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角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1)一、教学内容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估算方法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1. 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 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动画演示。
2. 练习题:含有估算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
3. 学生作业本:用于记录和练习估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 讲解估算方法:利用课件动画演示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估算方法。
3. 练习估算: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含有估算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巩固估算方法。
4.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1.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1)将三位数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进行估算。
(2)将估算后的数进行加减运算。
2. 实例演示例1:234 128估算:234 ≈ 200,128 ≈ 100计算:200 100 = 3003. 练习题389 412估算:389 ≈ 400,412 ≈ 400计算:400 400 = 800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掌握情况如何?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估算方法的情况如何?3. 针对学生的不足,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改进?注:本教案为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适用于2023年春季学期。
三角形与四边形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P53~55.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使学生认识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线段:特点2、长方形、正方形3、角:组成、种类二、引入新知1、出示主题图找出认识的图形,说说它们的名称。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自由发挥。
2、知道:图形是由线段围成(板书),理解“围成”。
师:观察这些图形,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特征,那么“围成”呢?手势表示,一边表示一边问。
三、探究新知(一)动手分类1、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图形,如果按一定标准来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二)认识三角形1、拿起一个三角形问,这是什么?三角形(板书)怎样的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板书)2、判断图形是不是三角形(用手势表示),并说出不是的理由。
(三)认识四边形师:你能给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取个名字吗?四边形(板书)由四条线段围成(板书)2、观察发现四边形中已学过的图形,揭示它们和四边形的关系。
师:找找四边形中有没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图形?是哪些?说说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
(画集合圈)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由于它们边和角的特殊,它们还是特殊的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
(板书)(四)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揭示课题:三角形和四边形(出示课题)(五)认识其它多边形1、图7叫什么图形吗?五边形(板书)师:为什么叫做五边形?生:由五条线段围成(板书)2、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那么六边形呢?七边形呢?八边形呢?3、小结多边形的命名规律: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就叫几边形。
角(第一课时)(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背景简介角是初中数学中必学的基础知识,而在小学数学也有一定的讲解和学习。
本课时是数学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概念和特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2.能用几何图形表示角;3.了解角的度量单位和角的度数;4.认识和掌握特殊角的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度的概念及用几何图形表示;2.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图形判断角的大小。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角的概念和符号角是指由两条相交的线段构成的图形部分,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下图:a ┌───┐│ ││ ∠A │ bc ├─────┤│ │d └───┘上图中∠A表示由线段ab和线段ac构成的角。
角的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表示角的顶点。
2. 角的分类180°)。
按大小分,角分为锐角(0°90°),直角(90°),钝角(90°按旋转方向分,角分为顺时针方向的角和逆时针方向的角。
按角平分线分,角分为平角。
3. 角的度量单位角的大小可以用度数来度量,习惯上将整圆分成360度,每度又可分为60分,每分又可分为60秒。
而一个角所夹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就等于这个角的度数。
如下图所示:O 90°│ ┌┐90°│ │││ ││ θ───┼───┼┼───90°│ │││ ││└───┴┘90°上图中的圆心角θ所对应的弧长为一定的长度(不是圆的周长),如果这个长度是整个圆的长度的1/360,则这个圆心角的度数为1度。
4. 角的性质1.顶点相同的两个角之和等于平角;2.相邻两个角之和等于直角;3.对顶角相等。
五、教学流程及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角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2.老师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相邻两个角、对顶角的定义,让学生找到图形中这些角;3.教师通过图形,让学生了解各种角度的分类,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分组自行讨论;4.距离学生较远的情况下,老师可以用扇形、平行四边形等具体图形来演示角度的度量;5.老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1登险峰知识与技能:1.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
2.复习平方数的概念。
3.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4. 复习正方形、长方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闯关游戏的情境,复习旧知,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帮助小胖、小丁、小巧和小亚他们去登数学高峰,好吗?出示课题:登险峰二.探究。
1.复习表内乘法题。
(第一道山门)师:小胖他们四人来到山脚下第一道山门前,山门紧闭,只有正确解答上面的算式,山门才会打开。
山门上是些什么题?(独立完成,汇报。
)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8×8=5×5=4×4=6×6=7×7=9×9=生:他们的积都是平方数。
师追问:什么样的数是平方数?生:两个相同的因数相乘,得到的积是平方数。
(若学生说的不完整,教师引导)2.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道山门)师:做一做第二扇门上的除法题。
算一算1)师:28 ÷ 3 = 9……1这道题如何来验算呢?生:首先,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余数要小于除数。
其次,3 × 9 + 1 = 28师:所以,一般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先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再用“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来检查是否计算错误。
接下来,我们自己来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2)想一想它们的商和余数会有什么规律?(独立完成,汇报。
)观察发现:(1)被除数逐次增加10,除数逐次增加1,商相同,余数逐次增加1。
(2)左边通过逆运算得到右边的算式,等式右边逐次增加10就等于等式左边逐次增加1个9与1个1。
(3)可以运用右边的形式来检验左边的答案。
3.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第三道山门)5×8+15= 81÷9+46= 7×8-11=10×5+5= 37+18-0= 24÷8+52=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备课本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教学分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孩子们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有了大的进步;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不过还有的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
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
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教材分析一、复习与提高,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时间初步认识,三位数的加减法,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几何小实践,整理与提高二、教材的编写特点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
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借助实例感知千、万的实际数量,知道千位、万位知道万以内数的顺序,读写万以内的数。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正确进行以三位数为主的加减法笔算3、认识钟面,联系实例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时间观念,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看、读、记钟面上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分析:作为一个二年级下册的教案,主要围绕着数学角的练习题进行讲解,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数学角,为什么要学习角,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角的教学,以及如何进行学生练习题的指导与分析。
角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在数学应用中涉及到很多内容,如几何图形、三角函数等,学习角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角基础知识的讲解,如角的定义、度量、角的性质等,使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一个深入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举例、图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丰富的角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同时也需要通过练习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角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选取适当的数学角练习题目,并对各个题目进行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角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角的基本概念、度量等知识点,扎实掌握角的相关知识;2、根据课本角的练习题和作业中的角的应用题,熟练掌握角度计算和理解角的变化;3、掌握使用角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二、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数学角相关的知识点介绍,例如角的定义、度量、角的性质等概念,让学生对角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概念讲解结合具体的数学图形,通过讲解角的度量、角的正负、角的对立角等知识点,让学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练习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角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对题目进行详细的解析。
其中,需要注意选取适当的角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角。
4、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并为之后的教学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1、板书法:在讲解角的相关概念时,可以采用板书法,通过图形、符号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角的基本概念。
2、问答互动法: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问答互动的形式,训练学生解决实际角问题的能力。
3、练习题解析法:对于练习题的解析,可以采用举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角的应用技能。
教学内容:三角形和四边形教学目的:1、经历观察、讨论、交流,能认识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
2、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初步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
3、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4、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教学难点:理解“围成”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知道可以按图形边的条数的不同给图形分类。
1、我们学校隔壁有一个很大的体育馆,你注意到没有,体育馆的墙壁上有许多美丽的图案(出示)这些图案表示什么意思?这些图案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2、老师把其中的一些图形给画了下来,有哪些图形你认识的?3、这么多图形有的我们已经认识,知道了它的名称,有的还不认识,但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请你观察一下哪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请你把它放在一起,一类放一行,行吗?4、学生交流,可能出现:(4)(8)(11)(12)(1)(3)(13)(6)(14)(2)(5)(9)(10)(7)你同意吗?你是怎么分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合或分)5、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按照边的条数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三角形,四条边的图形,五条边的图形。
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图形可以按照边的条数的不同,分成三角形,四条边的图形和五条边的图形。
二、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初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1、什么是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条边,三个角。
2、出示:这是三角形吗?不是有三条边,三个角?这是一个三角形吗?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看书)3、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什么叫围成,请你拿出三根小棒,表示三条线段,围围看。
得出围的时候,线段一定要首尾连接。
5、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以后,这些线段就有了一个名称,叫边,三角形的特征是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三、通过迁移知道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初步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角(第一课时)(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案:角(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材,主要涵盖第三章“认识角”。
具体内容包括:1. 角的定义;2. 角的分类;3. 角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钟表、剪刀、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可以发现这些图片中都含有角。
教师进而提问:“那么,什么是角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提问:“这个角是由哪两条射线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角的定义:“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接着,教师介绍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并通过举例和展示图片,使学生能够区分各种角。
3.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题目包括:1. 判断题,判断各种角的大小;2. 画图题,根据角的分类画出相应的角。
4. 角的大小比较(10分钟)教师用三角板上的角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个角的大小。
然后,学生互相交换三角板,自己尝试判断角的大小。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各种角的大小。
答案:略2. 画图题:根据角的分类画出相应的角。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角。
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展示各种角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掌握角的分类。
角
教学目标:
1. 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2.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分析、抽象等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实践,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正确辨认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自主找角
观察滑梯上的角。
(1)出示媒体:滑滑梯场景
学生观察图画:你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滑梯,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角
(3)引导学生找角。
(4)媒体演示,抽象出角。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分类——初步了解新知。
1. 方法: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 操作要求:
(1)请小组合作,组长负责。
(2)想一想,这些角可以分成几类?
(3)分好后,小组里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3. 交流。
请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交流时,请你讲清:
(1)你们小组将这些角分成了几类?
(2)是按什么分的?
师:……我们分的标准不同,分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4. 再次分类
师:抓住分三类的小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分类,同时请一人在黑板上分类。
5. 归纳
(二)认角——理解锐角、钝角的含义。
(1)引导学生给锐角、钝角起名。
(2)验证锐角、钝角的方法。
(三)构建锐角、直角、钝角的表象。
(1)指名认角。
(2)建立表象。
方法: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三种角的形状,再用手势比划一下。
(3)比较:给锐角、钝角、直角排队。
板书:钝角>直角>锐角或锐角<直角<钝角
(4)归纳。
(四)角的大小。
(1)设疑,媒体出示两个角。
观察猜测。
师:请你猜一猜,这里两个角,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媒体演示:一样大小
(2)解疑
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践:小组合作,寻找结论。
师:请大家一边思考、一边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看书:熊猫乐乐是怎么说的?
(3)师生归纳: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的开合情况,叉开越大,角越大。
三、内化新知,延伸知识
独立练习题3,用三角尺量一量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交流、核对。
找出滑梯中的锐角、钝角和直角。
观察媒体,说说角在生活中的运用。
展示校园图片、南浦大桥图片等。
(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四、体验收获,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