占所检出致病菌约68.3%.1.5胸x线检查200例均经胸x线检查,其中66例(33%)呈大片状阴影,134例(67%)呈小片状索条状阴影。
1.6合并症及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4例(42%),支气管扩张症28例(14%),肺癌18例(9%),脑血管后遗症58例(29%),糖尿病62例(31%),心脏病86例(43%),高血压96例(48%),发生并发症共78例(39%),呼衰26例(13%),心衰28例(14%),电解质紊乱18例(9%),消化道出血12例(6%),肾衰6例(3%).1.7治疗及转归经积极应用抗菌药物,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加强支持治疗,结果治愈126例(63%),好转48例(24%),死亡26例(13%),平均住院天数28天。
2讨论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呼吸系统老化,肺功能减退,常拌有原发病或基础疾病存在。
导致肺部感染发病率增加,通过本组200例患者分析,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如下:中图分类号:R542.2献标示码:B535①冬春季发病多,常有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史.②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高热少见仅占25%,体温正常者占33%,本组66例老年人在x线上出现炎症阴影,临床却无发热。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方法:所有病例在早期抗病毒、维生素c及gik极化液等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治疗,对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及x线表现进行临床观察、分析。
结果:治疗30例,治愈25例,好转5例。
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结论:中西医结合对于病毒性心肌炎起到协同作用,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愈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58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似有上升的趋势,成为中、青年常见的心脏病之一,长期不愈可能转化为扩张性心肌病,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随着本病在心脏疾病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已广泛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心肌炎恢复慢、疗效长,而结合中药清热解毒、滋阴益气,则大大缩短了病程时间,从而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取得良好疗效。
资料与方法2008~201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6岁2例,17~20岁8例,21~30岁12例,31~40岁8例。
病程3天~2个月,平均20天。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1],均有发热、咽痛、鼻塞、咳嗽等急性“上感”的前驱症状,同时伴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x线心脏普遍增大、心律失常、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常规给予西医综合疗法:严格卧床休息,早期抗病毒治疗,口服辅酶q10.10mg,3次/日;静滴atp、辅酶a、肌酐、维生素c、gik极化液、1,6—二磷酸果糖,1次/日;重症患者控制心力衰竭,合理应用激素,纠正心源性休克、各种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连续用药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黄芪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3例孟宪法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4(008)003
【摘要】1998年—2002年我们采用黄芪与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3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84-284,253)
【作者】孟宪法
【作者单位】274000,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丹阳计划生育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J], 秦会生
2.黄芪注射液与刺五加注射液合用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J], 朱琦峰;王瑛;徐学友;董新诚;马胜利;杨西强;刘欣
3.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治疗作用 [J], 陈淑香
4.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58例疗效观察 [J], 王新广;张洪刚
5.黄芪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辅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J], 何爱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3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3例,西药治疗组30例。
西药治疗组给予卧床休息,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联合用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自拟方),15 d为1个疗程。
分别于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心功能、心电图。
结果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4%。
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P <0.01)。
结论中药方剂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其总体疗效,减少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生率。
标签: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中药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
有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的直接作用,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
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
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能痊愈,部分患者经过数周至数月治疗后病情可趋稳定但可能留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或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等,形成慢性心肌炎。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病。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
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之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体检可有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胸部X光片检查可见心影扩大或正常。
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示正常、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增大等。
血清肌钙蛋白、心肌肌酸激酶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
能排除影响心脏的其他疾病,如甲亢、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
1.2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7年4月~2010年10月门诊与住院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的6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用药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15~66岁,平均39岁,病程10~70 d,平均35 d,西药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70岁,平均37岁,病程15~80 d,平均40 d。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卧床休息,西药治疗组选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北京华靳制药,批号110902),每次1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联合用药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自拟方)。
药物组成:生龙牡各40 g,西洋参10 g,黄芪20 g,苦参10 g,五味子10 g,瓜蒌15 g,桂枝10 g,丹参20 g,川芎10 g,炙甘草10 g,黄连10 g,牡丹皮10 g,三七3 g,赤芍10 g。
加减:若兼有湿热症象,方中可配伍茵陈;气虚夹湿加泽泻、茯苓;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炙麻黄,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每日1剂,水煎300 mL,每日3次口服,连服15 d为1个疗程。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心肌炎症状消失,体征消失,心功能良好,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心肌炎症状体征减轻,心电图异常有改善或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而残留有一定程度的心电图异常;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基本无变化。
2 结果
西药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12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联合用药组33例,临床治愈1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P <0.01)。
3 讨论
部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迁延反复而成慢性过程,形成心肌炎后遗症。
常见心悸、乏力、胸闷等临床表现。
因此早期治愈尤为重要。
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虚、毒、瘀互为因果,贯穿始终[1-2]。
依据病毒性心肌炎证候类型本虚标实之特点,本虚为心之气阴两虚,标实为热毒兼夹痰瘀。
早期多为风热或湿热等邪毒侵心,心脉痹阻,化痰成瘀,耗伤气阴;中晚期多为余邪不尽,痰瘀互结,心脉失养,气阴两虚,日久气血阴阳俱虚[1]。
治疗以祛邪扶正、益气养阴、活血通阳、清热解毒法为治疗原则。
因患者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症状轻重不同,在临床运用时不必拘泥分期,要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2]。
早期治疗不可忽视“病毒”因素,亦不可以肺卫表证消除而过早弃用解表驱邪之品,应注意诊察有无余邪稽留,彻底清除余邪[2]。
另外,治疗时应注意对心肌的持续损伤、心律不齐的治疗。
方中苦参、黄连清热解毒,治疗心律失常;三七、赤芍凉血化瘀,修复心肌的变性坏死[3];瓜蒌、牡丹皮具有抗自由基损伤、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3];川
芎能增加冠脉血流,改善血瘀证侯[3]。
生龙牡潜镇作用,具有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镇静安神的作用[4-5]。
黄芪益气补阳,五味子酸敛养阴。
桂枝温通心阳,诸药合用,遵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训[6-7]。
临床对比表明,自拟中药方剂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同时减少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俊清,张军平.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J]. 中医杂志,2011,52(13):1141-1144.
[2]王振涛,莫晓飞,韩丽华. 辨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经验[J]. 中医杂志,2011,53(17):1510-1511.
[3]齐建兴,李永新. 毒瘀病机在心肌炎后遗症治疗中的价值[J]. 中医杂志,2009,50(9):844-846.
[4]张琦.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0例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06,13(10):25.
[5]高改英,董洁,马博清. 地塞米松成功治疗复发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J]. 河北医药,2011,25(1):66-79.
[6]孙亚彬,刘茂祥. 自拟健脾补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8例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10):100.
[7]欧细平,赵利. 益气养阴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其对IL-2、PFP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2):3447-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