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二则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43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六年级语文《列子两则》优质教案范文《列子两篇》通过课文感受这则寓言告诫人们的道理,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
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列子两则》优质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列子两则》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到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丰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
3.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把段意串联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对批注的指导。
【设计理念】:语文课上如何让感悟与训练水乳交融?感性的人文的把握与理性的表达方法体悟如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把握寓意,同时还对课文布局谋篇、用词用语有所明晰?寓言的教学如何让理性的寓意揭示不是贴标签,而是水到渠成?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这是我始终思考的,也是想要努力实现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大家请看这几幅图片,猜猜图片的内容。
这几个故事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的甚至可笑的故事里蕴含着一个大道理。
能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则故事纪昌学射。
2.读题目,读出讲故事的味儿。
3.师生同写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己出声地朗读课文。
建议:不同的文章在朗读的时候有不同的语气和语调。
如,读诗歌、散文的时候感情要浓郁、读出节奏与韵味。
这是一篇故事,所以,我们一开始朗读的时候,就努力以讲故事的感觉来读。
2.再读一遍课文,每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练眼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极小的看成很大东西开弓放箭百发百中)4.故事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很完整。
看着课文,凭借板书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总结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把文章各部分的意思串联起来,进行整理,就可以概括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文言文两则》姓名: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一、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2.搜集有关文言文和孔子孟子的资料。
3、拓展阅读《精卫填海》★方法步骤课前自由预习,能和同伴互助解决的问题就同伴讨论解决。
(完成好的小组加1颗星)。
二、激情导入1.了解文言文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导入文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法指导三、检查预习▲学习目标:汇报交流预习收获,互相帮助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
★方法步骤1、小组内互相交流预习收获和能解决的问题;2、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能提出较高质量问题的小组和同学奖励1颗星,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过程1、指名读课文2、老师范读3、学生自读、齐读4、理解课题三、合作探究▲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一)默读课文,思考:思考:1、结合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号到4号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三).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三、精讲点拨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感情的朗读。
四、巩固拓展▲学习目标: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列子二则导学案课件反思板书教学设计 《列子》二则 备课时间 .6.14 执教时间 .6.15~16 教案总序号:63、64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 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日月星辰, 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 即使坠落, 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 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1/5四 讨论: 如何理解“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 岂能无怪哉?” 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
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 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 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 《杨布打狗》 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 不看本质, 结果往往出错。
后记:寓言深刻的寓意要讲明,讲通,让学生理解。
2/53/54/55/5。
《两小儿辩日-《列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出自《列子》一书。
本文将通过学生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围绕两个小孩展开辩论,一方代表阳明,主张“太阳是白的”,另一方代表阴阳家,主张“太阳是黑的”。
两小儿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辩论。
三、故事内容1. 阳明派的小孩认为太阳是白的,因为太阳会照亮世界,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2. 阴阳派的小孩认为太阳是黑的,因为太阳在晚上下山了,黑夜降临了,所以太阳是黑的。
3. 两小儿在争论中,家长出来解释,告诉他们太阳其实是黄的,因为太阳在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都呈现出金黄色。
四、故事意义1.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和思考,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辩论和思辨的传统。
2. 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要用心去观察世界,不要一味地相信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3. 故事中的两小儿通过辩论,最终得到正确答案,也提醒我们要善于沟通和交流,不要因为意见不同就产生矛盾。
五、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
2.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思辨传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世界,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述故事背景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故事的结局。
2. 学习:逐段解读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各个角色的观点和态度。
3. 辩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一方代表阳明派,一方代表阴阳派,辩论太阳是什么颜色。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辩论过程中的争论点和结论,让他们思考正确答案的原因。
5. 拓展:通过讨论其他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七、课堂实施1.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组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的颜色是什么,每组派代表进行辩论。
王明口三中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课题列子二则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主备田孝杰审核统稿执教班级学生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理解字词句,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学习难点】: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于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二、关于《列子》《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列子》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各个故事的梗概和主旨;2.掌握《列子》中的典型特征,如结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列子》中的哲学思想;2.理解和品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列子》中的哲学思想;2.区分《列子》中各篇文章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PPT,用于呈现故事梗概和哲学思想;2.带有哲学思想的词句,比如“天真烂漫”、“无为而治”等;3.学生需要购买《列子》的课本,并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让学生思考最近自己读过的一篇故事,提出不少于3个感受,引导学生更快地融入故事氛围;2.引入《列子》,引导学生关注书名的特殊性质,比如书名中带有人名,“列”字的出处等。
提供故事大概意思和背景(20分钟)针对教材中的两篇文章《养生主》和《汤问》分别进行讲解,提供故事的大体概括和背景,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内容。
探究列子哲学思想(30分钟)将学会的《养生主》和《汤问》联系起来,注意列子这本书中的不同篇章带有的相同的哲学思想,提供教师准备的哲学思想和学生的思考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内容的哲学思想,并发表个人见解。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分别分析两篇文章中的特点和价值,并简单说一下故事背景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享感受,互相指出不同思路的见解和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答,最终每组需要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分组报告。
总结提炼(20分钟)每组轮流报告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引导学生对于思考的整体性理解,也可以帮助不同思路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不足。
最后,还可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课后作业1.练习写故事大概梗概,采用叙述方式;2.读文本,理解分析故事的哲学思想;3.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为下一次的学习准备思路和材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 29.《列子二则》学案(两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讲述寓言故事。
2.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3.从寓言中接受教育。
第一课时【启动导入阶段】1.讲述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并解释这个成语。
2.《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4.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联动探讨阶段】翻译课文:○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崩坠:寄:)翻译:○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晓:)翻译:○3“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积气:若:奈何:)翻译:○4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果:)翻译:○5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只使:中:)翻译:○6其人曰:“奈.地坏何.?”(奈……何:)翻译:○7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积块:四虚:翻译:○8若躇..?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若:躇:..步跐蹈跐:蹈:)翻译:○9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翻译:【竞争展示阶段】1.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
2.谈谈这则寓言的寓意。
第二课时【启动导入阶段】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如《列子》。
《文言文二则》教学方案教材解析《文言文二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文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援、辩”等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3.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4.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文言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孟母三迁”故事导入。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
原来,孟子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列子》二则教学教案
《列子》二则教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寓言的特点及两则寓言包含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不会出现无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②认识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能只注重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进而拓展延伸。
三、学习准备:布置预习,确定学生表演,提出服装、语言等要求。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表演杞人忧天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步骤:
1、由一个同学旁白,介绍杞人与劝导者出场。
2、杞人穿看黑色衣服出场,劝导者穿着鲜艳的衣服戴着眼镜出场。
3、杞人哀声叹气,担心天会坠落,地会塌陷,寝食不安;劝导者满脸笑容,乐观开朗。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则寓言,并谈谈他们各有什么寓意。
3、解释加点词语。
①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②伸呼吸,中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④素衣而出
⑤扑矣, 子亦犹是也
⑥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口语交际,谈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口头表达)。
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
3、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自
主
学
习一、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
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二、字词积累: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完成字词积累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杞坠寝星宿舍然缁衣跐蹈
2、解释下列字词:
废寝者舍然寄:四虚晓:奈何奈地坏何缁衣向者天雨
3、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
4、多义字
(1)因往晓之晓行夜宿家喻户晓
(2)因往晓之因循守旧因势利导
(3)其人舍然大喜学校宿舍
(4)子亦犹是也是他做的好事
(5)身无所寄子无扑矣
(6)若屈伸呼吸:介词若躇步跐蹈代词
(7)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明确x(词性)词活用为x词;翻译成……
因往晓之:天雨:
衣素衣而出: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杞人忧天》中,杞人忧天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杨布打狗”中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着杨布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郑人买履》的大意,再说说其寓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之曰:“吾忘其度!”遂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而不自信也。
”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者:......的人。
(定语后置)先:首先。
度(duó):量长短。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集市,市场。
罢:散,结束,停止。
遂:于是。
曰:对......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2、“反归取之。
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读音】度:duó【读音】宁:nìng 寓意:
主题: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p align=right>卢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