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9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部编版《我们在一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在一起》这一课是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部编版的一篇重要课文。
课文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育学生学会相互关爱、互相帮助。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案例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进入学校生活,需要适应学校的生活节奏和规范。
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关爱、互相帮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关爱、互相帮助。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理解并实践在集体中相互关爱、互相帮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集体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集体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教育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关爱、互相帮助。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在集体中相互关爱、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5、共享真欢乐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体验共享的欢乐,激发乐于共享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共享的方法与技巧,在生活中会与人共享。
3、帮助学生了解共享的原则,学会在共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共享。
教学重点:重视实践实力的培育,强调共享的技巧与方法,提倡共享但不强求必需共享一切。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共享的原则,学会在共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共享。
教学打算:器材:课外阅读书、纸牌、手工纸、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故事阅读,初步理解共享的意义;2、操作演练,体验共享的欢乐,产生乐于共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老师创设情境导入师:老师出示一块椰子糕,问:这是什么?想吃吗?生:这是李青在海南旅游时给同学们带回来的椰子糕师:大家都知道啊请品尝过的同学举手师:(小结)我们虽然没和李青一起去过海南,但我们和他一起品尝了当地的美味,这就叫共享。
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共享。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共享,哪些行为是共享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已有的生活阅历,不断明晰共享的概念。
二、共享阅读更好玩1、猜谜语。
(谜面教材P59的儿歌,稍有改动。
)有一个魔法师,他有奇妙的魔法:可以把一个人的欢乐,传递给大家;把一个人的方法,变成大家的方法。
请你猜猜它是什么?指名猜。
预设:(1)猜出。
(干脆过渡到绘本故事)(2)没有猜出。
(阅读了绘本故事之后再来猜一次)2、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绘本故事。
(教材P58)3、说说读懂了什么?指名沟通。
预设:故事中,妈妈给小女孩一本很好看的书。
她把它带到了学校跟同学一起看,同学们很兴奋。
同学们看了小女孩的书之后又一起参与故事会,把故事演给大家看,这样更多的小挚友看到这本书了。
小女孩共享了自己的书本,自己获得了欢乐,同学们也获得了欢乐。
4、小结:在共享中获得的欢乐真不少呀!板书课题:15、共享真欢乐5、说说自己类似的共享经验。
(1)指名沟通。
(2)同伴沟通。
6、初步理解“共享”。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3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3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4请帮我一下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4请帮我一下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小讨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向谁求助呢?我们应该怎样求助呢?6、演一演:图中的小男孩应该找谁求助呢?具体怎么做?7、我来打打分:请你根据以下评价标准,说一说, 刚才扮演小男孩的同学求助的方式正确吗?为什么?if ‘门|生;8、总结:找对人,说清话,文明礼貌要牢记。
9、小小分享会:求助的方法多种多样。
你在生活中也有向他人求助过吗?你是怎么做的呢?10、怎样求助:求助小贴士。
11、小忠告:求助时,我们要寻找合适的对象,尤其是在迷路的时候,不能轻易地相信陌生人,尽可能向警察叔叔等人进行求助。
12、播放视频《我会找人帮忙》【温暖的“接力棒”】1、我的小见解:以上的四幅图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2、小小分享会:你也有过被帮助的经历吗?是怎样的故事?你当时感觉怎么样?3、总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
而我们也要学会帮助他人,团结友爱,将这份温暖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
4、小活动:想一想,谁帮我国?我帮过谁?我还能帮谁?想到以后,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你帮我,我帮你,友爱精神共传递。
思考、讨论。
演一演。
评价。
分享。
讲故事。
分享。
画思维导图。
通过演一演、思考与讨论的方法,掌握求助的方法,能够正确求助、礼貌求助。
在图片故事中感受温暖的传递,主动做温暖的传递者。
总结提升课堂小结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5分享真快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5分享真快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6大家一起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6大家一起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4单元《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在一起》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体验在集体中成长的幸福。
通过教材中的情境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开始接触集体生活。
他们对集体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同时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会在集体中生活,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成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体验在集体中成长的幸福。
2.引导学生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让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体验在集体中成长的幸福。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成长。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含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情境图片和案例。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班级,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成长。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关注集体生活中的相互关爱和帮助。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含义。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共5节)一. 教材分析《我们在一起》这一单元主要围绕人际关系的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与家人、朋友、同学在一起的美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内容涵盖了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场景,以故事、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体验共同成长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与人相处的经验,他们对家人、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对于集体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我中心、沟通能力不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与家人、朋友、同学在一起的美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共同成长的快乐,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体验与家人、朋友、同学在一起的美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与人相处。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沟通能力。
3.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以情感态度为导向,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故事、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课堂活动、游戏和讨论环节。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准备一些奖励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人、朋友、同学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与人相处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