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庄⼦《⼈间世》:⽆⽤之⽤,⽅为⼤⽤⽂/⽉⽉正⼼正举特约作者主播/樊浩庄⼦在《⼈间世》中这样说道:“⼭⽊⾃寇也,膏⽕⾃煎也。
桂可⾷,故伐之;漆可⽤,故割之。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
”⼭中的林⽊因为不是良⽊,反⽽能够保全,长成参天⼤树。
可见⽆⽤之⽤,有时反⽽能成⼤⽤。
庄⼦惯⽤寓⾔、⽐喻讲述道理,表⾯上说的是林⽊之事,实则讲的是⼈⽣哲理,更是在讲述⾃⼰的⼀⽣。
庄⼦⼀⽣困顿,⽣活在底层,不应楚威王之聘,⼀⽣只做过漆园吏,甚⾄沦落到贫民窟⾥以编草鞋为⽣,还因断粮去与⼈借⽶。
⼀⽣落魄,潦倒⾄此。
⽤世俗的眼光看庄⼦,⽆功⽆禄,他⾃是⽆⽤的。
但若以⼀颗道家的⼼看庄⼦,他却是⼀位真正有⽤的智者。
他所提出的“⽆⽤之⽤,⽅为⼤⽤”,不仅让他⾃⾝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由,更是给今天⾝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限的精神启迪。
01⽆⽤,⽅为⼤⽤梁⽂道在《悦⼰》中说:“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
”所谓“有⼼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
有些时候,助你成功的,反⽽是那些不起眼的“⽆⽤”之事。
乔布斯读⼤学期间,曾去旁听⼀门书法选修课,为了旁听和练习书法,每天花费⼤量的时间和精⼒。
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课程对本专业⼀点⽤都没有,⽽乔布斯也没有多想,当时的他选择书法,不过是出于⾃⼰的兴趣。
没想到的是,⼗年后,乔布斯在IT业居然⽤上了书法课上的东西,开始组织⼈员做字体设计。
也因为这些字体的艺术感,让苹果的产品有了⼀⼤批铁杆粉丝。
与乔布斯类似,另⼀位商业天才马云也是有些“不务正业”。
最近马云唱京剧的视频在⽹上传疯,⽹友们调侃说:“别⼈出道是为了赚钱,马云赚钱是为了出道。
”就连马云创办的阿⾥巴巴,从上到下也都染上了这种“不务正业”的风⽓。
明明是⼀家互联⽹公司,操的⼼事⽆巨细,千奇百怪,从肝癌检测到环保种树,从母猪⽣崽到寻找太空的第⼆地球……马云曾说:“我认为'⽆⽤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有⼈想要很快收获,就没有未来。
【导语】庄⼦(约前369—前286)名周,字⼦休(⼀说⼦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思想家、哲学家、⽂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物,⽼⼦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学派的创始⼈。
1.⼤知闲闲,⼩知间间;⼤⾔炎炎,⼩⾔詹詹。
《庄⼦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总会表现出豁达⼤度之态;⼩有才⽓的⼈,总爱为微⼩的是⾮⽽⽄⽄计较。
合乎⼤道的⾔论,其势如燎原烈⽕,既美好⼜盛⼤,让⼈听了⼼悦诚服。
那些耍⼩聪明的⾔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也有涯,⽽知也⽆涯。
《庄⼦养⽣主》 【翻译】⼈的⽣命是有限的,⽽知识是⽆限的。
⽤有限的⽣命投⼊到⽆限的学习之中。
3.且夫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也⽆⼒。
《庄⼦逍遥游》 【翻译】如果⽔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量负载⼤船。
从⼤⾈与⽔的关系看,我们⾄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求⼤学问,⼲⼤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矗 4.相与于⽆相与,相为于⽆相为。
《庄⼦。
⼤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相助出于⽆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庖⼈虽不治庖,⼫祝不越樽俎⽽代之矣。
—《庄⼦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不尽职,⼫祝也不必超越⾃⼰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事。
表现了庄⼦⽆为⽽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来。
6.以⽆厚⼊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养⽣主》 【翻译】以⽆厚⼊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厚⼊有间”,这是庄⼦养⽣论的核⼼。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然规律,按⾃然规律办事。
成语"⽬⽆全⽜"、"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这⾥。
7.以⽕救⽕,以⽔救⽔,名之⽈益多。
《庄⼦⼈间世》 【翻译】⽤⽕来救⽕,⽤⽔来救⽔,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庄子的名言及解释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2、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4、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7、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8、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庄子知北游》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刻意》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骈拇》12、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13、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15、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16、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17、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天运》18、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9、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20、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可玩物丧志。
21、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22、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23、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24、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物质可无限分割。
25、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27、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28、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2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9、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10、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刻意》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14、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庄子·天道》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1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翻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18、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名言及翻译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真伴侣不言利。
2、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可玩物丧志。
3、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德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4、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久也截不完。
物质可无限分割。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6、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落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密。
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翻译:哀思与欢快,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丢失道德。
9、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缘由;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行以尽行的。
10、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犹如枯骨,心犹如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刻意》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意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翻译: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高考作文:关于“有用”“无用”的辩证思考范文及相关素材第一部分关于“有用”“无用”辩证思考的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是庄子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
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再比如学习一个知识,背诵一篇作文,做一道题,看似无用,其实却有大用……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出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下水文“无用”实为“大用”胡记霞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但是,很多人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判断“无用”和“有用”。
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活不明白,分不清哪些东西是内在修养,哪些东西是追求虚荣;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东西无用。
如弯树,作为木料“无用”,因为“古老”,因为“稀有”,又有“大用”。
所以,判断事物有用无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把目光放长远。
回望历史,看似无用的“儒家之道”,实为无价之宝。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
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就像头发。
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看似“无用”之事中。
随着国学热的提倡、流行和升温,那些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正在成为真正的“大用”。
放眼世界,正如莫言所说:“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听到了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还有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 文学、哲学与科学相比看似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文人和哲人,却用文学、用思想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
庄子名言及翻译庄子名言及翻译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真朋友不言利。
2、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可玩物丧志。
3、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4、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物质可无限分割。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6、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9、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10、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刻意》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的事例引言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技能,它们被广泛运用并带来实际效益,被认为是有用之用。
然而,在这些有用之用背后,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它们潜在的无用之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示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区别以及后者的潜力。
事例一:利用碎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些布料被磨损或损坏,无法继续作为衣物使用。
此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将其丢弃。
然而,在无用之用的角度来看,这些碎布还有着很多潜在的价值。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碎布来制作手工艺品,如布艺玩偶、布包、抱枕等等。
通过巧妙的剪裁和缝合,我们可以将这些看似无用的碎布转化为精美的手工制品,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生活趣味,还可以成为赠送给亲友的独特礼物。
此外,碎布还可用于清洁和擦拭,尤其适用于一些需要柔软材质来保护的物品,如眼镜、电子产品等。
与一次性纸巾相比,碎布更环保,可以重复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事例二: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废旧物品常常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垃圾,会被送入垃圾填埋场或焚烧。
然而,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思维和技巧,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废弃物品的无用之用。
举个例子,废旧轮胎可以被改造成花园装饰品,如花盆、花坛等。
通过在轮胎上切割、绘画和装饰,我们可以创造出各种个性化的花园装饰,使废旧轮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另外,废旧瓶子可以被重新利用为花瓶、灯罩等装饰品。
我们可以通过在瓶子上喷涂、贴画或切割,使其具备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味,与家居环境相互映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丽和色彩。
事例三:无用知识的启示有时候,我们在学习或阅读过程中会接触到一些被认为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它们常常被人们忽视,认为是“无用之用”。
然而,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却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与帮助。
比如,画家梵高的作品《星夜》中,表现了夜空中星星的旋转和流动,而人们直到后来才发现,星星并不会流动,这并不是真实的画面。
然而,正是这种“无用之用”的想象和表现,使得画作更富有艺术感和观赏性,引发观者的思考与感悟。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庄子齐物论》《庄子》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那些看似无用的事与物,实际上却有更大用处。
同样的,人总为有价值的人或事物而高兴,却忽视了没有开发出价值的人或事物也有用途。
庄子在《人世间》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石木匠带徒弟们去齐国,路过曲辕时看见一棵硕大的栎树,其树阴就可以卧牛数千头。
徒弟们蜂拥过去观看,但石木匠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徒弟们气喘吁吁追上来说:“师父,自从我拿斧头以来,就没见过如此大树,你怎么看都不看一眼。
”
石木匠说:“用这棵树做的船会沉,做的家具会腐,做的棺材会烂……毫无用处,看它干嘛。
”
这晚,大栎树给石木匠投梦说:“你说的那些有用的树,都因为有用而被砍伐了。
而我之所以能存活万年,恰恰正是因为我的无用。
”
石木匠醒后,瞬间明悟,原来有用与无用只是在于每个人的看法而已。
庄子想借此寓言说明一个道理: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
常有人说“广厦千间,夜睡三尺“。
这话有些绝对了。
因为只考虑睡,但没考虑不睡。
不睡的时候就要离开睡的地方,到客厅、厨房、厕所、阳台、书房和大街上。
这些地方对于睡觉来说没用,但没有这些地方,一般人也睡不好。
显然是无用之地成就了有用之睡。
如同一个人站立,所需用的土地面积不外乎双脚大小。
但,把双脚以外的土地都砍去,成万丈悬崖。
估计双脚也站不住了。
人要在无用之时做些无用之事,这叫布局。
下棋跟过日子差不多,不是每一步都立刻有用,但也得照常走。
不走无用之棋,就会失去有用之局。
知乎上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
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背唐诗不能致富、不能赚钱、不能出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唐诗?
但知友“mupeng”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慢慢地,我长大了。
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
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时,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有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小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
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都在和“有没有用”这个词打交道。
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爱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
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们、安慰我们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但是这些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
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事体中衍生出来的,“无用”之中常常隐藏着有用的潜质。
当我们功利地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
故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