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与山为邻》的教学设计三官中学 姜丽华课标要求: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是让学生了解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应因地制宜,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才能促进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不能随意地破坏自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山区自然条件的不同特点 和 山区人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组织生产生活的。
通过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例,初步理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同时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查找有关资料,丰富对不同山区的生产和生活的认识,能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和评价其它山区的特点。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山区人民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的事例,体验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结合理解和拥护家乡生态建设的战略决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山区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山区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生活的科学性。
教学思路:把课本知识分成三大块内容:“自然景观”“生产活动”“生活状况”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了解和熟悉知识,其中重点分析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生产生活的。
同时以家乡安吉的自然条件、发展策略为比较点,让学生理解家乡的建设方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长大为家乡的建设作贡献的思想品德。
教学准备:有关安吉的风光图片、安吉生态建设图片及资料、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和文字介绍、哈萨克族人的哈尼人的图片资料、有关破坏自然环境的图片以及让学生准备有关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资料。
教与学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同学们上一节课我领略了平原人家的特色,今天我想请大家到山区去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安吉风光图片)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安吉,生为安吉人要使自己的家乡变得美丽富饶必须对自己的家乡要了如指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和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产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通常把地形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学生说: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大家最向往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说)
我今天要带着大家一起搬迁,去哪呢?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学生说:安第斯山脉),全长近9000千米。
搬之前我们先完成一个任务。
任务一:
师:从山麓到山顶,你认为人们更多的会选择居住在哪里?说说理由。
(自然条件不一样,对人们生产生活会带来不同影响)
师:因为安第斯山脉全长近9000千米,所以为方便起见,我们选择其中一处,作为我们探究的对象——秘鲁,因为它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生活景观。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第二个任务。
任务二:
思考: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发展生产?体现了什么科学道理?
(中间播放两个视频“让人捧腹的羊驼剪毛节”和秘鲁“全国土豆节”,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秘鲁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教师总结: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带来人们不同的生产生活,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教案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大家先来谈一谈:居住在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1.显示“垂直牧场”和“如画的梯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它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并进行互相交流。
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热情,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符合学生的感知与认识规律。
《与山为邻》1《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通过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三个典型的案例,来表现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通过典型案例,比较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欣赏哈尼人的梯田文化;关注卢索旅游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山区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识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天山山脉的垂直牧场,哀牢山区的梯田景观。
难点是:哈萨克牧民利用山地牧场的科学道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能。
因此,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为了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员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各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在学法指导上,为促进学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学生说,同桌相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自己评价,互评互判互补,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山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生计[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 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
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教师:展示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回答: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