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7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利他者因素1、性别一位汽车抛锚者站在路边等待帮助"此时,便可以看到助人行为的性别差异"停下车来询问情况的人多为男性,如果等待帮助的人是女性,停车询问的男性会更多".那么,上面的情况是否说明男性比女性更为乐于助人呢?心理学家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不管男女,都有乐善好施者,但是,在众多类型的亲社会行为中,男女在一些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所有的文化中都阐述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的特质和行为规范,男孩和女孩就在学习这些规范中成长.在许多文化内,男性的角色包括成为侠客与英雄;而女性则被期待成为关心他人的人,重视亲近的!长期的人际关系.一个和恐怖分子搏斗的英雄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男性,而长期照顾一个孤寡的老人常常是看作一个女性的作为,虽然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存在和坏人搏斗的女性,照顾他人的男性,但这毕竟是少数"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等单位所组织的/第九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评选表彰活动02中,共列出了61位候选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只有6人".对于汽车抛锚者求助的事例中,心理学者这样解释男女行为的不同:人们形成的习惯观点是女人不会修理机器,而男人都以扶助妇幼为荣"女人多不停车,因为她们习惯认为不善于修车,也不敢冒险停车,怕被藉故抛锚的陌生男人抢劫迫害.2、年龄己有研究表明,儿童很早就已表现出利他行为。
12-18个月的孩子偶尔也会把玩具给同伴玩,他们甚至会试图帮助父母做清扫、除尘或放置椅子等家务活。
Waxler等人利用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 4名 12-30个月儿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 岁以下儿童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利他行为,尤其是 20个月以上的孩子,通过逐渐意识到别人也会有痛苦,从而做出更多适当的行为帮助。
许多研究表明,利他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
如 Rushton 研究了 7-11岁儿童的捐赠行为,发现1 1岁儿童的捐赠行为比 7岁儿童的捐赠行为多。
助人行为研究综述【摘要】助人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亲社会行为之一,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结果。
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对于组织的有效运作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回顾,首先分析了组织中员工助人行为的概念内涵,然后介绍了助人行为的测量方法,接下来分析了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结果,最后对未来助人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一、引言员工作为组织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性的宝贵资源,其助人行为将有助于组织高效地运作,因此企业越来越鼓励员工的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学者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助人行为有助于组织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确保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文从助人行为的念内涵、结构维度、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作用结果等方面对国外有关助人行为的最新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助人行为的概念内涵(一)助人行为的含义国外对员工助人行为的研究主要从角色外行为(或组织公民行为)角度研究助人行为(Smith,Organ和Near,1983;Organ,1988、1990;Podsakoff,1990;Graham,1991;Van Dyne和Lepine,1998;Mackenzie和Fetter;Williams 和Anderson,1991、1996;Van Scotter和Motowidlo,1986;George和Brief,1992;樊景立教授,1997),历年研究发现总结,助人行为是帮助别人完成与组织有关的任务和工作的自主行为。
包括自愿帮助别人处理工作中问题的发生。
这种帮助行为被每一位研究者视为公民行为的重要形式。
相对比较丰富、完整和传统的助人行为定义为,出于自身利益的或者不期望任何回报为动机来改善他人不利处境为目的的行为,它由于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被接受和鼓励。
第五章助人行为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卢绍君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四、助人行为的培养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二)帮助别人的原因(一)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a. 利他行为(altrusim):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b. 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社会生物学解释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社会交换论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观点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
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吉诺维斯事件1964年3月,纽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凶杀案。
年轻酒吧女经理下夜班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
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道“放开她!”歹徒放开她,溜进汽车开走。
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
这时,歹徒返回来,再次袭击吉蒂。
她再次呼救。
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
灯光熄灭。
当吉蒂到达住处大门口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了。
谋杀进行了35分钟。
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死了。
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二)助人的决策过程(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1、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它涉及到人类行为和心理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乐于助人、善良热心的人,他们总是愿意帮助他人,无私奉献,这种行为往往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一个人成为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者?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社会化人格的定义及特征在探讨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社会化人格的定义及其特征。
社会化人格一般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包括善良、友善、愿意帮助他人等积极品质。
这些人往往具有热心助人的倾向,愿意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
二、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情绪状态等;环境因素则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特质。
三、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来看,热心助人者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心理状态更为健康,人际关系更为融洽。
同时,这种行为也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凝聚社会正能量,传递正面价值观。
四、提升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的对策和建议针对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教育培养,提升社会意识,鼓励奉献行为等方面。
通过这些对策和建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行为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化人格的热心助人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只有深入理解社会化人格的特点和热心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建设和谐社会。
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帮助别人的原因(社会生物学解释、社会交换论观点、社会规范论观点
责任分散: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也可能是“情境的不确定性”
造成的)
助人决策过程
(帮助需求觉察——助人责任意识——得失——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1、受助者特征(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
2、助人者特征(年龄、性别、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心境)
3、情境因素(自然情境与社会情境、匆忙、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社会作用力理论
(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
社会作用力法则
1、乘法法则:当一些社会源作用于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I=社会源的强度S、接近性I和
社会源数量N乘积的函数。
2、心理社会法则(时间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主要因素)
3、分散法则(即责任分散)
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示范作用(现场、媒体)
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移情能力、动机)
助人技能的学习
价值取向的教育。
一、受助者特点(一)性别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二)相似性受助者和我们的相似性影响了我们是否采取救助行动。
(三)外部特征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形响人们的助人意愿。
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四)人格特征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没有伤害过自己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因内在理由而面临困境的人。
二、助人者特征(一)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不断增强。
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有关。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
(二)认知特点1.对当前所处情景的认知在助人活动中,面对被助者的困境,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当前的各种情况进行必要的评判、分析,即认知。
认知内容涉及事态的严重性、事态的发展、周围环境、活动的结果等。
认知的结果往往会决定助人者采取何种行动。
2.自我的认知自我的认知包括的自身条件的认知和自我角色的认知。
对他人,尤其是困境严重的人采取救助行为是需要具备相应条件的,如能力、知识、经验、工具、时间等。
(三)个性特点更容易助人的个性特点包括:(1)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2)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3)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4)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
(四)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心境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研究发现,积极的心境能够助长助人行为,处于积极心境下的被试表现出过更多的助人行为。
消极心境能高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消极心境有时可能增加助人行为,而有时可能较少助人行为。
三、情景因(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
大学生助人行为研究报告一、引言助人行为是指一个人愿意主动帮助他人,并且为此行为不求任何回报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助人行为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报告将从大学生助人行为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助人行为的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首先,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社会责任教育,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大学生处于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通过参与助人行为,他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此外,大学生也希望通过助人行为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和获得尊重。
三、原因大学生助人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社会进步和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认识提升,使得大学生意识到助人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次接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认识到通过助人行为可以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此外,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塑造,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生倾向于展现自己的善良和正义。
四、影响大学生助人行为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其次,通过参与助人行为,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大学生的助人行为也能够激励其他人参与到助人行动当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对策在促进大学生助人行为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其次,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尊重和关心助人行为的氛围,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大学生参与助人行动。
此外,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助人活动中。
六、结论通过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助人行为不仅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助人行为的培养和引导,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助人行动中收获成长与满足。
关于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价值研究[摘要]本文从组织公民行为(OCB)的研究展开,对其首要构成因素助人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助人行为相关影响因素与对企业与员工带来的价值,阐述了需要合理引导与管理助人行为,以帮助组织提升业绩、帮助个人在工作中发挥最大优势。
[关键词]助人行为组织公民行为(OCB)影响因素助人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见的行为。
在工作中,助人行为指员工自愿帮助其他人解决工作相关的问题,或者是自发的防止工作相关的问题发生(Podsakoff, Mackenzie,Paine, & Bachrach, 2000)。
一般人认为助人行为由于内在的性格因素所引发,因此很少给予特别的重视,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助人行为对于组织与个人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管理助人行为可以帮助组织与个人发挥更大价值。
一、助人行为研究的重要性随着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助人行为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发的、并非职位描述所明确要求并且有利于组织的行为,例如帮助同事、自愿无偿加班、服从规章制度等。
这些行为与组织的正式奖励机制无关,但是能够充当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组织各个“部件”运行时的相互摩擦,从整体上促进组织效力的提高(Podsakoff, Abearne & Mackenzie, 1998)。
具体而言,OCB对于组织的作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Podsakoff, & Mackenzie, 1997):1.OCB能够促进同事与管理者的生产效率的提高;2.由于OCB能够充当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因此OCB可以减少组织的人际矛盾与冲突;3.OCB能使组织更加充分的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争夺;4.OCB能够有效地协调团队成员之间以及跨团队成员之间的活动;5.OCB通过创造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增强组织吸引与保留优秀人才的能力;6.OCB可以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7.OCB能够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员工助人行为对职业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员工助人行为对职业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概述在现代职场中,员工助人行为是指员工在工作中主动帮助他人,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以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发展。
助人行为对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工作满意度、提升绩效以及促进职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员工助人行为对职业成长的影响,并为个人和组织提供相关的启示和建议。
一、员工助人行为的内涵和意义助人行为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无私地帮助他人并主动提供支持。
这种行为不仅表明了员工的关心和合作精神,也能增加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团队凝聚力。
在组织中,员工的助人行为能够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提高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并且,对于被帮助者而言,他们会感到被认同和支持,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员工助人行为对职业成长的影响1. 个人成长助人行为有助于员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首先,通过帮助他人,员工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员工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助人行为有助于培养员工的领导力。
通过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员工能够展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领导潜力。
2. 组织成长员工的助人行为对组织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助人行为可以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创新。
员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帮助,在共享和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想法和创新。
其次,助人行为能够增强组织的团队凝聚力和协作效能。
通过帮助他人,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加强组织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三、影响员工助人行为的因素助人行为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工作环境、个人特征和组织文化等因素对员工的助人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工作环境中的正向氛围和互助文化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助人行为。
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和支持,从而培养和促进员工的助人行为。
其次,个人特征也会对员工的助人行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