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23.2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重的是生,而不是死。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和灵魂的无纷扰,注重“最合意的人生”,伊壁鸠鲁说:“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当作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贤者对于生命,正如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只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合意。”他重视生命的内在价值,重视个体幸福的深度和广度。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西方思想家注重主体幸福价值的重生倾向。

2.对人生彼岸寄予无限希望。

在中国,我们常说“死者为大”,这句话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之情,一个人。在生前如果是高尚的,他死后人们会对他增加一份敬意,如果是恶毒的,他死后,人们对他也会减少一份憎恨。在西方,人们会举行仪式为死者超度亡灵,虔诚的为他祈祷。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中对于死者的宽容和怀念是相似和永恒的,东西方人都会在人死后怀着同样的虔诚超度亡灵。人们还会把生活中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到彼岸世界,希望死后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同时,在中西方都强调死后的精神永存,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怀着对共同精神的追求,如为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为人类普遍价值而死的精神等,在中西方宣扬的很多英雄楷模,他们的精神就是永存的。

二、中西生死观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重整体、轻个体,在生死观上也强调个体生命的义务和责任,而西方却十分看重个体的权利。将生命看作是个体的权利,在对待死亡问题上,中国人将死看作是忌讳的话题,消极的回避死亡,而西方却将死亡看作生命的必然,选择了勇敢的面对死亡。

1.责任的民族与权利的民族。

1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责任的民族”,把自己的一生看作是一场责任。人生下来后就欠了父母的情,要报父母的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等到自己长大了,父母去世了,又要承担起自己家庭的责任,延续香火的责任,光宗耀祖的责任等等。中国人一辈子就是责任。西方人一般则把个人一生当作目的,看作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快乐,它不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人生不是责任。而是权利。所以。西方人一直重视追求个体的幸福。在死的方面,中国人将死看作是向群体

生命的过渡的一个环节。我死之后,我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是一个家族式的链条,我则是其中的一环,个人死了。他这一环结束了,他的责任结束了,而他后人的责任又开始了。而西方人通常将死也看作是个体的事情,是个体的权利。

2.回避死亡与直面死亡。

死对于中国人而言一直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中国人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悲哀和恐惧,死就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此,中国人把死亡当作在人世间有所作为的一种代价,当作对人的一种惩罚,取消了死亡在个人方面的意义,对死亡这种惩罚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西方正好相反,他们对死亡采取的是一种直面的态度。很多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看作是灵魂与肉体生命的结合。灵魂生命纯洁而高尚,肉体生命肮脏而低贱。

3.形成差异的原因:重视个体与忽视个体。

中西方在生死观问题上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就其根本原因便是中国自古以来忽视个体,提倡群体主义,而西方则重视个体,提倡个人主义。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很忽视个体的,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孟子的“舍生取义”都强调人活着就是要尽义务。到了现代,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无条件的服从,强调个人为了集体利益可以无条件的牺牲一切。在这种过分突出群体、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当然更多的是把生当作义务和责任,更多的去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当然,如今我们也开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正当利益,由以前的反对个人主义到了现在的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可是这一观念要想代替影响人们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西方则不然,他们一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他们活着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死也是个人的解脱和另一种幸福。总之中西方生死观之所以有差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重群体,轻个体,西方重个体,强调个体的权利和幸福。

三、中西方生死观比较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的生死观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我们不能笼统的说哪种生死观优,哪种生死观劣,而应该站在更高一层次去分析二者各自的利弊,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用其精华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