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影响因素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783.04 KB
- 文档页数:6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摘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生物技术,因其能很好地将有机污染物处理和能源制备结合在一起而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就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程,特点,工作原理,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因素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实例和应用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本文进行了一些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应用前景;Microbial fuel cell technologyABSTRACT:Microbial fuel cell (MFC), as a novel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has perfectly combined organic pollutant removal with simultaneous energy production, attracting numerous researchers’attentions. In this pap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 characteristics, working principl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microbial fuel cell, as well as microbial fuel cell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this article makes some summary and outlook.Keywords: Microbial fuel cells; Working principle; Application prospects1.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化石燃料耗竭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影响因素宋天顺;叶晔捷;徐源;陈英文;沈树宝【期刊名称】《化学工程》【年(卷),期】2009(37)12【摘要】以厌氧污泥作为初始接种体,构建了一个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并经过160 h的驯化,获得最大电压为590 mV(1 000 Ω),并考察了不同底物和催化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的最大功率密度 (669 mW/m~2)要高于丁二酸的最大功率密度(235 mW/m~2).通过比较电极电位,发现阳极电位随外电阻的变化较大,这主要是混合菌对不同底物的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可通过选择合适的产电菌来提高丁二酸产电的性能;并以锰作为阴极催化剂,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47 mW/m1,与铂作为阴极催化剂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进一步优化催化剂配比和制备工艺.【总页数】4页(P51-54)【作者】宋天顺;叶晔捷;徐源;陈英文;沈树宝【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45【相关文献】1.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直接大红模拟废水 [J], 刘远峰;王在钊;刘建波;宫磊2.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制备及优化 [J], 徐源;宋天顺;叶晔捷;陈英文;祝社民;沈树宝3.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J], 冯雅丽;李浩然;祝学远4.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制作及构建 [J], 祝学远;冯雅丽;李少华;李浩然;杜竹玮;罗小兵5.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 [J],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机理及性能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新型的清洁能源成为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
微生物燃料电池便是其中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其能够充分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且具有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因此备受人们瞩目。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机理及性能研究。
一、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生物质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产生的电子来驱动电子传递链,从而形成电流。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类似于以前我们在化学课上学习的“锌铜电池”,只不过这里的“锌铜”被替换成了微生物。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美国科学家发现混合物中的细菌可以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电子。
此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逐渐深入,经过多年的发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得到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开始采用微生物燃料电池这种清洁能源技术。
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机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机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微生物氧化和电子传递。
1. 微生物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微生物氧化。
在微生物氧化过程中,细菌会将有机物质分解成电子、质子和二氧化碳。
电子会转移到电子传递通道中去,而质子则会通过阳极渗透到电池中去。
2. 电子传递电子传递是指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电子从细菌向阳极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内电导、外电导和电解质板。
其中,内电导是指电子从细菌体内传递到细菌外面的过程。
外电导则是指电子在细胞外部与阳极上的导电材料进行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利用纳米颗粒来减少转移电子的能量损失。
电解质板则是指从阳极到阴极的电路。
三、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不仅具有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而且最重要的是其能够将生物质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开始着手研发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及其应用领域。
微生物燃料电池1.前言能源危机是令当今各国头痛的问题,并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
生物质能源是现今备受推崇的新能源之一,其潜力正不断被挖掘。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生物质能源应用中的一种,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燃料电池。
既可以降解废弃物,又能发电,确实是一种值得深究的变废为宝方式。
2.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Potter在研究细菌培养液的时候首次发现细菌能产生电流。
50年代,美国科学家利用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胞制造了一种能在外太空使用的生物燃料电池。
70年代,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逐渐从以前的间接生物燃料电池转向直接生物燃料电池。
80年代,由于可作为小功率的电源,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始活跃。
90年代,用污水作为底物,达到净化污水同时获取电能的目的。
21世纪后,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研究开始转向环保领域,受到众多环境学者的广泛关注。
3.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其本质是一种电化学电池,有阴阳两级,电极一般有炭纸和石墨两类。
中间一般用PEM膜(或盐桥)相隔。
阳极材料一般用石墨,阳极室充入待降解的污水或污泥,里面的微生物附着在电极上,在氧化降解底物的同时产生电子,电子通过外导线流入阴极,质子则通过PEM膜(或盐桥)进入阴极室,与电子、氧气结合生成水。
以葡萄糖底液为例:Anodic reaction:C 6H12O6 +6H2O → 6CO2 +24H++24e-Cathodic reaction:6O 2 +24H++24e-→ 12H2O在MFC的阳极室充入可降解有机物作为燃料来产电,这些可降解有机物可以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重金属、海水等。
其产电微生物有希万氏菌(Shewanella)、铁还原红育菌(Rhodofoferax ferrire-ducens)、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oum)、耐寒细菌(Geopsychrobacter electrodiphi-ous)等[1].微生物的产电主体主要是附着在电极上形成的微生物膜。
生物燃料电池原理和性能评估报告1. 引言生物燃料电池(Biofuel cells)是一种基于微生物活性转化底物产生电能的装置,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和性能评估。
2. 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例如细菌、酵母等)的代谢活动将底物氧化成电子,并通过电子转移链将电子传递到电极,从而产生电能。
通常,生物燃料电池分为两类:微生物燃料电池和酶燃料电池。
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将底物氧化成电子的过程。
通常,微生物燃料电池由阳极和阴极两个电极组成。
阳极为生物阳极,微生物在其上代谢底物产生电子和质子;阴极为电力阴极,接收阳极电子和质子,并与氧气发生反应。
2.2 酶燃料电池酶燃料电池使用特定酶作为催化剂,将底物氧化成电子。
酶燃料电池的阳极和阴极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相似,但阳极上的催化剂为酶,而不是微生物。
3. 生物燃料电池性能评估为了评估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功率密度功率密度是衡量生物燃料电池输出功率的重要指标。
通过改变电极材料、优化微生物株系或选择更高效的酶催化剂,可以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
3.2 能量转换效率能量转换效率是衡量生物燃料电池能量利用率的指标。
有效利用底物产生电能,同时减少能量损失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关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进微生物培养条件、优化电极设计和改良电解质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3.3 底物适应性生物燃料电池的底物适应性是指不同种类底物对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研究人员需要评估生物燃料电池在不同底物条件下的性能,以确定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3.4 循环寿命循环寿命是指生物燃料电池在长时间运行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通过优化电极材料、改进微生物培养条件和设计合理的电池结构,可以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循环寿命。
4. 生物燃料电池应用前景生物燃料电池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前景,包括生物传感、可穿戴设备和微型能源装置等。
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简称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催化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的新型生物能源技术。
它具有能够同时进行有机废弃物处理和能源回收的双重功能,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MFC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详细分析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影响因素,并探讨优化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首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受到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微生物在MFC中起到电势调节、电子传递和底物转化等关键作用,因此微生物的类型、种类和密度对MFC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不同微生物的参与会产生不同的电流密度和能量产率。
优化研究可以通过筛选高效菌株、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增加菌落数量来提高MFC的性能。
其次,底物特性是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底物的种类、浓度和可生化性都会对MFC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底物的降解速率和电位编码能力不同,因此选择适宜的底物对提高MFC性能至关重要。
例如,葡萄糖、乳酸和醋酸等简单有机物能够快速降解并产生较高的电流密度。
而复杂废水中的有机物则需要经过预处理进行降解,以提高MFC的性能。
第三,MFC的电极材料选择和结构优化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电极是电子传递的关键介质,电极材料的种类和性质会影响MFC的能量转换效率。
常用的电极材料包括碳纸、碳纳米管和导电聚合物等,这些材料能够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电化学活性。
此外,电极结构的优化也可以改善MFC的性能,例如增大电极表面积、调整间距和设计三维电极等。
第四,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会对微生物活性和反应速率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和pH值可以提高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电子传递和底物转化。
同时,控制适当的氧气供应和离子浓度可以有效减少电化学反应的抑制和损失。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提升与优化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电能的新型能源转换技术。
它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可再生的特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废水处理、能源生产、生物传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然而,目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还有待提升和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提升与优化方法,并探讨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提升方法1.1 催化剂选择与改良催化剂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电子转移并提高电极的电化学反应速率。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铂、铜、镍等金属催化剂。
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良催化剂表面结构,如纳米合金、多孔性结构等,进一步优化催化剂性能。
1.2 电子传输增强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电子传输是限制电极反应速率和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主要通过增加电极表面积、改良电极材料和优化电容结构等方法来提高电子传输效率。
例如,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极制备,可以提高电子传输速率和电极反应活性。
1.3 微生物选择与改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是至关重要的。
优质的微生物应具备高电子转移能力、广谱底物利用能力和抗毒性等特点。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提高常见细菌和真菌的电子传导性,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改良微生物,以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二、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优化方法2.1 温度控制与优化温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有显著影响。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代谢和生物化学反应,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因此,通过控制和优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温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温度对微生物组成和代谢途径选择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温度优化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优化至关重要。
2.2 溶解氧控制与供应溶解氧是微生物燃料电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