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世界史单元难点精讲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世界史的知识点提纲一、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1. 人类起源的探索- 人类起源的理论和证据-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2. 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农业革命对文明的影响- 早期文明的兴起和特点二、古代文明与帝国的崛起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影响- 法老王和金字塔的建造- 古埃及的宗教和社会制度2. 古希腊文明- 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特点- 希腊神话和希腊哲学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和帝国的建立3. 古罗马文明- 罗马城市和罗马法的建设-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崛起-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三、中世纪的变革与发展1. 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拜占庭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的兴起-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 伊斯兰文明的贡献与传播2. 封建主义社会和欧洲文艺复兴-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等级和封建领主的权力-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影响和意义 3. 十字军东征与农奴制的终结-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影响- 农奴制的运动和结束- 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城市化的兴起四、近代世界的开端1. 大航海时代的启示- 16世纪欧洲的探险与殖民- 大航海时代的动力和推动因素- 欧洲与新大陆的相互关系2. 文化变革与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哥白尼和伽利略的贡献与影响3. 启蒙运动与近代国家的崛起- 启蒙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国家的崛起和绝对王权的限制 -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的变革五、工业化和帝国主义的时代1. 工业革命的影响与传播- 工业革命的原因和背景- 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传播与全球化2. 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 19世纪欧洲列强的竞争与争夺- 殖民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影响和反抗六、世界两次大战与国际秩序的建立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19世纪末强国冲突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和结果 - 世界格局的重塑和国际秩序的建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范围与影响 -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和结果 - 冷战的开端和国际关系的重塑七、当代世界的变革与挑战1. 冷战与一极世界的形成- 美国和苏联的对立与竞争-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冲突- 一极世界的形成和维持2. 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特点- 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和问题- 全球化带来的发展和不平等的挑战总结:通过对高一世界史的知识点提纲的概括,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中世纪的变革与发展,近代世界的开端,工业化和帝国主义的时代以及世界两次大战和当代世界的挑战。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重点知识归纳单选题1、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
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③处的“商品”应为A.黑奴B.工业产品C.茶叶、丝D.金银、原料答案:D解析:③处是从美洲到达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富和原料运到欧洲,所以③处的商品应该是金银和原料,故选D项;黑奴是非洲到美洲,即②处的“商品”,排除A项;工业产品是欧洲到非洲,即①处的“商品”,排除B项;茶叶和丝不是三角贸易中的商品,排除C项。
故选D项。
2、图中箭头所指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葡萄牙人的征服B.新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影响D.全球化的推进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B项正确;葡萄牙人的征服并非欧洲贸易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比工业革命开始早了二三百年,C项错误;全球化的推进是欧洲贸易中心转移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错误。
3、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的第一块永久性殖民地是A.圣多明各B.弗吉尼亚C.新尼德兰D.新阿姆斯特丹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6 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项。
4、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欧洲()A.出现价格革命B.商贸中心转移C.生产关系转型D.专制制度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商贸中心转移指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专制制度瓦解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世界史易错知识点一、世界史概览1.1. 世界史的重要性世界史作为我国高考历史科目的一部分,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世界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整个世界历史的脉络,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1.2. 世界史的考试形式在高考历史科目中,世界史一般会出现在选择题和解答题中。
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基本了解,解答题则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1.3. 世界史的易错知识点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容易忽略或混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导致在考试中出现失分。
掌握世界史的易错知识点对于取得良好成绩至关重要。
二、古代世界史2.1. 古代世界的文明起源古代世界的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我国和希腊罗马等地。
学生在学习古代世界史时,需要明确这些文明的兴起时间、地点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2. 古代世界的重要战争和人物古代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争,如波斯战争、巴比伦围城战、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等,这些战争和相关人物都是高考历史中的重要考点。
2.3. 宗教与文化交流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世界各大宗教的兴起和传播,以及它们对于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
三、近代世界史3.1. 近代世界的殖民扩张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各国殖民扩张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影响。
3.2. 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学生需要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影响以及相应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3. 近代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生需要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各国的角色和影响有清晰的认识。
历史难点 100 讲模块一政治活动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些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 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制度3、据说周公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批的是A.分封诸侯国B.封建制度C.一个社会发展时期D.封界建成4、近年来,河南新郑多次举行黄帝陵祭祖大典。
“祭祖大典”文化现象源于A.分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度D.王位世袭制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6、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7、汉承秦制,但有同有异,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异”是A.中央官制的设置B.皇权与相权之争C.实行封国制D.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8、《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皇权与相权之争C.减少行政区域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0、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名师讲解高考历史重点难点突破(三)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内容】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默写、背诵提示】(1)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地理位置、地理范围、地理环境特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城邦产生的时间、含义、特点、对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3)梭伦改革:背景、时间、内容、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4)克利斯提尼改革:背景、时间、内容、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5)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保证公民参政的措施。
(6)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意义、局限。
【重点、难点破解】(1)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
而希腊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从各方面间接影响了这些民主政治条件的形成。
(2)理解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通过表格掌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主要机构主要职能代表产生方式公民的权利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表由抽签产生每个公民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表决权等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代表由抽签产生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员由抽签产生(师补充)每个公民都可参与法庭审判,有助于培养公民遵守法律和宪法的观念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它们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设想。
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在于:(1)广大妇女和外邦人享受不到民主。
高中历史第2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考点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课标考点】(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主要包括巴黎和会的召开及主要国家的图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史实,剖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解析考点】1.简述《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1)殖民地问题: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由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予以瓜分。
规定把德国攫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领土问题: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区域划为非武装区。
(3)军事问题: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4)赔款问题:和约规定德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巨额赔款由英法等国瓜分。
2.凡尔赛体系及其凡尔赛体系的实质、评价。
定义:1919年1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战后和平会议,会上先后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这些和约与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建立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尔赛体系。
实质: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维护即得利益的国际关系体系。
评价:(积极)A.在凡尔赛体系下,大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得以恢复。
B.凡尔赛体系调整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局限)不能持久的原因:A.凡尔赛体系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德国对战胜国强加的和约以及随之而来的掠夺强烈不满,许多人怀有摆脱和约束缚和复仇情绪。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世界史一、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人类起源与石器时代-人类的进化和起源-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2.农业革命与城市文明的兴起-农业革命的背景和意义-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发展3.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远古社会组织形式的转变-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特征二、古代文明的较量与交融1.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的兴起与特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明的兴起和演化2.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文明的交通与贸易-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丝绸之路及其影响三、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1.希腊古代城邦文明-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意义-斯巴达城邦的特征与制度2.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共和国的形成与发展-罗马帝国的扩张与统治-罗马帝国的衰落原因和影响四、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与冲突1.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封建经济的特点与结构-封建主义的思想与文化2.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拓展-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全盛时期-伊斯兰文明的科技与文化贡献3.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的互动-十字军东征的动因与结果-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西方中世纪文化的东方影响五、近代世界的开端1.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的背景和特点-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与意义2.宗教与宗教战争-宗教者的思想和行动-宗教战争的起因和结果3.绝对王权与君主专制-欧洲君主权力的巩固和扩张-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特点六、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1.科学革命的兴起与展开-科学革命的前期和奠基人-科学革命的爆发与影响2.启蒙运动与思想解放-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行动-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启示七、近代政治思想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1.近代政治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古典自由主义的形成与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影响2.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与特点-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八、殖民扩张与世界格局的重塑1.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大航海时代后期的殖民扩张-殖民体系与殖民帝国的建立2.世界格局的调整与战争冲突-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和战争-亚洲国家的抵抗与独立运动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重建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2.战后秩序的重建与各国的命运-凡尔赛体系与多哈条约-各国政治与经济的演变十、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世界经济危机与大萧条-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原因-大萧条对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十一、冷战与后冷战时代1.冷战的开始与全球范围的扩展-冷战的起因和局势的演变-冷战的代表性事件与冷战恐慌2.后冷战时代的格局和变革-冷战的结束与世界格局的重塑-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挑战与机遇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考试要求和教材内容,请根据学校教学大纲进行自主调整和完善。
名师讲解高考历史重点难点突破(四)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内容】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1688年“光荣革命”:背景、实质、影响、涉及的重要人物。
(2)《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护议会的权力)、意义。
(3)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列举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首相、女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破解】复习本考点学生应明确:(1)英国的国家元首:英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继承。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无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无实权。
(2)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多数党获得执政地位后,由首相委任各部大臣,组成责任制政府。
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
(3)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关键提示:英国责任内阁制产生的程序及其议会、内阁、首相之间的关系:①内阁制是指英国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
②首相是内阁的首脑,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首相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首相在英国被誉为“无冕之王”。
首相领导的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中心。
③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关系:议会是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机关,内阁需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都是下议院的议员。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主要内容】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第25讲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讲义总体特征:世界各区域文明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的文明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大洲文明之间的交流有限,世界尚未形成一个整体。
阶段特征:1.政治上:在欧洲,罗马帝国分裂,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强化、城市自治与教会神权统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文明名噪一时。
拜占庭帝国时期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兴起日耳曼法形成;在亚洲,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日本经过大化改新进入封建时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西非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津巴布韦一度兴盛。
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是三大印第安文明。
2.经济上:欧洲庄园经济发展,城市工商业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准备条件;教会占有大量庄园收取什一税。
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
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农耕经济繁荣,东亚日本和高丽实行土地国有。
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农业总体落后。
3.文化上:在欧洲,大学兴起发展,但天主教会控制人们精神生活。
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文明各有特色。
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朝鲜文明、日本文明谱写亚洲文明发展是上灿烂一页。
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不断向外传播。
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西非的加纳等国、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等充分展现了古代非洲文明的成就。
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2.了解中古欧洲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3.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特征;一、亚欧民族大迁徙(BC2世纪---8世纪)(一)表现:1.BC2世纪到2世纪:亚洲:中国匈奴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高中历史复习世界史单元难点精讲(人教版)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l.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条件:客观条件: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及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布列斯特和约》;共产国际的成立。
★★(3)历史意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
(2)措施: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军事胜利。
3.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2)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1924年第一部宪法生效。
2.巴黎公社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系和国际影响的比较★结果: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因为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还不成熟,革命只限于巴黎,未得到农民的支持,不能从根本上摧垮资本主义制度。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
因为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较强的落后性,俄国资产阶级也表现出政治上的软弱性,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接受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战斗性。
★国际影响:①巴黎公社革命未能开辟一个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阶段,其后的工人运动并未继承巴黎公社武装夺取政权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传统,而是以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形式为主流。
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工人的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改善。
②十月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的开端。
由于“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各国阶级矛盾激化,加之十月革命的鼓舞,因此形成了战后初期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潮。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时间:1919年1月~1919年6月28日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参加国:27个战胜国(2)操纵者: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3)大国意图:美国: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实行“势力均衡”政策,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4)凡尔赛体系的形成①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影响①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建立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奥匈帝国解体。
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部分地区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
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
评价: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战后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这一体系不可能持久。
华盛顿会议(1)背景:一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
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这一会议。
(2)时间:1921年到1922年,参加国除美英日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
★★(3)内容: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英日同盟解散。
②《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规定各自的主力舰和航母的总吨位。
③《九国公约》名义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陷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4)影响:①《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来说,既维护了英日友谊,又促进英美关系,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
③《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
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5)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凡-华体系形成。
凡尔赛体系的特点特点:①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主导。
②该体系具有反动性。
③该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④该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4.华盛顿体系的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
②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
③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总之,华盛顿体系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遏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凡-华体系的总体特点它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英法仍不失欧洲大国地位,在世界通过操作国际联盟发挥主导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藏的各种矛盾。
(1)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a.法德矛盾b.战败的土耳其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a.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
b.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
c.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一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一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有下列四对矛盾:(1)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表现为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2)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3)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美英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英美先后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共同点,扼要说明美取代英的主要原因。
概况说明国内安全的政治局面英: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美:独立战争、内战、两党政治有利的国际环境英:处于大西洋航路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比较早美:两次大战本土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先进的科技与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美: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的经济霸权强大的军事力量英:拥有强大的海军美:取得与英相等的制海权,二战中军事力量膨胀对外扩张与争夺霸权英:到18世纪中期先后打败荷、法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美:运用大棒、金元外交在西半球确立霸权,一战后推行“金元外交”,二战后通过“冷战”“热战”确立世界霸权★★★主要原因:(1)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这种不平衡性大力加强。
(2)英国在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后对更新技术和设备采取了消极态度,经济发展缓慢;而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加上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有利条件,经济飞速发展。
(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力量削弱;而美国则靠发战争财使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加强。
★★(五)一战后欧洲霸权地位的削弱这种削弱,首先表现为欧洲自身实力的削弱。
①经济上,一战使欧洲各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英法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②政治上,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政局动荡。
特别是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强烈地震憾着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心。
③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严重削弱了欧洲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
特别是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已使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瓦解。
这种削弱其次表现为美日实力增强,特别是美国开始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①在经济上,美国取代了英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②在军事上,美国取得了同英国相同的制海权。
③在国际事务上,美国操纵了华盛顿会议,并利用金元外交积极参与欧洲事务。
美国的崛起与争夺,严重地威胁和动摇着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
第三节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20年代~30年代关国经济繁荣、危机的原因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
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1)新的理论和政策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思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