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LC靶向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640.17 KB
- 文档页数:7
晚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摘要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既往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禁区”,但随着对靶向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认识及临床证据的不断生成,免疫治疗有望为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带来新希望。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研究协作组共同组织肿瘤科、呼吸科、病理科专家对驱动基因阳性人群免疫相关肿瘤及微环境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专家组广泛认可的临床经验,经过共识会议制定了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临床医师的免疫治疗实践提供规范化指导。
【关键词】肺肿瘤;驱动基因阳性;靶向治疗耐药;免疫治疗;专家共识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1位。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6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达82.81万,占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的20.4%,死亡病例达65.7万,占恶性肿瘤总死亡人数的27.2%。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肺癌中占比>80%。
由于NSCLC 侵袭性较强,且早期NSCLC通常不伴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成为晚期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对于生存的改善极为有限。
分子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为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作为首个实现治疗突破的分子靶向药物,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显著延长了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针对其他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也相继研发成功,然而,原发和继发性耐药仍是各种靶向治疗面临的共同挑战。
靶向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耐药进展模式和耐药机制,对于发生寡进展或中枢神经系统病灶进展的患者,可以继续应用原靶向药物并联合局部治疗;而对于发生广泛进展的患者,仅有部分患者可以选择针对特定继发耐药突变的靶向治疗,其余患者仍使用以含铂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疗效亟待改善。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2023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化疗专家共识近年来,新辅助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改善NSCLC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比如:免疫治疗能改善患者长期生存、有早期潜在益处等,新辅助治疗能降低肿瘤分期、提高切除率和更及时地处理微转移等优势。
为顺应三阳\细胞肺癌治疗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胸外科专家共同制定了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专家共识。
旨在通过增加临床医生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NSCLC 治疗中应用的全面认识,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
共识1:可切除的IB-IIIA期NSCLC患者可考虑术前使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含粕双药化疗或新辅助单药免疫治疗1 .疗效相当: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包括Rosell和Roth的影响较大的研究)表明,对于早期NSCLC,新辅助化疗(NCT)+手术与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同样有效。
这些发现表明,包括新辅助治疗在内的全身性治疗策略在总生存期方面优于单纯手术。
2 .临床试验结果:CheCkMate-159、TOP1501和LCMC3等11期临床试验为新辅助免疫治疗可切除的IB-InA期NSCLC的安全性、可行性和疗效提供了证据。
这些评估新辅助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的试验报告了积极结局,如MPR x PCR和肿瘤降期,进一步支持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潜在益处。
3 .耐受性良好:与常规化疗相比,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QQS)的免疫治疗患者的耐受性通常较好,且可能阻碍手术切除的治疗相关毒性较少。
免疫治疗耐受性的改善使患者能够在不损害全身治疗潜在益处的情况下接受完全手术切除。
4 .临床前研究: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的临床前研究表明,与辅助免疫治疗相比,新辅助免疫治疗可能提供更大的生存获益,支持了在术前启动免疫治疗可能改善远期结局的假设。
5 .正在进行的II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几项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如CheckMate-816x KEYNOTE-671s IMpower-030x AEGEAN和CheckMate-77T探索了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粕类化疗。
共识一:可切除的IB-IIIA期NSCLC患者可考虑术前使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或新辅助单药免疫治疗自1994年Rosell和Roth分别发表两项经典的IIIA期NSCLC新辅助化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至今,多项研究已经证明早期NSCLC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与术后进行辅助化疗疗效相似,均较单纯手术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
由于新辅助/辅助化疗毒副作用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无论新辅助还是辅助化疗较单纯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仅提高5%左右。
因此迫切需要耐受性好、有效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可切除肺癌。
与传统化疗相比,免疫治疗有更好的耐受性,同时与治疗相关的毒性对手术切除的影响较小,从而免疫新辅助/辅助治疗应运而生。
PD-1/PD-L1抑制剂杀伤肿瘤需要肿瘤细胞提呈抗原,然后被宿主T细胞识别。
经抑制性抗体阻断免疫抑制的PD-1/PD-L1相互作用后,活化的T细胞能够释放细胞因子,并杀伤肿瘤细胞。
因此,从机制上讲,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抗原提呈细胞承担较大的抗原负荷,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T细胞应答。
因此,新辅助免疫疗法将优于辅助免疫疗法,患者可获得更大的生存益处。
同时多项临床前研究发现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动物模型中,免疫新辅助治疗较免疫辅助治疗有更长的中位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存率。
虽然目前免疫新辅助治疗暂未有大型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公布,但是现有多个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在早期NSCLC的综合治疗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Checkmate-159是一项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I-IIIA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接受两个周期纳武利尤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这项单臂研究招募了22名患者,其中20名患者接受了两个周期的纳武利尤单抗的单药治疗,该研究表明术前接受两个周期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安全可控,主要病理缓解率可达45%,中位DFS和OS尚未达到。
另一项II期临床试验TOP1501,旨在评估IB-IIIA期NSCLC患者术前接受两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该研究表明术前接受两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安全可控,主要病理缓解率可达28%,病理缓解≥50%的患者可达80%。
二代测序技术在NSCLC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让我们一起学习啊!二代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又称为高通量测序,该技术能够同时对上百万甚至数十亿个DNA进行分析,实现了高通量测序的目标。
NGS检测的适用人群共识1:推荐所有病理诊断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的肺癌以及不能分型的晚期新发或术后复发的NSCLC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
【I 级推荐】对经小标本活检诊断为含有腺癌成分或具有腺癌分化的混合型鳞癌,以及年轻或不吸烟/少吸烟肺鳞癌患者,也推荐进行基因检测。
【II级推荐】注:虽然单纯肺鳞癌患者中有4%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但尚无证据支持肺鳞癌患者使用靶向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获益,因此不推荐对单纯肺鳞癌患者进行EGFR基因检测。
共识2:针对敏感型突变发生率高的NSCLC患者(见“共识1”),常规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建议使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NGS产品进行复检。
【III级推荐】晚期新发或术后复发NSCLC患者首次进行基因检测的共识意见共识3:针对晚期新发或术后复发的NSCLC患者,首次检测建议采用NMPA批准的检测产品,检测至少包括NSCLC常见驱动基因: EGFR突变(应涵盖18号、19号、20 号、21号外显子),以及ALK 融合、ROS1融合。
【I级推荐】共识4:针对晚期新发或术后复发的NSCLC患者,结合患者实际临床情况,如需获得更多的潜在靶点信息,首次检测建议采用NMPA 或FDA批准的检测产品,检测包括BRAF V600E、KRAS(如G12C等)、NTRK1/2/3融合、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和MET扩增、ERBB2 20号外显子插入、RET融合等少见驱动基因变异。
生堡笙筮塑哩咝苤查!!!!生!旦笠!!鲞箜!塑£丛!』!!!!鉴曼!!也!望i!:塑!!些!!!!:y!!:!!: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亦居癌症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肺癌的85%以上,而且大部分就诊时已属晚期。
近年来在NSCLC的治疗上,化疗的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根本动摇,但其疗效已达到一个平台,毒性及不良反应也限制了临床应用。
靶向治疗因其可靠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轻,已成为最受关注和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与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了晚期NSCLC分子靶向治疗的相关问题,并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晚期NSCLC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
一、驱动基因检测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EGFR基因突变状态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晚期NSCLC最重要的疗效预测因子。
突变通常发生于外显子18~21,其中19外显子缺失及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是最常见的对EGFR.TKI治疗敏感的突变(EGFR敏感突变)。
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在非选择性中国NSCLC患者中,EGFR总突变率约为30%,腺癌患者突变率约为50%,不吸烟腺癌可高达60%~70%,而鳞癌患者仍有约10%的EGFR敏感突变率。
1驯,因此,需要提高临床医生常规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意识。
肿瘤部位的手术切除标本、组织活检标本和细胞学标本都可用于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
无论采用哪种标本,均应保证标本含有至少200~400个肿瘤细胞。
血液标本用于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尚不成熟,敏感度不如组织标本,建议暂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检测标本需要由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负责质量控制【2j。
目前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直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4.03.006通信作者:钱桂生,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400037重庆,Email:qiangsl220@163.corn;白春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上海,Email:hai.chunxue@ZS—hospital.sh.cn.诊疗方案.接测序法、基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基础上的方法,如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法(scorpion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scorpionARMS)、片段长度分析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各有优缺点,目前对于哪种方法更具优势尚未达成共识。
DNA直接测序法应用广泛,可检测已知的突变和未知的突变,但对标本的肿瘤细胞含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标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在50%以上,至少不低于30%。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基础上的方法(如ARMS法)较直接测序法更加敏感,可检测样品中1.0%~0.1%的突变基因,更适合用于肿瘤细胞含量较少的小标本检测。
ARMS方法操作简单,是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只能检测已知的突变,且标本需进行预处理,检测费用较高2。
3『。
2.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ALK融合基因是新发现的NSCLC驱动基因,其中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MIA)基因与ALK的融合(EMIA—ALK)为最常见类型。
ALK融合基因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且通常与EGFR基因突变不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
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发生率约为5%,而在EGFR、KRAS、HER2或TP53等基因无突变的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阳性率达25%;我国EGFR和KRAS均为野生型的腺癌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高达30%~42%M。
目前检测ALK融合基因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基于PCR扩增基础上的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
FISH目前仍是确定ALK融合基因的参照标准方法,但价格昂贵,操作规范要求较高,尚不适用于ALK阳性患者的筛查。
实时荧光定量PCR操作简便,敏感度高,但需要特定的试剂盒和仪器,目前已经有获得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用于临床检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商业化试剂盒。
IHC简便易行、价格便宜、操作方法成熟。
目前具有高亲和力的D5F3(cellsignaling)和5A4(Abcam)抗体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达到了100%和万方数据生堡箜丝塑哩咝苤查!Q!兰生!旦筮!!鲞筮!塑£堕!』旦!!堡垦塑P堡旦堡:丛!竺!!Q!兰:!尘:!!:盟!:195%一99%。
VentanaALK融合蛋白IHC诊断试剂盒在不影响特异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敏感度,与FISH结果的吻合率达到98.8%,可重复性达99.7%,已经获CFDA批准用于诊断ALK阳性的NSCLC患者。
实验室检测时应根据组织标本类型和实验室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标本的质量控制应由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负责,当怀疑一种技术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另一种技术加以验证L4J。
3.ROS.1融合基因:ROSl是另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的融合形式,是新近发现的NSCLC驱动基因,CD74一ROS一1为其常见类型,在NSCLC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J,年轻、不吸烟或轻度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并且常与其他驱动基因无重叠。
ROS.1融合基因与ALK融合基因的临床特征非常相似,提示这两种突变亚型可能有着共同的致病机制。
用于检测ROS.1融合基因的方法有多种,但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FISH法。
51。
结论:(1)NSCLC患者治疗前应尽量获取标本,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2)EGFR检测标本需要经过病理科医生进行质量控制,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推荐采用高敏感度的检查方法,如ARMS法;(3)对于没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建议进行ALK和ROS一1融合基因检测;(4)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同时进行EGFR基因突变、ALK和ROS一1融合基因检测。
二、EGFR-TKI1.一线治疗:2009年报道的IPASS研究是一项大型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6J,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显示,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一线应用吉非替尼的PFS显著优于一线应用卡铂联合紫衫醇的患者,两组PFS分别为9.8和6.4个月(HR=0.48,P<0.001),吉非替尼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也显著提高,耐受性良好,生命质量显著改善,但两组的总生存期没有差异,可能与较高比例患者后续接受交叉治疗或其他有效治疗有关。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靶向治疗研究,开启了真正意义的肺癌个体化治疗之门。
WJTOG3405研究是一项开放、多中心、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在177例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比较了一线应用吉非替尼或顺铂/多西紫杉醇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PFS分别为9.2和6.3个月,吉非替尼组显著优于顺铂/多西紫杉醇组(HR=0.49,P<0.0001)H。
NEJ002研究在230例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比较了一线应用吉非替尼或卡铂/紫衫醇的疗效,结果显示吉非替尼组的PFS显著优于卡铂/紫衫醇组(10.8和5.4个月,HR=0.30,P<0.001)‘引。
OPTIMAL是一项由中国胸部肿瘤研究组(CTONG)发起的随机、Ⅲ期临床研究,在165例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比较了一线接受厄洛替尼与吉西他滨/卡铂的疗效。
结果显示两组的PFS分别为13.1和4.6个月,厄洛替尼组显著优于吉西他滨/卡铂组(HR=0.16,P<0.0001),厄洛替尼组的生命质量显著优于化疗组,而两组的总生存期无差异一J。
但亚组分析显示仅接受化疗的患者生存期很短,中位总生存期为11.7个月(21例),仅接受EGFR.TKI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20.6个月(33例),EGFR.TKI治疗后接受化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则长达30.4个月(94例),提示EGFR—TKI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的生存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0|。
EURTAC研究相当于在高加索人群中进行的OPTIMAL研究,即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患者中比较了一线厄洛替尼与化疗的疗效。
174例患者随机接受厄洛替尼治疗或化疗,主要研究终点为PFS,结果表明,两组的PFS分别为9.7和5.2个月,厄洛替尼组显著优于化疗组(HR=0.37,P<0.0001)[11]。
近期,一项随机Ⅲ期临床研究(FASTACT-11)结果提示,在非选择性晚期NSCLC患者中,双药化疗联合间插厄洛替尼一线治疗6个周期,继以厄洛替尼维持治疗与对照组(双药化疗加安慰剂)的PFS分别为7.6和6.0个月(HR=0.57,P<0.0001),总生存期分别为18.3和15.2个月(HR=0.79,P<0.05)。
对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仅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患者获益,而EGFR野生型患者并未从这种治疗模式中获益ll2【。
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LUX—LUNG3结果显示,对于晚期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不可逆ErbB家族抑制剂阿法替尼一线治疗后的PFS显著优于顺铂/培美曲塞,两组的PFS分别为11.1和6.9个月(HR=0.58,P=0.001),阿法替尼组的ORR也显著改善,两组分别为56%和23%(P=0.001)‘131。
另一项针对亚裔人群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LUX.LUNG6结果显示,对于晚期EGFR基因突变的万方数据生堡结筮塑堕咝苤查!Q!兰生!旦箜!!鲞箜!塑堕i!』!!!!翌曼!!P堕堕!:丛!竺!!Q!!:!!!:j!:堕!:!肺腺癌患者,主要终点PFS阿法替尼一线治疗显著优于吉西他滨/J|I页铂,两组分别为11.0和5.6个月(HR=0.28,P<0.0001),ORR也显著获益,两组分别为66.9%和23.0%(P<0.0001)¨…。
EGFR—TKI的不良反应较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皮肤干燥及痤疮等)和腹泻。
第一代EGFR—TKI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50%以上,但通常较轻微,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10%,较少见而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间质性肺炎,其发生率约为1%,要特别加以重视,因间质性肺炎发生后,如处理不当或不积极,可导致患者死亡;第二代EGFR—TKI(阿法替尼)较第一代EGFR.TKI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且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