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人因工程学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5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掌握人-机-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及优化方法。
2. 使学生掌握人因工程在设计、评估和改进产品、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针对具体案例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人因工程相关的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人类工效学领域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人本意识和环保意识,使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环境保护。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教授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2.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项目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 知识层面:掌握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人-机-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
2. 技能层面: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展人因工程相关的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安全意识、人本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因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人因工程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机-环境系统的基本构成和相互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人因工程概述2. 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介绍人的生理结构、感知特性、认知过程、心理特征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3. 人因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产品、工作场所、人机界面等设计领域中人因工程的应用方法及案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因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4. 人因工程评估与优化:讲解人因工程评估方法、工具和流程,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改进。
第一章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
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
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
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 ,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2. 掌握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了解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3. 了解人因工程学在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人因工程学原理分析实际案例,提出改进方案;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会使用人因工程学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人因工程学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对人类福祉的关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人因工程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但可能对人因工程学概念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对人因工程学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引言2. 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探讨心理特点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3. 人-机-环境系统:讲解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机-环境系统4. 人因工程学原理与应用: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人因工程学原理与应用5. 设计原则与实践:讲解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人因工程学,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
(英国是人因工程研究最早的国家)美国:人类工程学;西欧:人类工效学;日本:人间工学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第一次世界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人因工程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开设了工业心理学课程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2)观测法(3)实验法(4)心理测量法(5)心理测验法(6)图示模型法人因工程学的相关学科: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人因工程学与工程学科的关系: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的体现了本学科是人体科学和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工程科学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以及管理工程等学科第三章微气候环境空气温度:我国法定采用摄氏温度(°C),而美国则常采用华氏温度(°F)t(°F)=9/5 t(°C)+32空气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受1.舒适温度及其影响因素舒适温度一般是(21±3°C),影响舒适温度的因素有:(1)季节(2)劳动条件(3)衣服(4)地域(5)性别、年龄等2.舒适湿度3.舒适的风速微气候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不舒适指数、有效温度、三球温度指数(WBGT)、卡他度三球温度指数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考虑了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四个环境因素的综合温标高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长期接触高温的工人,其血压比一般高温作业及非高温作业的工人高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高温作业环境下不仅引起人体不适,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使生产率降低低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低温时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低温会导致神经兴奋性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嗜睡状态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影响人体四肢的灵活性,最常见的是肢体麻木。
《人因工程学》考核大纲一:考试科目:人因工程学二:参考教材:三:基本要求:四:考试大纲1. 基本概念第一章:基本知识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人机系统、人的可靠性、系统可靠性、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地点选择、变量选择、被测者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变量范围检验、因变量的要求)第二章:人体生理特性神经系统、视觉(近视、远视等视觉异常)、视觉特性(视力、视角、视野、视力范围、错觉)、视觉工效;听觉、嗅觉;作业姿势的基本类型、确定作业姿势的一般原则、人体能量代谢及测定、我国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最大能量消耗界限、疲劳的测定和控制调节第三章:人体测量静态测量、结构化的人体测量数据、数据的统计含义(适应90%使用者)、人体着装结构尺寸;动态测量、活动空间、伸展域;基准点、工作面、座椅设计、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使用和计算、第四章:累积损伤疾病与操作工具设计累积损伤疾病、产生累积损伤疾病的原因(受力、重复、姿势、休息)、与手有关的累积损伤疾病;合理的工具设计(保持手腕伸直、使组织压迫最小、减小手指的重复活动、安全性)第五章:方法研究工作研究、方法研究、作业测定、方法研究的目的、方法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法研究的基本程序、疲劳的测定方法、过程分析、生产流程分析、工艺流程分析、作业分析、人-机作业分析、动作分析第六章:作业测定作业测定的概念、工时消耗分类、工时的计算、标准时间、作业测定的方法与技术、测时与评定、工时利用分析、生产线平衡、预定时间标准法、模特法、工作因素法(WF法)、方法时间衡量法(MTM法)第七章:作业环境高温对生理的影响、减小高温影响的建议、低温的生理影响、低温的指标:风冷指数WCI、反应时间、光的测量、可见性的概念、视觉绩效模型、照明亮度的确定、眩光、响度、等效声级、听力的测度、听力丧失、噪声的特定影响、噪声暴露的度量、噪声的测量、噪声控制、振动的生理影响、视觉绩效、运动绩效、加速度的影响、失重的生理影响第八章:作业空间设计近身作业空间、个体作业场所、总体作业空间、设计原则、作业空间设计的视觉要求、作业空间设计(坐姿、立姿、坐立姿交替)、作业空间的布置、工作台设计(平工作面、竖工作面;坐姿、立姿、坐立姿交替)、2.基本工具和方法:疲劳的测定方法、过程分析、生产流程分析、工艺流程分析、作业分析、人-机作业分析、动作分析、预定时间标准法、模特法、工作因素法(WF法)、方法时间衡量法(MTM法)3.基本计算:作业与休息时间及劳动时间率等的计算、生产线平衡、模特法计算工作定时、作业分析、动作分析等涉及到的计算、五:样题一:选择题1.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即。
人因工程学的组织结构作者:查尔斯佩罗人因工程学关心的是设备设计与操作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否一致的问题。
人因工程学给设计工程师建议,但是其组织内容又会局限他们的影响和想法。
这篇论文讨论的内容解释了为什么军队和工业的高层人事管理不同于好的人因设计,展示了社会机构是如何喜爱选择集中权威和降低那些做出不合理错误归因的操作员工技术要求的工艺。
我们需要探索处于良好状态的认知地图和心智模式的设备和系统设计,以及技术社会的结构模式。
介绍复杂的军工系统中设备和操作工的相互作用使近期灾难在高科技系统中发生上升。
15英尺的大堤下面在有原子核能量的植物里有相同的小的数字密码开关,精密的的军队武器不能瞄准甚至有时不能开火,如此昂贵的精密的军用飞机很少能飞过它们或向它们武器开火,船只碰撞而官员们在期待一个科技奇迹即能解决人和机器问题的一个防冲突雷达设置。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尚未探索的方面—人和机器的问题,即通过分析这两者的组织结构内容及联系,那就是,其组织结构如何影响设备的设计,以及如何运用新的设备反应其组织结构。
设备设计者有责任采取经营者和维修人员的特点来考虑他们的设计,这才是真正的人因工程师(HFE),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是,但现在的数字或许是5000名工程师和工程心理学家。
这门学科也称为人体工程学,并在欧洲,叫人类工程学。
HFEs试图扩大该范围,设计工程师通过观察操作员和维修人员的生理和生物学特性。
那时候我会尝试扩大HFEs的范围通过建议他们设备操作功能对社会和组织环境中的作用。
鉴于很多恐怖的事情比如设备的设计不良难以适应人类的能力,我确保第一个任务是参加操作员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但更为广泛的关注这里提供的也很重要,它表明,为什么HF建议被忽视和HFEs的组织是这么小,并建议采取措施纠正这种情况。
它还认为,其组织理论能够受益于设备的设计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受到忽略的话题除了一些历史研究。
而不是确定的组织结构工艺,看来机器及设备设计,它是加强现有的结构和复制在新的环境这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