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第七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试制成功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共1.28多万项。
这些成就的取得()A.反映出科研领域还未受到“左”倾思潮干扰B.是科研领域“大跃进”的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表明我国科研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新材料的试制成功可以满足导弹、原子弹、航空等领域的科研和生产需要,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发展国防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答案:C2.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体意思并非是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故A项错误,C、D两项也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
答案:B4.导学号10234076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其特点是()A.大力发展尖端科学技术B.推动社会主义建设C.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D.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政策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成果很少转化为商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成果才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或商品。
答案:D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解析:《定军山》的拍摄完成,把中国传统戏剧由在舞台上的表演演化成了电影,戏剧从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C项的逻辑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答案:C6.著名的航天先驱齐奥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并蹒跚学步了。
第七单元检测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6·南昌一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
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答案 B解析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2017·河北联考]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最能代表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成果是()A.葛洲坝水利枢纽B.大庆油田投产C.“两弹一星”D.“杂交水稻”推广答案 C解析二战时人类开始进行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葛洲坝水利枢纽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范畴,不是这一时期先进科技水平的代表,故A项错误;油田建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体现,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正确,应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养成功,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联考]邓小平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C.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答案 D解析中美正式建交前,不可能出现美籍华裔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情况,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为中国引进大量美国科技非三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贡献,故C项错误;美籍华裔科学家为祖国交流学术和科学发展提供建议是可行的,故D项正确。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杏坛讲学图A.政在大夫B.学而优则仕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内圣外王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答案:C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重点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奉法”能够强国,反之就会导致国弱,这充分说明了“奉法”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
答案:D5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6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解析:“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阶段综合测评(四)(第七、八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古巴导弹危机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D [中国原子弹、氢弹分别爆炸于1964年和1967年,这引发了美国的忧虑,故D项正确。
]2.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D.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D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 3.右面是《江门日报》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标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喜爱。
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是他( )A.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B.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C.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D.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C [A、B两项的评价过于绝对化,D项与袁隆平无关。
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选C项。
]4.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生物学领域就曾取得领先地位,它是( )A.依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B.依靠基因技术合成胰岛素C.依靠杂交技术合成牛胰岛素D.依靠克隆技术合成胰岛素A [1965年,中国科技工作者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
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当它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
这种现象导致(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说:“1905年后,国际危机通常都是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
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以外,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4.1914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
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出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这些现象( )A.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B.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C.说明双方都稳操胜券D.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5.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万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
这一事实说明( )A.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B.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C.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D.战争加剧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第七、八单元测评(基础过关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
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C.全国人民的支持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解析: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A、C、D三项都是原因,但高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一定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
因此,选B项。
答案:B2.1967年,英国《太阳报》发表文章《中国的惊人的技术发展》指出,如果允许文化革命在19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继续进行,中国可能蒙受极大的损失,不是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而是由于技术训练的中断。
可见作者()A.看到了政治错误对科技发展的破坏B.主张中国继续推行“义务教育”C.赞成中国实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对中苏关系的恶化表现出忧虑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材料体现了政治错误对科技发展的破坏,故A 项正确;推行“义务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中苏关系恶化,故D项错误。
答案: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这表明()A.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B.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C.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D.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解析:材料意思强调的主要是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服务,故B项正确。
材料的整体意思并非是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故A项错误,C、D两项也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试题必修3第七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2、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
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伽利略()3、“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A.牛顿B.波义耳C.拉瓦锡D.哥白尼()4、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进和运用为标志,大大推动了人类交通工具的改进。
1814年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A.瓦特B.斯蒂芬逊C.富尔顿D.莱特兄弟()5、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A.日心说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粉碎达尔文”等。
而支持者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这说明了①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②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③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④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它)()7.著名科学家沃尔夫针对右图所示的著作在1935年写道:“(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
”这部著作是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物种起源》C.《神曲》D.《论物体的电动力学》()8.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右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第 1 页共 4 页。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障国家建设B.和平利用核能.打破美苏核垄断D.维护国家安全解析:本题考查生分析解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遭到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国家主权面临威胁,发展“两弹一星”可以有效地加强国防能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保障。
B 项所说为时尚早,、D 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打破美苏核垄断”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维护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为国家建设提供和平的环境。
答案:A2.一个“国家最高技术奖”获得者,一位感动中国当选人物,人们形容他“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是因为他( )A.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B.研制出“银河—Ⅰ 号”巨型计算机.育成杂交水稻D.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解析:本题从“‘国家最高技术奖’获得者”想到可能是袁隆平,再从“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想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粮食问题,养活了更多的人。
答案:3.(2012·潍坊期末)美国著名太空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 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B.“神舟5 号”载人飞船.“神舟7 号”载人飞船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解析:由材料中的“白蓝旗帜(俄罗斯国旗)”可判定应为苏联解体之后,而A 发生于1970 年,故排除;材料认为中国是除俄罗斯之外美国在太空中的对手,而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可排除D 项;而“神舟5 号”早于“神舟7 号”,故选B 。
答案:B4.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是因为(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国际”和“世界”等字眼,要求回答的是杂交水稻对世界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解析:选B。
牛顿力学体系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的意义,A、C、D三项所说的人物不符合题意。
2.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
”“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A.经典力学B.自由落体定律C.量子理论D.相对论解析:选A。
根据“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可以排除B 、C、D三项。
自由落体定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属于16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科学成就。
3.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他是()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从材料“提出了相对论”可推断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但同时也发展了牛顿力学。
故选D项。
4.量子论的创立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此,首先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它运用到其它问题上的科学家是()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解析:选C。
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识记能力。
首先可排除A、B两项,他们都是生活在17世纪,而量子论是20世纪诞生的;普朗克是量子论的提出者,因此也可以排除;只有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而答案是C项。
5.科学理论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同时又是在否定中发展的。
下列科学家对科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后者对前者既是否定又是发展的是()A.牛顿——爱因斯坦B.普朗克——爱因斯坦C.拉马克——达尔文D.瓦特——法拉第解析:选A。
本题考查经典力学和相对论。
相对论既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又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故选项A正确。
6.法国启蒙思想家毕封说:“大自然之所以能全面发展,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完善和辉煌,完全是靠了我们的双手。
”他的这一论点的实质意义是()A.否定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B.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C.宣扬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D.号召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析:选A。
毕封歌颂人类通过双手进行劳动改造大自然,实际上就是批判上帝创世说。
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解析:选C。
生存竞争指的是生物进化论,阶级斗争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前者形成于1859年,后者形成于1848年,均属于19世纪中期。
8.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宗教人士的强烈反对。
右图为当时讽刺达尔文的漫画,它说明了()①进化论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②进化论已经被科学界普遍接受③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根基④进化论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
可用排除法。
从图中对达尔文的讽刺看,②显然不正确,④强调开始不正确,用彻底更合适。
9.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
下面的哪一句话可以最恰当的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A.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力学体系B.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C.他和牛顿一样,在同一领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解析:选B。
牛顿研究的是经典物理学,达尔文研究的是生物学,故A、C两项错误。
由于研究领域不同,所以不能说达尔文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比牛顿要大,所以D项错误。
10.“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长久以来的依赖。
”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A.发电机B.纺纱机C.电动机D.蒸汽机解析:选D。
首先从材料的描述看这项发明是关于动力方面的发明,这样B、C两项即可排除;A项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D项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应该是D项。
11.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表明()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解析:选B。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项说法是错误的,牛顿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排除C 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并未紧密结合,排除D项。
12.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下列科学家都为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够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A。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为发电机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发电机的问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本题强调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期以后,排除有④的选项。
伽利略的研究主要是在天文学方面,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关系不大,排除有②的选项。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这一理论为核能的开发提供了依据,核能的利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出现在20世纪,有力的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13.一部网络穿越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A.小说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该作者并不了解历史B.牛顿此时已经发明了电灯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解析:选A。
本题以网络穿越小说为命题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牛顿生于1642年,死于1727年,当时还没有出现电和电灯;B说法错误;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
14.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足不出户人们即可了解整个世界。
最早实现这一梦想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帮助,计算机网络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是在()A.20世纪40年代后期B.20世纪60年代末C.20世纪90年代以后D.21世纪初期以后解析:选C。
解答本题要注意不能以计算机的出现作为标志,只有形成了全球信息网,人们才能“坐拥天地”,而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才实现的。
15.如下图所示,每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力的重大突破,下列对其突破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B.人类社会进入竞争时代C.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D.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解析:选B。
图一表明了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图二表明了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图三笔记本的出现,表明了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但竞争是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的共同特征,不能成为突破性的标志意义。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某班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研究。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
”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
(5分)(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
”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6分)(3)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
研制电灯的关键是灯丝材料。
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
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
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
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实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
(4分)(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5分)解析:第(1)问是要求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科技时代到来的原因;第(2)问是从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中选取相关史实证明结论;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回答;第(4)问回答“启示”要紧扣材料所涉及范围。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电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执着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学习的精神;自身素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17.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上面三幅图都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们体现了哪三个生产力发展的时代?(3分)(2)图二所反映的工业革命时代与图一所反映的工业革命时代相比,在发明创造的人才素质、开展范围及工业部门等方面有哪些不同?(9分)(3)你认为上图所示工具的推广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8分)解析:本题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中心,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分析比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第(1)问据图片蒸汽机、电灯和互联网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三个时代分别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第(2)问则主要考查比较能力,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比较的角度,根据这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的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组织答案即可;第(3)问要注意是考查对三次科技革命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不能从积极的影响上考虑。
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负面影响上都是从环境污染方面回答,而信息时代则要从网络垃圾、网络犯罪等考虑。
答案:(1)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