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系列 专题一_词的分类——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40
专题三词汇、短语(正确使用词语)A、词汇一、词的分类1、语法功能:实词与虚词;2、词义功能:单义词与多义词、同义词(近义词)与反义词;3、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二、实词与虚词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三、单义词与多义词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
譬如:鲁迅、月球、宁波、2、多义词:有几个互相联系意义的词。
譬如:秋天果实成熟了(完全长成);他终于成熟了(人发展到很完善的程度)。
四、同义词与反义词1、同义词: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
譬如:“的士”与“出租车”;2、反义词:意义相反或者相对的词语。
譬如:“优美”与“丑恶”。
五、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词的语体色彩1、褒义词:含有褒扬、喜爱、尊敬、肯定等感情色彩的词。
譬如:高尚、淳朴2、贬义词:含有贬斥、憎恶、鄙视、否定等感情色彩的词。
譬如:阴险、狡猾3、中性词:不带感情色彩的词。
譬如:抵抗、结果、果实、情况、激发、学习考查重点:①贬词褒用、褒词贬用;②词的语体色彩,重在辨析词语的使用对象、场合情境以及分寸,辨析使用的词语是否得体。
B、词的用法一、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本义: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
譬如:钢铁→金属元素2、引申义:指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譬如:“浅”本义指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短。
(河水很浅。
)引申义指①程度不深(他的文学功底太浅);②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③颜色淡(布的色彩有点浅)。
比喻义指由词的本义(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
譬如:①他们虽然不是亲兄弟,却情同手足。
(手足比喻为兄弟)②八路军带领乡亲脱离了虎口。
(虎口比喻为险境)警示: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就可能产生相应引申义、比喻义,对词语的理解必须结合语境来理解。
比喻义是通过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词性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语法中的实虚词词性;2.能辨别各种词性并正确使用。
第一课时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成分(副词除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一)名词1.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文化”、“生活”、“思想”、“领域”、“状态”、“善良”、“友善”;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需要注意的是另外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东”“西”“南”“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2.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名词:(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伴着你的夜梦。
(3)他们的善良、温柔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二)动词1.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变化发展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做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
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来”“去”“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语文语法知识复习——词性知识一、分类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二、实词(一)名词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2)种类: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方位词)3)名词的语法特征: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2、表示发展变化的: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化、消失)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活动动词)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愿动词同)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趋向动词)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3)动词的语法特征: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语法——词类与词性一、词的分类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例:山、水、走、兴奋、玻璃、坦克、中国、人民、奥林匹克、中华人民国……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一般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词性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人事名词:如,人学生鲁迅《离骚》政治文化2、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星期天母亲节刚才3、处所名词:如,中国远处周围里屋郊区4、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里外旁东西判断方法:1、能受数量词修饰。
两个城市一些学生一点儿水2、不受副词“不”修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
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与同“是”相当的“为”等。
动词的判断方法:1、不能受“很” 修饰(除能愿和心理活动动词外)2、标志:“着”“了”“过”3、用带趋向动词或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趋向等。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表示形状如,长、短、粗、高大……2、表示性质如,高尚、乐观、懦弱……3、表示状态如,迅速、朦胧、遥远……判断方法:1、一般能用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少数本身就表示程度“雪白、完美”等)。
2、大多可以按AA或AABB的方式重叠。
如,小小(的)高高大大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1、表示确数:三分之二、七百……2、表示概数:成千上万、若干……3、表示序数:初一、第八……量词: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1、物量词:表人或事物的单位。
如,个位根本片双串寸公里两斤平方吨点儿些2、动量词:表动作行为的单位。
初中语法知识(1)——词类、短语、句子一、词类划分(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时间、方位,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可以作状语:例如:[今天]咱们开个会。
[屋里]他们几个正在开会呢。
能被数量词、不被副词修饰,指人的名词+们表示复数,不能重叠(重叠后成为量词性质。
如:人人、家家、年年、天天、队队,表示“每一”的意思。
)2、动词:在句子中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助(能愿)动词在句子中一般做状语、趋向动词可做补语。
他[能]来吗。
你现在[应该]做作业。
3、形容词:大部分都能作定语,也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有的可作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多数可受程度副词“很、太、非常”等的修饰,并且都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
(激烈)的战争开始了。
你坐下来,[慢慢]说。
这花〈美丽〉。
他走得〈慢〉。
4、数词、量词:数词经常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定语或补语。
(万里)长城去。
〈一趟〉医院。
5、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副词都能作状语、补语。
6、代词:代词和它所代替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大致相当,就是说所代的词语能做什么句子成分,那个代词就能作什么成分。
7、象声词:模拟声音,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主要作状语。
8、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词或独立成句。
所、时间、条件等。
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做补语、定语。
例如:在阅览室看书对人民负责同他说话按客观规律办事比过去更好他[在家]休息 [沿着山路]往前走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大家反复研究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2、连词: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不能成为句子成分。
3、助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4、语气词:普通话中最基本的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
初中语文知识——词的分类(词性介绍)一.词性分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具体定义和例子:1.【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又称体词。
实词的一种。
如:中国、世界、成果、效率、品德、父亲、主人、老李、疯子、错儿、孩子们等。
名词可以分为以下次类:个体名词,又叫可数名词。
如:(一本)书、(三朵)花、(五条)河。
集合名词,不能加个体量词,与集合量词或不定量词"对,批,部分,些"等搭配,如:(一对)夫妇、(一部分)船只、(一些)车辆。
专有名词,如:北京、天安门、孔子、长江。
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
处所名词,如: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中国。
方位词,如:东、西、上、里、前、内。
名词的主要语法特点:(1)不能用"不"来否定,如不能说"不帽子"。
(2)在句中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时间和处所名词可以做状语,如:小李昨天迟到了。
(3)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只有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才可以重叠,如:人、年、天。
2.【动词】是表示人、事物的运动或相互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能够带宾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如:吃、打、敲、写,它们的宾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也有一部分动词必须带宾语,如:费(劲)、顾全(大局)。
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如:咳嗽、休养、毕业。
心理活动动词。
这类动词可以受"很、太"一类程度副词的修饰。
如:爱,想,同意,赞成,怀疑。
判断动词。
最主要的就是"是",表示判断或肯定。
在表示判断时,"是"后边的成分是"判断宾语",例如:"我是中国人。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表示行为状况的可能性或意愿性。
2022高考语文专项:现代汉语语法系列(一)词性分类词性分类汉语的词能够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运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名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
“才能”与“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聪慧和特长。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进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样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如此的动词前面往往能够加上“专门、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情愿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ěi)、能够、应该、应当、情愿、能够、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样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能够考虑、情愿学习、应该说明、可能进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样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定动词。
动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
“发觉”和“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侧重于制造。
“化装”与“化妆”,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装扮”。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形容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状态上。
初中语文语法初中语文语法一、词的语法功能概述: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
实词和虚词是词的基本类别。
二、实词(一)名词1、分类:①表示人:如参谋、人民、老师、人物、工人、公仆、同学、陈庆杰等②表示具体事物:如桌子、砖瓦、空调、手机、电灯、电视机等③表示抽象概念:如眼光、理想、品格、精神、思想、缘分、情况等④表示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现在、明天、将来、去年、从前等⑤表示处所:如周围、近郊、宁波、两侧等⑥表示方位:A、单纯的:上、下、前、后、东、西、南、北、左、右、里、外、中、间、旁等B、合成的:在单纯的方位名词前面或后面加以、之、边、面、头C、对举:把两个意思相对的单纯方位词对举,如上下、前后、左右等2、语法功能:①能用数量词修饰限制:但可数名词要用定量的数量词修饰,不可数名词要用不定量的数量词修饰。
如:五架飞机、一位工人;又如:一种理想、一些纸张、一点积极性等;②不能用“不“修饰;③能用在介词后面组成介宾短语:如:在上海、关于水问题等④经常用作主语或宾语⑤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尽管具有名词的特点,但它们可以修饰动词作状语,或放在整个句子开头作状语。
(二)动词1、分类:①表示动作、行为:如走、跑、读、研究、完成、保卫、实现等;②表示存在、变化:如存在、变化、有、没有、流动等;③表示心理活动:如想、思考、怀念、缅怀等;④表示可能、意愿:(可作其他行为动词的状语)A、能、能够、可、可能、可以、会(表示可能性)B、该、应该、应当、要、敢、肯(表示意愿的)⑤表示趋向:(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外——作谓语,还可作句子的补语)A、来、去(单用时以人的位置为着眼点)B、上、下、进、出、过、回、开、起(以人以外的事物或位置为着眼点)C、上来、下去、进来、出去、过来、回去(兼有A、B两组的特点)⑥表示使令:使、令、命、让、请、叫、派等⑦表示判断:是(但句中出现“是”时并非全部是表示判断的动词)如:这件事我是没有做过。
中考复习:语言积累与应用之词语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了解掌握现代汉语的词类2、能够掌握各种词性的定义与辨别3、能够判别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褒义词、中性词,了解同义词、反义词作用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互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词性的判别与词的感情色彩判别教学难点:明能够掌握词性的判别与词的感情色彩判别教学方法:讲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考纲、试题教学课时:3+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词语的分类(一)按词性分: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实词带上语调能单独成句和单独回答问题。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一般不能独立成句,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有少数副词除外),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其中只有语气词、拟声词和少数副词可以独立成句。
1、名词(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或方位等的词。
a,表示人的,如:教师、学生、医生、工人、老板、父亲、白求恩;b,表示具体事物的,如:房子、汽车、电话、杨树、鲜花、计算机;c,表示抽象事物的,如:精神、物质、关系、友谊、道德、法律、能力;d,表示时间的,如:过去、现在、今天、明天、春节、元旦、早晨、晚上;e,表示处所的,如:北京、江南、亚洲、边疆、中国、美国;f,表示方位的,也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前后、左右。
(2)、语法特点: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2、动词(1)、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存在消失的词。
a,表示动作行为,如:说、笑、看、写、走、旅游、休息、工作、学习;b,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c,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d,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能、要、会、敢、可、可以、应、应该、愿意;e,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f,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词,只有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