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4.2海洋资源(一)》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课本目录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人类认识的宇宙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自学园地阅读篇人类天地观的演变自学园地技能篇制作地理资料卡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二单元大气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2.2大气的热力状况2.3大气的运动2.4全球性大气环流2.5常见的天气系统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7大气环境保护自学园地阅读篇天下第一气象站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3.3海水温度和盐度3.4海水运动3.5陆地水与水循环3.6生物3.7土壤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学园地阅读篇地球的演化发展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4.1气候资源4.2海洋资源(一4.3海洋资源(二4.4陆地资源4.5气象灾害4.6地质灾害自学园地阅读篇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数据的表示和应用自学园地练习篇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下册目录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5.1农业生产活动5.2农业的区位选择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5.4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5.5工业生产活动5.6工业的区位选择5.7工业地域的形成5.8传统工业区5.9新兴工业区自学园地阅读篇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1聚落的形成6.2城市的区位因素(一6.3城市的区位因素(二6.4城市化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自学园地阅读篇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了解一条街的变化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7.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7.3交通运输网中的点7.4城市交通运输7.5电子通信7.6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7.7国际贸易和金融自学园地阅读篇自学园地技能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8.3可持续发展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阅读篇可持续发展意识技能篇怎样办一张地理墙报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人口再生产1.2人口数量与环境1.3环境人口容量1.4人口素质与环境1.5人口迁移与环境1.6中国人口迁移综合练习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2.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2.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2.4城市的合理规划综合练习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文化景观的构成3.2文化景观主要特征3.3文化景观与环境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3.5文化的空间扩散综合练习第四单元旅游活动4.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4.2旅游资源4.3旅游景观的欣赏(一4.4旅游景观的欣赏(二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练习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2世界经济全球化5.3区域经济一体化5.4综合国力竞争综合练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1.2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第十三单元地理区域研究(选学13.1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3.2地理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13.3乡土地理调查研究。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4.2 海洋资源(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
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
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
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
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
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
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
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
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
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
高一化学海洋资源知识点笔记1.引言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各种有用物质和能量,具有广阔、丰富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化学中关于海洋资源的相关知识点。
2.海洋中的无机化合物海洋中的无机化合物包括盐类、气体和微量元素等。
其中,盐类是最主要的无机化合物。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盐类,其中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占海水总盐量的大约97%。
此外,海洋中还存在着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和溶解氧等。
微量元素也是海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锌、铜、铁等。
3.海洋中的有机物海洋中的有机物主要包括藻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
藻类是海洋中最主要的有机物来源,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并提供氧气。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它们是海洋中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栖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沉积物中,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了海洋底层的有机物循环。
4.海洋中的能源资源海洋中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海洋风能和潮汐能等。
石油和天然气是海洋中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它们主要存在于海底的沉积物中。
海洋风能是指利用海洋上的风力来发电,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潮汐能是指利用潮汐的涨落差来发电,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5.海洋中的矿产资源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金属硫化物和海底矿物等。
海洋磷酸盐是一种重要的肥料资源,它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磷元素。
金属硫化物主要包括铜、铁、锌等,它们在海底的热液喷口附近较为丰富。
海底矿物主要包括钴、锰等,它们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
6.海洋中的保护与利用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减少海洋污染的发生。
其次,发展海洋科研,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好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7.总结海洋资源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之一,其中包括无机化合物、有机物、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我们应该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4.3海洋资源知识目标: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以及开发利用情况。
2.具体了解渔业生产和油气开发的现状以及未来开发状况或前景。
3.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4.了解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情况,以及围海造陆等扩大生活空间的状况。
5.了解海洋环境问题。
德育培养: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状况,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
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了有关海水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了解了海水的基本概况。
从中知道,海洋作为地球的大环境之一,对我们人类来说,意义非凡。
当今社会,人类与海洋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海洋将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新的空间。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用两个课时来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洋法: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根据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此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1海里=1.852公里)。
由此可知,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2,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领海:是沿海国从海岸基线向外伸展12海里,并处于该国主权管辖下的海域。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算起,其宽度向外延伸不应超过200海里的范围(如图4.6)。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的一切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和专属管辖权,但允许其他国家在该区进行正常的航行和飞越,以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
三、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此外,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和含金属泥质沉积物(如图4.7)。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高一班第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2课时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掌握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温故知新】复习初中所学有关地球上水资源的知识。
开心自测: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
仅以海水为例,海水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是非常广阔的前景。
海洋水资源:海水中水的储量约为1.3×109亿吨,约占全球总水量的。
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和。
通过从海水中提取或从海水中把分离出去,都可以达到淡化海水的目的。
【我能自学】首先请仔细阅读、思考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及步步高学案49页的填空:不明白的地方可与同学讨论。
(一)、海水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水资源: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海水约占全球总水量的。
2、海水水资源的利用(1)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等。
(2)海水淡化的途径主要是。
(3)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等。
(4)海水的蒸馏(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2、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1)复习初中海水制盐方法方法:把海水引到盐滩上,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原理:蒸发海水,使食盐浓缩结晶。
食盐的用途:第一:氯碱工业制氢氧化钠、氯气、氢气、盐酸等。
第二:制钠和氯气。
第三:制漂白粉。
第四:制纯碱。
(2)从海水中获取铀和重水作为核能开发的重要原料(3)从海水中获取其他物质和能量 (4)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第2课时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堂探究学案【探究实验】从海水中提取镁,钾,溴,碘等化工产品。
1、海水提溴:⑴用法将海水浓缩,用硫酸将浓缩的海水酸化。
⑵向酸化的海水中通入适量的,使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
⑶向含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将溴单质吹入盛溶液的吸收塔内。
⑷向吸收塔内中溶液内通入适量的氯气。
⑸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吸收塔中溶液里的单质。
Cl2+ 2Br- (氧化)Br2+ SO2+ H2O (富集)Cl2+ 2Br- (提取)2、海带提碘:①反应原理: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
示范教案一[4.2海洋资源(一)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以及开发利用情况。
2.具体了解渔业生产和油气开发的现状以及未来开发状况或前景。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相关图形,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析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海洋面积广大,油气资源丰富。
掌握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式。
德育目标1.学习海洋生物资源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状况,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
2.认识海洋权益的义务,了解海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状况。
●教学难点海洋开发是当今世界沿海国家主要任务之一,但应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方法1.海洋既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巨大,我们要了解并掌握比较基本的几种资源。
2.及时搜集新闻、影视、图片等资料,了解人类对海洋开发的情况,以翔实的资料、具体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以地图册、地球仪等作为基本教具,并搜集一些有关海洋生物和油气开发的景观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学习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了有关海水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了解了海水的基本概况。
从中知道,海洋作为地球的大环境之一,对我们人类来说,意义非凡。
当今社会,人类与海洋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海洋将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新的空间。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用两个课时来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讲授新课]4.2 海洋资源(板书)同学们,我们知道,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面。
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巨大潜力。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的第一部分:一、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板书)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实践,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和用途有哪些,再结合课文图4.2加深了解。
学生在阅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老师可对其内容进行设问,通过一些问题,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这一内容。
其间老师对这部分内容可作些补充与举例,充实课堂内容。
补充材料1:海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因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海洋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多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按照海洋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态,将海洋资源分为6个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药物资源、珍稀物种资源);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差能资源、海上风能资源);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和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在我们的课本中,并没有强求这种资源分类的系统性,主要要求我们了解和掌握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中约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多种鱼类。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
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30×108吨水产品,足够300×108人食用。
据合算,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
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
鱼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全世界近30000种鱼类,有1600种以上生活在海洋中。
太平洋鱼类资源尤其丰富,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是无脊椎动物,约有16×104种,它们也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其中好多种类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鲸、海豚、海狮等海洋脊椎动物,数量也相当多,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此外,海洋中种类繁多的海藻,它们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它们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且有20余种维生素。
总之,这些数量巨大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环境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我们还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利用。
例如,除食用、药用外,还可作饲料、肥料,或提取化学物质,用于生产纸张、化妆品、纺织和金属加工等等(见图4.2)。
此外,海洋生物资源虽然数量多,捕捞潜力大,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注意:一是海洋渔业捕捞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近中海作业强度高,而极地海域、广大洋区和远洋中下层的生物资源尚未开发;第二,酷渔滥捕和环境污染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为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提高可捕资源的丰度,应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增殖、养殖技术。
2.海洋渔业生产(板书)(1)渔场的形成和分布(板书)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因为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因而这也是温带海区形成大渔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温带地区,由于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
那么,这一海区就易形成大渔场,例如秘鲁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非洲西南海岸地区)。
(见图4.40)。
另外,前面我们还学习过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也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如图4.3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
如北太平洋渔场(包括日本北海道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以纽芬兰渔场为主)、东北大西洋渔场(包括北海渔场)。
从图可看出,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2)世界渔业生产活动概况(板书)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高层需求量大。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我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殖、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而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补充材料2:海洋中的生物海洋也跟陆上一样,有很多很多植物,种类虽远不及陆上,数量却大大超过陆上。
海里植物叫海藻。
大大小小的海藻有2500多种,分为不同的门类。
其中浮游藻是海洋的主人,数它的资格最老,历史最长,人马最多,分布最广,代表海洋初级生产力。
它是食物链上第一个环节,说到底,海洋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全靠它,它既是生命的开始,又是生命潜在发展的保证。
海洋中的动物更是多的惊人。
仅鱼类就有1600多种,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此外,海洋中的贝壳种类也很多,能生产珍珠的海贝也有20多种。
我国广西合浦珍珠自古负有盛名,有1700多年的开采历史,以颗粒圆润、凝重结实、色泽鲜艳、宝光莹韵而驰名中外,自古以来就有“西(西欧)珠不如东(日本)珠,东珠不如南(南海)珠”的说法。
国际市场上合浦珍珠是最受青睐的商品。
(承转)世界海洋的管理一直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
海洋面积辽阔,涉及到150多个独立国家的国界。
维护公海自由的斗争持续了几个世纪。
海洋环境区域差异很大,工业发达国家向海洋中排放的污染物,要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
20世纪60年代初,大洋多金属核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关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的激烈争论。
因此,与海洋有关的环境问题、领土要求问题与资源所有权等问题始终是国际海洋法会议的主要议题。
有关这方面内容,课文是以补充材料的内容出现的,这里我们也不妨详细点。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一部分内容:二、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的概念、范围及其国际海底资源的归属问题,并可用图示简单表示之。
1.国际海洋法的诞生(板书)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在40年代,世界海洋还被置于少数霸权国家的控制之下。
进入60年代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发生转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和已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反对海洋霸权、争取平等的海洋权的要求。
早在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就提及海洋和海底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遗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被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等。
2.国际海洋法的规定(板书)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此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1海里=1.852公里,即千米)。
由此可知,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2,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补充两个名词:领海:是沿海国从海岸基线向外伸展一定宽度,并处于该国主权管辖下的海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
我国于1958年9月4日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算起,其宽度向外延伸不应超过200海里的范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处。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的一切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和专属管辖权。
沿海国为了对专属经济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可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章,但允许其他国家在该区进行正常的航行和飞越,以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
3.国际海洋法的意义(板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新的海洋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面积和管辖权力,确认沿海国家对于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享有主权权利。
国家管辖海域按其法律地位的差别,可分为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这四种主要区域。
从先例资源主权权利方面讲,国家管辖海域可以被视为海洋国土,这些管辖海域中的海洋资源应当与陆地国土一样,得到重视和开发。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