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论语八则》
- 格式:docx
- 大小:42.36 KB
- 文档页数:9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论语八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①读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b.总结“而”的用法“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模块一 《论语》八则 课文梳理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论语》——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知识点归纳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在这里指孔子。
曰:(yuē )说。
时:按时。
说:通“悦” 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知道,了解。
愠:怨恨,恼恨。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知:通“智”,聪明。
好:喜爱,爱好。
乐:以(之)为乐。
凋:凋谢。
尝:曾经。
寝:睡。
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
松柏后凋,是说别种树木到这个时候,都已枯槁零落。
独有松柏仍旧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
深层含义:岁寒:污浊的社会。
松柏:君子。
松柏:常绿乔木,喜温抗寒,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南部及华东地区,亦常用作园林作观赏树种。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译文理解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学习并且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只有按时温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论语八则》教案
课程背景
《论语八则》是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它讲述了孔子的思想和人生哲学,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人生哲学。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1.《学而》
2.《为政》
3.《兄弟》
4.《父母》
5.《君子》
6.《友》
7.《里仁》
8.《公冶长》
教学步骤
第一步:学生思考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道德?
2.什么是人生?
第二步:听讲
让学生认真听讲老师讲解《论语八则》。
第三步:识记
让学生重点记忆每个篇章的主题。
第四步:阅读
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每个篇章的内容。
第五步: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
第六步:写作
让学生根据阅读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加深对《论语八则》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出优秀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得到提升。
模块一《论语》八则课文梳理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论语》——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知识点归纳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在这里指孔子。
曰:(yuē)说。
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知道,了解。
愠:怨恨,恼恨。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知:通“智”,聪明。
好:喜爱,爱好。
乐:以(之)为乐。
凋:凋谢。
尝:曾经。
寝:睡。
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
松柏后凋,是说别种树木到这个时候,都已枯槁零落。
独有松柏仍旧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
深层含义:岁寒:污浊的社会。
松柏:君子。
松柏:常绿乔木,喜温抗寒,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南部及华东地区,亦常用作园林作观赏树种。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译文理解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学习并且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只有按时温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论语八则》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2、结合本文的学习理解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
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
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很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
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能够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
“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顺接和转接。
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明确:表顺
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明确: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
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
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能够“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
东西使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升对知识的掌握水准。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仅仅一味
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但问知识才能比自己
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
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