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高考备考突围
- 格式:doc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30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找规律认方向抓重点提效率 --------诗歌鉴赏二轮备考建议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学生们常常停留在意会而不能言传上,不会准确地表达,导致失分. 所选的诗词内容比较浅显,但学生得分不高.综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型和答案还是有规律可寻.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使他们有针对性的答题.是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关键. 一、2010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分析及2011年命题趋势预测。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
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
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率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率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
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1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词的内容的能力。
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小。
词的上阕,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词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答案: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整首词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根据词意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答案: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
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二、(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2011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第一层阶纠错特训——精题分解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②【注释】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
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赏析】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
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
“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
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
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
如陆游《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
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永!注释①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②伫:长时间的站立。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海南卷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③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④残阳:夕阳。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
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2011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878),字太朴,一作见素;吴兴(今属浙江)人,一说桐庐(今属浙江)人。
避地福州,寄食于乌石山僧寺,远尘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他固辞不就。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黄)巢入闽,┄┄求处士周朴,得之,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秦,西周时封国,范围相当今甘肃省渭河上游地区,后地域逐渐扩大,范围包括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盆地;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国强盛至极。
北至阴山、辽东,东至会稽,南至象郡,西至陇西、昆明,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可以想见,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
周朴生活在晚唐,为人高傲、纵逸。
春日的一天,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但水滨不见春草,田间只存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触发了某种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011年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试说明》做了如下阐释:(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技巧一:品味语言,推敲词句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直露平实,有的却含蓄蕴藉,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经典试题]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卷Ⅱ)邯郸冬至①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参考答案]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反复等。
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的就是双关;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经典试题] 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007年重庆卷)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参考答案]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基础试题07-06 1810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高考备考突围【考纲要求】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 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
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备考园地】一、答题技巧(一)六个注意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二)解答诗歌题的六种格式格式一、托物(人)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示例: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感情?【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格式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部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解析】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格式三: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大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风的失误有三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的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
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山居秋瞑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刊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解析】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第一步)。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步)。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第三步)。
格式四:语言鉴赏题要答三步常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丈夫的美梦(第二步)。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格式五:关健字词赏析题要分两步答有这样的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那: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不达意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信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第一步)。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第二步)。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格式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分三步作答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解析】按“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第二步)。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三步)。
二、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