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 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3. 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步骤:
一、引子讲解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二、熟语
1. 定义: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中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
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辞海》)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
2、常见熟语的基本类型
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格言
3、熟语的特征
(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3)各自有特殊形式
三、熟语的类型
(1)成语:
课堂活动一:成语接龙
1)向隅而(泣)不成(声)泪俱(下)里巴(人)欢马叫
2)毛遂自(荐)贤举(能)者为(师)出无(名)落孙山
3)老生常(谈)虎色(变)本加(厉)兵秣(马)到成功
4)好景不(长)歌当(哭)笑不(得)天独(厚)颜无耻
5)洁身自(好)事多(磨)杵成(针)锋相(对)症下药
定义: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D 1963
1
2
3
4
5
6。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的内容。
这节课内容实用,是对学生以往零散学习熟语的总结,并且与高考有关联。
因此,以“有效有用”为教学设计原则,借助TEAM MODEL智慧教室平台,强调师生的互动,整合知识,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制定个性化的学生学习方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和特点。
2、能够正确地辨析和使用熟语。
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课熟语的相关知识,借助TEAM MODEL智慧教室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并做知识点突破。
2、通过情景模拟找出成语使用的误区,并通过挑战赛检测学习效果。
3、通过文段修改对比,提升运用成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累熟语的兴趣,激发学生使用熟语的热情,提升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对熟语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感性认识,学习热情高,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有不足之处。
2、结合月考和半期考的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对成语的辨析存在薄弱之处。
3、我班于2014年安装了TEAM MODEL智慧教室软件,学生对于智慧教室互动教学模式及IRS的使用较熟练。
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征,掌握正确辨析、运用成语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辨析及运用成语。
解决措施:借助微课自学,通过课堂检测发现学习的薄弱点,通过讨论分析掌握辨析、运用成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课前预习:环节目标:利用微课解决课内基础知识的初步掌握。
布置预习任务:制作有关熟语的微课,布置学生观看微课,并完成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活动:在家或学校自主学习微课,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完成预习作业。
媒体作用及分析:利用视频,在课前对本课的基本知识做初步了解。
课堂导入环节目标:发现熟语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
教学内容:欢迎听课老师,让学生介绍福州,引导学生发现熟语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成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了解熟语家族中成语的概念、特点。
2、能够正确使用成语。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马季的相声《成语新编》(视频)(二)看图猜成语(三)研读课本,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6 页—77 页“熟语老大哥:成语” 这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
温馨提示:拿起手中的笔,筛选出重要信息并画出来,同桌交流,并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子。
了解成语的特点:1.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转换字或增减字。
例如“九牛一毛”不能随意更改为“十牛一毛” 。
2.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3.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例如“祸国殃民”、“时不我待”。
总结:成语误用类型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分轻重不辨色彩不合逻辑搭配不当敬谦错位使用本义2高中语文345 1300 []678AB不敏一孔之见三:敬谦错位,主客混淆9、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10、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
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
此处应用“倾力相助”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
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五)随堂演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A、今天天气真好,在操场上的人们真是如坐春风。
B。
总编认为这篇文章文字粗糙,思想肤浅,属于不刊之论。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给妈妈的一封信无微不至的妈妈:你好!近来是否别来无恙?工作是否日新月异?现在我正在一往无前地学习,同学们羡慕得痛不欲生,我自己也感到不虚此行。
你总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一定再接再厉,不负众望。
祝妈妈万古长青!你自命不凡的儿子小白上点评:“无微不至”是指关心周到,不能修饰妈妈。
“日新月异”一般指国家的事业蓬勃发展,不用于个人。
“一往无前”指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一般不用于学习。
“痛不欲生”指悲痛到了极点,不能用于“羡慕”。
“不虚此行”指没白走一趟,用在这里也不合语境。
“再接再厉”指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努力,意思表达反了。
“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与前文的“滥用成语”一词在表达上也语意不明。
“万古长青”用于已去世的人。
“自命不凡”是指自认为了不起,是个贬义词。
[知识·梳理]课程内容知识精要一、熟语老大哥:成语1.成语的含义: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2.成语的格式:以“四字格”为主,因为四个字的形式符合“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汉民族审美要求,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便于记忆,灵活多变,能满足各种语法结构的需要。
3.成语的主要来源:(1)来自历史故事;(2)来自寓言故事;(3)来自神话或其他传说;(4)来自古典文学作品。
4.成语的语法结构:(1)并列关系,如“东张西望”;(2)承接关系,如“先斩后奏”;(3)目的关系,如“守株待兔”;(4)因果关系,如“水落石出”;(5)主谓关系,如“杞人忧天”;(6)动宾关系,如“顿开茅塞”;(7)动补关系,如“退避三舍”;(8)偏正关系,如“扶摇直上”;(9)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等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1.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如“背黑锅、走后门、墙头草”等。
2.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说明或解释,像谜底。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熟语家族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3、能正确地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二、重点难点1、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2、能正确地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三、教学方法图片法、讨论法、归纳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看图猜成语导入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出成语,激发课堂兴趣。
成语:“一手遮天”、“排山倒海”、“朝三暮四”、“百口莫辩”、“三羊开泰”、“出生入死”、“瓮中捉鳖”、“迫在眉睫”、“鸡鸣狗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板书题目)解释熟语,区别“熟语”与“俗语”。
师: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熟语呢?明确: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固定的短语或句子。
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
师:我的普通话不好,经常容易把“熟语”念成“俗语”,那“熟语”跟“俗语”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俗语”是“熟语”中的一种,在熟语这个大家庭中,主要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俗语”就是“谚语”。
(板书)(二)研读课本,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6页-77页“熟语老大哥:成语”这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
温馨提示:拿起手中的笔,筛选出重要信息并画出来,同桌交流,并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子。
高考真题: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解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常被理解成“首先冲在前面的”。
这是望文生义。
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局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解析】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
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此处对象错位。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