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891.50 KB
- 文档页数:25
前后照应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
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㈠内容和标题相照应。
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
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㈡行文中间照应。
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后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㈢结尾与开头照应法。
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称为有机的整体。
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我的课余生活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在课余生活中,大家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展才华。
看报、唱歌、集邮……都是同学们课外所喜欢做的。
我的课余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剪报,把报纸里精彩的诗篇、散文、图画等剪下来,集在小本子里,其乐无穷。
那些优美的语句、感人的故事、美丽的图画,时常使我摆脱那些成堆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所带来的压抑感,摆脱母亲唠叨的烦恼。
每当我拿起小集子,墨香的语句、美丽的图画、优美的诗词,就会使我陶醉,忘记一切,自己就好似置身于这诗情画意之中,自得其乐。
为了剪报,我的课余什么也不顾,一张张报纸被我剪得满是洞洞,地上、桌边满是纸屑。
姐姐为这烦恼,妈妈为这唠叨,只有爸爸对这件事笑而不语。
有一次,我来到报堆前,看着各种各样的报纸,真使我有点应接不暇。
我用手翻动着报纸,猛然,一幅墨黑的“桂林山水”画呈现在我眼前。
我喜出望外,立即拿起来欣赏:静静的江面,停泊着一叶小舟;葱郁的花草树木,让人忘返;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插云霄。
整幅画面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屏,多诱人的一幅画啊!看着,看着,我只觉得身在此画中,好像到了仙境一般,我拿着它爱不释手。
这时,售报员走过来了,问我买不买报纸,我毫不犹豫地说:“买!”当我把手伸向口袋时,口袋里却是空空的,一分钱也没有。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一、人物形象刻画1.正面描写(1)直接描写:即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样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的性格特征。
(2)细节描写:即抓住人物细微而又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故乡》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是抓住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俗不可耐的形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中的一个“塞”字是对杨二嫂的动作进行的生动细致的描绘,把杨二嫂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2.侧面描写(1)描写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
(2)描写环境、场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伏笔)。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①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①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②景物(自然环境)描写:交待时令、地点,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
③社会环境描写: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现实。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中考语文考场作文提分秘典——写作顺序与结构布局6条妙招常见的作文写作顺序有: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2.先总后分再总.3.先总后分。
另一种意见是: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
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根据不同的写作顺序类型及其特点,我们总结了6条结构布局妙招:妙招1:纵向发展式即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或事情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自然布局,有条不紊地写人记事。
但要注意详略得当,切不可写成流水账。
【满分赏析·一】从来没有这样自信人都说学生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写作文。
我也曾经怕过,屡次尝试总是不见长进而且问题还越来越多,自信心也丧失殆尽。
但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对于写好作文,我从来没有这样自信!(开头简洁交代全文主要内容,鲜明点题)我曾经为解决不好“写什么”的问题而苦恼。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以《变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刚看到题目时还觉得“挺好写的”,等到列提纲、打草稿时又觉得“无从写起”了:学校有变化、班级有变化,家里有变化、社会有变化,爸妈有变化、朋友有变化,环境有变化、人类有变化………天呐!变化如此之多,究竞该写哪方面的呢?正当我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走过来:“怎么还不赶快动笔呀?又没‘米’了?”“这次是‘米’太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我撇撇嘴,摇摇头。
“送你四个字”,老师拍拍我的肩,“避生就熟。
”避生就熟?哦,明白了!内容太多,要善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来写。
我冲老师抱抱拳:“谢了。
”结果那次作文写得非常成功,不但得了个“优”,还被老师选做范文了呢!(从解决“写什么”写起,师生对话生动风趣,富有生活气息。
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
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
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
2)摘要归纳。
3) 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记叙文】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③夸张:突出了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④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内容,突出了……感情。
⑤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⑥反问:加强了语气,写出(突出、强调)了……(观点、态度、情感)。
2、描写方法:答题模式——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3、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①对内容:交代时令(季节)、地点。
②对结构: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③对人物:烘托人物心情。
④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宣染某种气氛。
⑤对主题:表现、突出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4、表现手法:(1)看上下文的联系,看主旨的表现判断方法:①对比:以次要的人或事物对比主要的人或事物,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以小见大:是否由小事情反映大主题,是否以局部、个案反映整体、共性。
③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在上文和下文是否存在褒贬不一、态度的明显差异。
④托物言志:在咏物散文中,借事物表达个人志向、意趣、情操。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看段落间的关系。
①做铺垫:使用较多的笔墨,对起陪衬作用的人物或者次要事件大肆渲染。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指导大全记叙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一种文体,而良好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对于考试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的全面指导,包括写作步骤、要点和技巧等内容。
一、写作步骤1.明确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主题,也就是要记叙的事件或故事。
选取一个生动有趣、有代表性的主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选题时可以借助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选择一些与自己有关联的事件。
2.构思大纲:在明确主题后,可以进行写作大纲的构思。
大纲中应包含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可以按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来安排,确保故事情节的清晰和连贯。
3.展开写作:按照大纲的构思展开写作。
要注意叙事的时态和视角的选择,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进行叙述。
叙述要实事求是,细节要具体生动,言之有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细节。
4.修改润色:完成初稿后,进行修改润色。
注意语句的通顺和连贯,词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同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可以请他人进行审阅和评价,找出不足和改进的地方。
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始的写作风格和个性。
二、写作要点1.情节生动:记叙文的故事情节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交代,使读者能够置身于故事中,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
2.人物塑造:人物是记叙文中的重要元素,要有个性、形象鲜明。
可以通过描写外貌、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可以描写细节、气氛和场景,使故事世界更加丰满。
4.过渡流畅:要注意故事情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避免突兀和生硬。
可以通过词语的衔接、逻辑的推进等方式使故事情节更加流畅。
5.语言得体:语言要准确得体,符合记叙文的特点。
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语言更有力度和表现力。
三、写作技巧1.运用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突出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和冲突,增强故事的张力。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套路整理语文的阅读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的,其中记叙文更是一个大的影响因素,那么知道解答记叙文的技巧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谈论文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大事起因、经过、结果)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谈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2找论点论点是看法的完整表述,它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确定或否定的推断句。
一般状况下,通过以下方法可以找到论点:①原文查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①提炼原文中的分论点,进行综合①摘录原文中能表现中心的相关语句,进行概括留意:找到中心论点之后,别忘了回原文找论据,检验中心论点是否恰当。
中考语文记叙文问法题型①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内涵、寓意)。
如: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的含义。
【2023·福建泉州卷】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023·湖南衡阳卷】①说说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如:文章以“挽歌”为题,阅读文章,写出你的理解。
【浙江金华卷】①说说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文章的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轮廓”的理解。
【2023·甘肃兰州卷】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2023·湖北黄冈卷】二、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好处(用意)或者作用?如:选文《别样的礼物》标题有什么作用?【2023·辽宁丹东卷】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本文的标题是亮点,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好处。
【2023·广州卷】三、文章的标题可以换成另一个标题吗?为什么?如:本文标题原是“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凉爽”。
记叙文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总原则: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到、划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章: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第一遍读文把握两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文章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一、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文段内容的概括:(注意:题干中的要求: 从谁的角度,谁作主语,围绕谁?谁和谁之间?答题时要写出这些要素)答题格式: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十事件;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原因,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3、注意保持主语的一致性。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①“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我”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思想感情,表现文章…主题;2、第二人称:你、你们作用:①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②便于直接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3、第三人称:作用: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多方面自由叙述和议论。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①强调…内容(或情感)。
②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
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插叙的作用:①补充、解释、交代——内容、原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六、指出对人物描与的具体方法及作用:1、描写角度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描写(6)心理描写B:侧面描写C:细节描写:2、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
第一部分答题模版一、句式作用1.短句的作用:干脆利落,简洁明快。
2.短句独立成段:视觉上更醒目+突出强调内容。
3.重复的短句:突出强调。
4.对称的句子: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5.长短不一的句子:句式生动活泼。
二、标点作用1.句号的作用:语气舒缓。
2.①问号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②连续问号的作用: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3.该用顿号却用逗号:逗号停顿时间长,起强调作用。
4.省略号作用:说话断断续续或沉默或思绪延续或给读者思考空间。
5.感叹号作用:强烈抒发情感/增强语气调自我反思。
标点符号的共性作用: 表达了的情感。
三、童谣/歌谣/诗歌作用1.使文章增添生动活泼感(歌谣),具有可读性。
2.使文章增强文化韵味/意蕴 (童谣/诗词),具有可读性。
3.交代信息,丰富文章内容。
4.突出所写的特点。
5.表达人物的心情。
6.点明文章的中心。
7.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修辞作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五、环境描写作用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六、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第二部分答题套路一、词语赏析题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手、特、情。
没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解释词语+分析词语作用+词语表达情感。
二、词语含义题本来义:词语的字面意思。
语境:词语在句子中直接体现出的意思。
表现义:词语表现出的目的意图、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三、句段作用题【结构上】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万能作用);点明中心(首段中含中心句);文题照应(首段中出现题目);首尾呼应(首段尾端有相似相关语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类别:(一)按写作内容分: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按写作对象分:(1)写人类记叙文(2)叙事类记叙文(3)写景类记叙文(4)状物类记叙文四、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包括:(1)引申义;(2)比喻义(3)象征义2、标题的作用(好处):(1)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如:《回忆我的母亲》、《昆明的雨》(2)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社戏》、《背影》(3)概括文章内容。
如:《散步》、《阿长与山海经》(4)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如:《再塑生命的人》、《白杨礼赞》(5)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如:《紫藤萝瀑布》、《美丽的颜色》(6)一语双关(比喻义、象征义)如:《驿路梨花》、《变色龙》【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一)开头段的作用内容上:1、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3、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揭示主题。
4、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内容。
5、交代故事起因(或六要素),为下文作铺垫。
6、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7、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一、选材:1.选取独特的经历或事件:记叙文的选材要注意选择独特的经历或事件,可以是个人经历,也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事情。
这样可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确定主题:选材后,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将所有内容围绕主题展开。
主题可以是一个人的成长,也可以是一些特殊的经历,重点是突出主题。
二、写作结构:1.确定开篇:记叙文的开篇很重要,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引言、问句或描述等方式引入文章,吸引读者的眼球。
2.呈现主要事件:在写作结构中,要将主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呈现。
例如,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描述,或者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进行叙述。
3.保持连贯性: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过渡性。
可以使用连接词来帮助承接前后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4.突出高潮:在记叙文的结尾部分,要突出高潮,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通过回忆、总结或对未来的展望等方式来进行。
三、描写细节:1.使用具体的细节:记叙文中,要使用具体的细节来描写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细节。
使用形象明确、细节丰富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
2.运用五感描写:记叙文中,可以运用五感描写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通过描写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所描述的场景和事件。
3.刻画人物形象:如果记叙文涉及到人物,则要注意刻画人物形象。
可以通过描写外貌特征、言谈举止、行为表情等方面来展示人物形象,使其更加鲜活和立体。
四、运用修辞:1.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不过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自然流畅。
2.运用修辞语言:记叙文中,可以使用一些修辞语言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运用修辞问句、修辞反问等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初中语文备考-写记叙文如何写出画面感写记叙文时,采用影视镜头的艺术手法,可使内容具体生动,人物形象突出,结构紧凑。
不妨学一学以下几种镜方法:一、慢移镜头写记叙文,要把人物写活,把事写真,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想做到这点,除对人物进行语言、外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外,还要进行动作描写,没有动作就没有故事,人物精神世界也难以展现。
动作是很快的,若不留心观察,容易忽略。
描写时,可借助影视剧中的慢镜头手法,将动作过程分解,运用一系列动词,体现动作的连续性,延长动作过程。
请看片段:王老师提着一桶水,一直走到那扇窗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折得整整齐齐的洁白手帕,挽起衣袖,用力在玻璃上擦起来。
她有时将头贴近玻璃,用嘴使劲哈口气,有时用指甲刮玻璃上的斑点。
下面的玻璃终于擦完了,该擦上面了。
王老师踮起脚,将一只手撑在窗台上,试图够上面的玻璃。
但她个子矮,实在够不着。
我刚想上前帮忙,就见她脱掉鞋子,左手拉住窗框,右脚踏到窗台上,左脚猛力一蹬,整个身体便腾跃而起,站到了窗台上,接着便使劲擦起了玻璃。
选段写王老师擦教室玻璃,将王老师的动作分解为准备擦——擦下面玻璃——擦上面玻璃,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包括:掏、挽、擦、贴、哈、刮、踮、脱、拉、踏、蹬、腾跃,过程清晰,突出了王老师认真、勤劳的形象。
二、特写镜头就是把镜头拉近,对准精彩点,如细小景物、微妙言行、人体某一特殊部位等,将之定格,放大,以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取得神在言外的效果。
比如《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眼睛的特写——“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进眼睛里带走似的。
”作者放大“眼睛”这一镜头,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课堂的深深眷恋。
再看佳作《我的爸爸》片段:已经凌晨一点多了,妈妈还在产房里痛苦地挣扎着。
爸爸双手叉腰,浓浓的眉毛紧皱着,都快拧成一团了。
眼睛瞪得老大,眼珠子好像要飞出来。
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接一颗,不停地往外渗,越来越密,越来越大。
中考语文记述文答题技巧简介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语文网 2中考语文记述文答题技巧简介一、有关知识1.六因素:时间、地址、人物、事件的因由、经过和结果2.记述的次序及作用(1)正叙:即依据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次序来写。
作用:叙事自始自终,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方来写,而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序次往下记述。
作用:造成悬念、令人着迷、吸引读者,使行文波折,加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照鲜亮;(3)插叙:叙事时中止线索,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增补交待了,使表达更为充足,内容更充分;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差别:(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而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序次往下记述,是倒叙。
这类写法是先倒叙,后正叙。
假如全文的构造是正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明显它也可能是从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连接分明;插叙能够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临时中止的时间持续下去即可。
3.记述的线索: (1)时间 (2)行迹 (3)人物 (4)物品 (5)事件 (6) 感情变化 (7)见闻和感觉找线索的方法:标题 ;频频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怀谈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同,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楚。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 ”线索,中间串写了“ ”、“ ”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构造,选材典型,脉络清楚,要旨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