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思政教育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如何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孙小雪(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384)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中的骨干分子,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会直接关系到能否维护地方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面临更为复杂的宏观环境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经常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状态,需要我们唱响主旋律、巩固主阵地、拓展主渠道、打造主力军,建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宣传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9.04.032On How to D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llSUN Xiaoxu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300384)Abstract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ro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propaganda.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ackbone of minority groups,doing a good job o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licies will directly contributeto maintaining loc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Faced with more complex macro environment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minority students,this group often presents a state of"acclimatization"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f universities.We need to sing the main melody,consolidate the main position,expand the main channels and build the main force.It can construct a new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minority students;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eet the requirementsof the new era.Keywords minority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propaganda近年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呈现出了逐渐增长的趋势。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话题。
在当前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什么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强化民族意识的培养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强化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特点和优势。
这样才能够在大学阶段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加强思想自觉的引导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复杂的讯息和思想,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信仰,加强思想自觉性,避免被不良信息侵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不断强化对我们的“四个自信”,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做到自己思想上的独立和坚强。
三、培养公民素质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我们应该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对我们的国家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宣传和解读,让我们了解并遵守法律,增强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从而成为一名有担当的公民。
四、鼓励创新精神的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应该具备创新、发明的能力,因为这是推动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对我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我们的思想开阔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创新出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实现更好的成绩和贡献。
综上所述,我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应该是:强化民族意识的培养、加强思想自觉的引导、培养公民素质、鼓励创新精神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国家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在国家的认同程度,包括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认同感。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意味着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并不容易建立和增强。
由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感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如何通过思政教育这一途径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和增强国家认同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入手,探讨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作用。
1.2 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族群身份认同、地域文化传承等。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塑造,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不仅仅是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更是一个综合性的身份认同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挑战,其国家认同感的稳定性和深度成为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通过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行培养和增强,不仅是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该研究对于学术界和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探讨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他们在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他们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新时代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1. 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学生在普通高校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这给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政治教育服务。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 少数民族学生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普通高校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但他们面临着许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问题。
首先,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差异。
其次,由于语言和交流障碍,他们可能面临沟通和社交困难。
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他们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和适应困难。
3. 建立文化多样性教育体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建立文化多样性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多元文化教材、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等。
通过多元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交流和融合。
4. 加强各族学生交流与互动在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加强各族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共同发展。
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文化展览、学术讲座等,搭建交流平台。
5. 创造包容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一个包容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应该倡导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6.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实践需求。
教育内容应该涵盖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教育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和引导。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问题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思政教育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方面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具体实践。
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思政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方面的作用,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思政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与增强、实践、策略、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深化,思政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文化冲击和认同困惑。
如何加强思政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已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
深入研究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不仅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问题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作用,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
少数民族群体在多民族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认同感对整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薄弱或不稳定现象,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国家的向心力和责任感。
问题意义还体现在思政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实际运作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通过对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引导国家认同感的提升工作。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至关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深入研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思路与路径,以期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促进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掌握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所在;2.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探讨内在原因和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3.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探讨有效的路径与机制,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
通过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2. 正文2.1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对于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
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性,指出他们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接着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强调了教育对于树立正确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高校应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建构,包括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并提倡平等与互相理解。
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引导和促进的必要性,为实现教育公平与多元共融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影响、促进、引导、加强。
1. 引言1.1 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尤为突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文化群体的代表,其身份认同不仅关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更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
正确认知和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流与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包括对自己所属少数民族的认同、对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认同以及对两者的整合与构建。
这种认同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在核心,并对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保持清晰和积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信心和价值观,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校应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相关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身份认同,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校园和社会,实现自身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双重目标。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他们面临着思想觉悟和世界观的塑造挑战。
如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思政教育路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注重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他们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览、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
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关课程,深入解读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注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一员,少数民族学生应该有着同样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观看爱国主题电影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
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少数民族群体在我国社会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学校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自信心。
学校还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和学生自治管理,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领导能力。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
由于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
学校可以建立家庭联络员制度,定期联系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
学校还应该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家庭节日和重要仪式,增强他们对家庭和民族的归属感。
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和需求,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必须注重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性、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觉悟,锻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民族团结和稳定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要注重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习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要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对自己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还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特殊需求的关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可以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如组织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激发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兴趣;开展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开展线上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办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都带来了一定影响。
我们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可以积极与政府、民间组织、社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借助社会力量的资源和经验,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
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差别意识凸显了其少数民族身份。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调节这部分学生的身份认同矛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意识,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事业当中。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国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78-02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认同问题梁启超曾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
‘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
费孝通教授指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民族意识。
[1]70”他们都阐述了民族意识产生和强化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只有在跟其他民族或者族群接触过程中,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跟别人的不同,而这种差别意识产生后,为了维护本民族、本群体的权益,他们会更加加强这种心理暗示,希望同一民族意识的群体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民族意识的产生和激化。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身处环境的影响都会在头脑中产生族群意识,但它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活跃在他的思维活动中。
当他以这种身份与他族相处的过程中,这种意识或与之相关的感情才会浮现于他的思维活动当中,并且影响他的心理感情、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并且开始思索怎样去维护这个群体的各种权益。
少数民族学生在未进入高校之前,大多数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周围都是同一民族的群体。
进入高校后,少数民族学生发现,其他同学跟自己有诸多不同,“他们”都是来自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风俗习惯的群体。
在这个时候,他们就有了一种意识:即自己是什么人,而“他们”是什么人,很容易地把彼此区分开来。
有人曾做过调查,民族院校大学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存在民族差异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在上大学之后,并且之后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
一方面是因为和他人接触和交往后,发现彼此之间语言、信仰、生活习惯等差异,而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较高,已经开始界定自己的身份并思考自己的未来,当意识到这种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将影响并直接导致不同待遇的时候,民族意识加深。
马戎教授曾指出:“一个群体的‘族群意识’一旦产生,即会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明确和强化本族群的边界,并且努力推动以本族群为单位的集体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行为。
”[1]76所以,族群意识(民族)的强化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
卡拉(j.carla)和雷格奈德(j.reginald)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2]。
这种认同如上所述,是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随着民族差别增大而逐渐强化的。
而国家认同是公民认同一个民族国家的宪政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效忠于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则担负着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利的使命。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国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的感情会受到伤害,才会对国家的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3]。
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他们本民族里的一员。
以上两种意识及身份认同其实是有层次的,而且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只要处理得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基础上拥护自己的国家,愿意与他族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一种良好的认同模式。
而如何培养这种良性的认同意识?二、高校应在国民意识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学生国民意识的教育,也就是让学生能够认同于自己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积极主动融入主流文化,构建我是“某国人”的身份认同,并且以这种身份为傲,在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能以大局为重,认同国家利益的首位性原则。
有学者对各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过比较,不管是日本的“道德教育”,还是新加坡的“国民意识教育”,抑或是美国、西欧通过严整的隐蔽性学生机构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4]。
它们都反映了每个国家倾其所能构建向心力强的国民意识,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定团结。
跟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不例外。
如何让所有学生,特别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认同国家,认同这种政治体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我们国家从之前的“两课教育”到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革新体现了国家对培育国民意识的重视程度。
但是,在很多高校,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非常欠缺。
很多非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存在着“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所有学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差别,而是学习相同的课程,诸如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认定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
这种教授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没有针对性,少数民族学生也不感兴趣。
在高校里,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时候,很容易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困惑、逆反、拒绝等心理,易导致其认同并接受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安全稳定和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带来隐患。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庄严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其中提到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到高校里就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如何来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呢?首先,我们要考虑目前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其一,对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制定者来说,他们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因人而异地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方针政策;其二,对于施教者——教师来说,部分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素质不高,对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把握本身就不全面,不能在现有课程及教材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三,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管理者比如党团干部、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他们对少数民族心理和认识不足,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更多的只是在发生问题时进行应急处理,而不能进行先期的输导式管理,防患于未然。
三、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国民意识的对策国民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
对国民意识的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非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里,怎样才能改变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要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再认识。
即教育方针制定者、高校党建工作者、教师,认真地学习相关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学习这些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自身做起,真诚地去认识和了解这群刚踏入陌生环境的少数族群,然后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民意识。
其次,高校当中应该设置相关基础学科供所有大学生了解和学习。
比如开设《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心理学》、《宗教学》、《民族宗教》等相关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认清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和谐发展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任何企图谋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那种自私自利、盲目排他的民族主义是不现实的。
通过学习,一方面,汉族同学自觉地摒弃“大汉族主义”,设身处地思考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学习生活中真诚友善地接纳和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同学也可以敞开心扉,解除惶惑、自卑的心理,真正认识到本民族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认清本民族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上来。
最后,在高校中安排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跟踪调查和专事帮助的辅助教育管理工作者。
这部分人员必须是熟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教育管理者。
他们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实时监控,跟踪调查,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起居,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遇到困难、心理遭遇挫折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解决。
把高校之中存在的各种民族分歧和矛盾解决在最初萌芽状态,成为辅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国民意识,融入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
四、结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是我国构造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这项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未来。
培育他们的国民意识,让他们把握好自身身份的双重认同,既认同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认同于祖国的道德价值观和国家主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1,(5).[3]贾志斌.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1).[4]高峰.世界一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情况透视[j].理论观察,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