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的护理.ppt
- 格式:ppt
- 大小:479.00 KB
- 文档页数:22
意识障碍病人的护理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意识由意识内容及其“开关”系统组成.意识的“开关"系统包括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意识“开关”系统激活大脑皮质并使之维持一定水平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意识内容在意识觉醒状态的基础上产生,包括记忆、思维、理解、定向和情感等精神活动,以及通过视、听、语言和复杂运动等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能力。
清醒的意识活动有赖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网状结构功能的完整,任何原因导致大脑皮质弥漫性损害或脑于网状结构损害,均可发生意识障碍。
(二)病因1.感染性因素(1)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等。
(2)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伤寒、中毒性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非感染性因素(1)颅脑疾病:①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②脑肿瘤;③脑外伤,脑挫裂伤、脑震荡、颅骨骨折等;④癫痫.(2)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等。
(3)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所致Adams-Stokes综合征、严重休克等。
(4)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乙醇、一氧化碳、氰化物等中毒。
(5)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如触电、溺水、高温中暑、日射病等.临床表现1.嗜睡(somnolence)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为觉醒的减退.患者精神委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当刺激停止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confusion)为程度深于嗜睡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意识障碍的护理(一)一般护理1、体位:给予适当的卧位,颅压高者采取头高位15-30度,以降低颅内压,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后误吸。
2、保证呼吸道通畅,吸氧,昏迷患者有舌后坠者应放置口咽通气道。
如不能排痰应气管切开,并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4、定时翻身扣背,防止肺部感染,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5、注意角膜保护。
6、口腔及皮肤护理。
7、应激性胃肠出血的患者应给予冷盐水洗胃和相应的止血药物,注意观察出血量、血压变化,防止休克。
8、注意营养与水电解质平衡,可给予鼻饲,逐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也可给予要素饮食。
9、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做好清洁护理,每日尿道护理一次,放置泌尿系统感染。
10、躁动、癫痫患者,应注意预防坠床,适当约束。
11、长期卧床昏迷的患者,应保持关节功能位及适当被动活动,防止足下垂和踝关节外旋,应给予适当的体位摆放和肢具,摆放原则:上肢伸展位,下肢屈膝位,穿戴肢具的要定时观察肢体,以防止压疮。
12、预防下肢a静脉栓塞,穿弹力裤。
13、发现高热时,应查明原因,采取降温措施,头枕冰袋,温水擦浴或适当药物治疗。
(二)特殊护理1、鼻饲护理重型脑损伤后昏迷,意识不清或处于植物人生存状态的患者需放置胃管进行鼻饲,鼻饲时间一般在伤后48小时出现肠鸣音时,鼻饲的营养选择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低钠的全流食为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鼻饲,热量以20-30K(公斤/天)计算,鼻饲液体的温度为38-40度,一手腕部触及不烫、不凉为标准,谨防胃返流引起窒息,鼻饲时床头抬高15-30度,防止胃管被食物堵塞,鼻饲前抽吸胃液,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鼻饲后要注入适量温开水,一防止胃管堵塞,彻底清洗和消毒用具,避免患者发生细菌性胃炎。
2、皮肤护理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极为重要,睡海绵或气垫床,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对消瘦、营养不良者,应在骨突处垫气圈或免圈,对大小便失禁,频繁呕吐的患者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清洗皮肤或会阴、肛门,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对有精神症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酌情应用镇静剂或保护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