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1
- 格式:ppt
- 大小:405.50 KB
- 文档页数:14
一、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方向是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F浮=F上–F下。
解读:若物体下部没有液体则物体不受浮力作用。
例如插入河底淤泥中的木桩和已粘在杯底上的铁块都不受水的浮力。
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但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解读: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物体,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
将一个空心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并上浮,随着露出水面的体积逐渐增大时,球所受的浮力将逐渐变小,球所受的重力不变,当球浮在水面静止时,所受浮力和它的重力相等。
三、浮力的计算1.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F浮=G–F。
2.原理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物体受到的浮力。
3.漂浮或悬浮条件:物体漂浮或悬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F浮=G。
解读:(1)计算浮力时,可以依据物体所处状态和题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计算;(2)将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漂浮、悬浮条件结合在一起来计算浮力大小;(3)漂浮、悬浮的物体F浮=G排=G物,m排=m物。
四、阿基米德原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实验器材: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金属块、水、小桶。
(2)实验步骤:①如图甲所示,用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②如图乙所示,把被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
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③如图丙所示,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 ④如图丁所示,测量出小桶所受的重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本中出现了关于浮力的知识,关键的知识点都有哪些呢?整理了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关于浮力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第十章浮力一、浮力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液气体二、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物体运动状态物体运动方向力的关系V排与V物密度关系下沉向下F浮骨科胶狻<聪蛏系拇笃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mHg=76cmHg=101×105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2标准大气压=202×105Pa,5、大气压的特点: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6、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10、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
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学校责任教师课型新授课时课 1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章《浮力》第二节。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压强、液体压强、气体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后引入的全新的内容,难度较大。
本文主要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内容是学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简单计算。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交流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改进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使实验更简单,测量更准确;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并用图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
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条形石块、溢水杯、小塑料袋、细线、水、圆形水槽、桶、盆等(12组)。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播放阿基米德的故事。
2、引题:阿基米德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二、合作探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展示图片]:[出示要求与问题]:(根据图片提示,先动手做一做,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过程,排出的水越,浮力越。
学生读故事,并思考。
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激发兴趣,引入课题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猜想有了可靠的依据。
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液体的多少可以用体积的大小表示。
液体的多少也可以用质量的大小表示。
液体的多少还可以用重力的大小表示。
阿基米德原理是指在液体中浸没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力,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阿基米德原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三世纪提出的。
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当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这个原理在物理学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理解物体的浮沉和浮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浮力的大小等于液体的密度乘以排开液体的体积,公式为F=γVg,其中F代表浮力,γ代表液体的密度,V代表排开液体的体积,g代表重力加速度。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解释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浮沉现象。
当一个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将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将浮起。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浮起,以及为什么一些物体可以漂浮在水上。
比如一艘船,在浸没在水中时,船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船体排开的水的重量,这个浮力正好抵消了船体的重力,所以船体就能够浮在水面上。
而一块密度小于水的木块也能浮在水上,是因为木块所受的浮力大于木块的重力,所以木块会浮起。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液体中,对于气体中的物体也是适用的。
在气体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气体的重力。
这个原理解释了为什么气球能够漂浮在空中。
除了浮力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还可以解释物体的测重现象。
当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会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浮力,这个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量。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一个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总之,阿基米德原理是物理学中一条重要的原理,它描述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这个原理对于解释浮沉现象、测重和理解物体的浮力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原理来理解许多现象,如船的浮力、气球的漂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