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语法知识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36.73 KB
- 文档页数:31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知识点语文语法是中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它主要包括词汇、句法和修辞三部分内容。
以下是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词汇知识点: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2.词的构成:词根、词缀及其功能。
3.词的义项:词义、义项、词义辨析。
二、句法知识点:1.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句型和句式: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祈使句、比较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等。
3.句子结构:主谓结构、主系表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双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等。
三、修辞知识点: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设色等。
2.修辞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3.修辞方法:运用丰富的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强化表达的效果。
以上是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为了帮助理解和记忆,我将对其中的部分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1.词的分类: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的名字。
动词:表示人或物的动作、变化或状态。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程度等。
代词:代替名词,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称谓。
介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等。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语法成分。
助词:用来表示语气、拓展词义、变化词类等。
2.词的构成:词根:词的基本部分,具有一定的意义。
词缀:在词根基础上进行附加的组成部分。
-前缀:位于词根之前,可改变词义或词性。
-后缀:位于词根之后,可改变词义或词性。
-内部构词:通过词根和词缀进行构词,如“思想”=“思”(词根)+“想”(后缀)。
3.词的义项:词义:字的本义或字义。
义项:一个词具有多个词义时,每个词义就称为一个义项。
词义辨析:比较不同词义之间的区别,选择合适的词义进行表达。
4.句子成分:主语:句子中说明动作执行者或存在者的成分。
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一、实词1.名词(七上P13)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2.动词(七上P49)动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一、字音字形知识点1.字的结构和构造:单字、合字、偏旁部首、字根、字形义等。
2.声母、韵母、声调的认识和运用。
3.拼音和拼读规律:正确理解并准确拼写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4.词的形音义:形式、发音、含义和用法的基本认识和运用。
二、词语知识点1.词类的认识和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感叹词等。
2.同义词、反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3.词语的词义辨析和用法:熟语、成语、俗语等。
三、句子知识点1.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句子的类型和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从复合句等。
3.句子成分的补充和短语的作用。
四、篇章结构知识点1.篇章的结构和段落:主题句、承上启下、总-分-总、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对比等。
2.篇章的连贯和过渡:词语的连贯、逻辑关系的过渡、时空顺序的过渡等。
五、阅读技巧知识点1.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方法:精读、略读、分析、归纳、概括、猜词义、推理等。
2.阅读中的问题解答和分析:理解题、细节题、主旨题、推理题、判断题等。
六、写作知识点1.写作表达的目的和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写作的结构和组织:开头、承接、过渡、结尾等。
3.写作的规范和技巧:语言简练、行文流畅、修辞技巧等。
七、常用修辞手法1.夸张、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八、名篇诵读1.名篇诵读的目的和作用:提高语感、培养表达能力、丰富语汇等。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基础知识1.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比、排比、设问、反问等。
2.修辞格:描写、叙述、议论、劝说、抒情等。
3.文学常识:名著、名言、典故等。
4.诗歌鉴赏:诗的体裁、韵律、格律等。
5.成语典故:常用成语的意义、出处等。
二、阅读理解三、写作1.作文写作: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写作结构、提纲写作等。
2.写作技巧:修辞技巧、过渡句的使用、段落衔接等。
四、语法知识1.词语辨析:近义词、近义词辨析题的技巧。
2.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基本概念、特点、辨析。
3.语法基础:句子成分、主谓宾等基础语法知识。
4.语法句式:倒装、省略、并列、比较等语法句式的概念和使用。
五、常见题型1.改错题:对句子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2.短文填空:根据语境补充文章中的词语。
3.选词填空:根据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4.阅读填空: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5.阅读理解题:根据文章理解,回答问题或选择正确答案。
六、阅读技巧1.标题关注法:根据标题推测文章内容。
2.段落主题法:根据段落的主题来理解文章。
3.关键词法:对关键词进行提取,理解文章。
4.预测法:通过提前预测文章的发展来理解文章。
七、写作技巧1.提炼观点:明确写作观点,提炼出核心论点。
2.选取材料:根据写作要求选取合适的材料。
3.组织结构:根据写作要求组织文章结构,明确段落分工。
4.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综上所述,中考语文知识点主要包括修辞手法、修辞格、文学常识、诗歌鉴赏、成语典故、阅读理解、写作、语法知识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并配合阅读和写作技巧,能够更好地完成中考语文题目的解答和作文写作。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句子成分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句子成分及口诀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主语:1、定义: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_____。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
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中括号〔〕。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绕口令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中考语文复习必备语法知识中考语文复习必备语法知识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逐渐进入深度学习,语法知识也成为重点,占比较大。
作为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总结了中考语文复习必备的语法知识,包括词类、句子成分、语态、时态、语气等方面。
一、词类1.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复合名词、物质名词、集体名词、数词、量词、名词的所有格等。
2. 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的词。
其重要的用法包括谓语、状语、动宾短语、被动语态等。
3.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比较级和最高级、修饰物主代词、修饰感官动词等。
4.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
其重要的用法包括修饰动词、修饰形容词、修饰副词、修饰句子等。
5.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指示代词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
6.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
基数词常用于计数,而序数词常用于表示顺序。
7. 介词:是用来引导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其他词语相连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复合介词等。
8. 连词:是用来连结句子或词语的词。
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关联词等。
9. 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情感、表达感叹或呼喊的词汇。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感叹语气。
二、句子成分1. 主语:是句子中的谓语所描述的对象。
它通常是名词、代词或句子。
2. 谓语:是动词或者动词词组,通常用来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3. 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行为的作用对象。
它通常是名词、代词或句子。
4.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通常放在名词或代词前面。
5.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或词组。
6. 表语:是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词或词组。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词语辨析1.同音异形词:如夏天和炎热、寒冷和冰冷等。
2.同义词、近义词:如爱、喜欢、宠、钟情等。
3.反义词、对义词:如高和低、大和小等。
4.省略句中的词语:如“人多会乱。
”中省略了“说”。
二、词义理解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如“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自信。
”中的“言行举止”的意思是行为表现。
2.根据常识、文化背景理解词义:如“日暮归途远。
”中的“归途”是指回家的路程。
三、短语搭配1.动宾短语:如做作业、看电视等。
2.表示时间的短语:如昨天晚上、每天早晨等。
3.表示地点的短语: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四、句子结构分析1.主谓结构:如小明学习认真。
2.主谓宾结构:如他们每天晚上看电视。
3.定语从句:如那个戴红帽子的人是我的哥哥。
4.状语从句:如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游泳了。
五、修辞手法1.比喻:如他的笑容像太阳一样明亮。
2.排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比拟:如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4.夸张:如我等了一个世纪那么长时间。
六、文言文阅读1.阅读诗词:提醒注意韵律和意境的表达。
2.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如定语后置、句末反问等。
3.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如卧薪尝胆、飞黄腾达等。
七、文学常识1.了解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了解一些古代诗人、作家的作品和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等。
八、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3.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完成句子等。
九、写作技巧1.写作基本要求:如开头、结尾等。
2.描述人物、场景和心情的技巧。
3.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常见句式及运用技巧一、导言语文是中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语文知识和运用技巧至关重要。
在中考语文中,常见的句式运用技巧是必备的能力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归纳常见句式及运用技巧,帮助大家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句式归纳1. 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句式之一,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增加细节和修饰词来丰富句子结构,使文章更加生动。
例如:- 春天来了。
→ 春天来了,在大地上披上了绿装。
- 他跑步。
→ 他迈着轻盈的步伐跑步。
2. 定语从句句式定语从句句式常用于对名词进行修饰,使句子更加准确、明确。
例如:- 我喜欢的书是红楼梦。
→ 我喜欢的书是《红楼梦》,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3. 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用于表示条件、原因、目的、方式、时间等,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例如:- 我很快乐,因为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 他努力学习,为的是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4. 并列句句式并列句句式通过连接多个并列成分或者句子,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复杂。
例如:- 我喜欢唱歌、跳舞和画画。
- 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运动能力也很强。
5. 排比句句式排比句句式通过列举或者并列的方式,使句子的表达更加有力。
例如:- 教育是培养人的灵魂、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运用技巧1. 根据句子需要运用不同句式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使句子更加准确、有力。
例如:- 我喜欢书,因为它能够开拓我的思维,给我带来乐趣。
- 他奋发学习,希望能够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2. 适当增加修饰词和细节为了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可以适当增加修饰词和细节,使文章更具描述性和绘画感。
例如:- 美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着。
- 新鲜的空气让人感到愉悦和舒适。
3. 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在句子的组织过程中,需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句子之间出现断裂或者突兀的情况。
例如:- 我喜欢篮球、足球和乒乓球,在运动中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如下:
一、词法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2.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词。
3.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
4.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
5.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等词,表示程度、时间、处所等的词。
6.介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关系。
7.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二、句法
1.主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的主体。
2.谓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
3.宾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4.状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5.定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名词、代词等的修饰语。
6.补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动词、形容词等的补充说明。
7.独立语:句子中的独立成分,不与其他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关系。
以上是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可能因地区和教材版本而有所不同。
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老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中考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总结想要学好语文首先应该要知道语文的重要知识点,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中考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总结,供参考!人物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句子成分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单句和复句的区别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2.抓主干法: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
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3.外部标志法: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
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修辞术法的作用1.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根据不同的词语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形,如“眼花缭乱”的“缭”容易写成“潦”,要注意字形的准确书写,多通过练习和记忆易错字表来加强。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成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适用对象等。
例如“莘莘学子”中的“莘莘”不能误写,且该词用来形容众多的学生。
(二)语法知识。
1. 词性。
-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区分。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在”是介词。
2. 句子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小明(主语)高兴地(状语)吃(谓语)苹果(宾语)”。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应将“改进”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例如“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应改为“我们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 成分残缺,像“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应删去“通过”或者“使”。
- 语义重复,如“大约”和“左右”不能同时使用。
(三)标点符号。
1. 句号、问号、叹号。
- 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叹号用于感叹句、祈使句表示强烈感情的末尾。
2. 逗号、顿号、分号。
-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红的、白的、蓝的花朵”;分号用于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分号停顿时间长,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 冒号、引号。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引号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着重指出、讽刺或否定等。
初三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梳理作文一语文是我们学习中文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语法知识点是我们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初三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对语法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梳理,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本文将从句子成分、词类、句子结构和句式四个方面展开,整理和总结初三语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1. 主语:句子中执行动作或者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称为主语。
主语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从句或者一个名词性成分。
主语有时也可以省略。
2. 谓语:句子中表达主语所执行的动作或者状态的词或者词组叫做谓语。
谓语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系动词、助动词等。
3. 宾语:宾语是句子中受到动作影响的人或事物。
宾语可以是及物动词接受的动作的承受者,也可以是表示心理状态、感受、程度等的名词性成分。
4. 补语:补语是对主语或者宾语进行补充说明的成分。
常见的补语包括形容词补语、名词补语、介词补语、副词补语等。
5. 定语:定语是对名词或者代词进行修饰或者限定的成分。
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副词等。
6. 状语:状语是对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进行修饰或者限制的成分。
状语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结果等。
二、词类1.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动物、植物、地点、时间、数量等具体或者抽象事物的名称。
2.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者代指人、事物的词语。
3. 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状态、生理变化等的词语。
4.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等的词语。
5.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者整个句子的词语。
6. 介词:介词是表示关系、位置的词语,常常与名词、代词或者动词结合使用。
7. 连词:连词用来连接两个词、短语或者句子的词语。
8. 感叹词:感叹词是表示人的情感或者感叹的词语。
9. 量词:量词是用来表示数量或者计数的词语,常常和名词一起使用。
三、句子结构1. 主谓结构:简单句中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中考语文分语法知识大全语文语法知识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样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差不多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刻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能够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畴或时刻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样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进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逝或进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定(判定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样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能够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能够重叠,表示时刻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定词“是”要紧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能够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能够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能够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能够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能够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能够受副词“专门”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能够用分数表示,也能够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九年级语文语法知识点一、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动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根据性质不同,名词可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等。
名词在句子中可担任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
二、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可以简化表达,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三、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发生的变化或状态的词语。
动词可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表达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用来连接主语和表语。
四、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状态等。
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代词或动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通常位于名词之前进行修饰。
五、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等概念。
副词可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丰富有趣。
六、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的小品词。
介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介词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定语或补语等成分。
七、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等。
连词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达关系更加准确。
八、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指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等。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不同的作用,协调组织整个句子的意思。
九、从句从句是指在复合句中充当一个成分的句子。
从句可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从句能够丰富句子的结构,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十、语态语态是动词形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强调主语执行动作,被动语态强调主语接受动作。
十一、时态时态是动词形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揭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
常见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过去式、将来时等。
时态能够准确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关系。
以上是九年级语文中的一些常见语法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升语文水平,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练习+答案)考点一词性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人称名词:娃娃、姑娘、青年、农夫具象名词:水藻、铃铛、河流、蜜蜂抽象名词:精神、传统、文化、亲情时间名词:春天、昨天、过去、早晨处所名词:山西、上海、太原方位名词:上、下、南、里头、之下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
表动作行为的动词:坐、走、跑、跳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爱、恨、喜欢、表发展变化的动词:增加、减少发生、出现能愿动词:能、会、肯、敢、应该、趋向动词:上来、起来、进、出、判断动词:是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的词形状:宽、窄、高大、弯曲、笔直性质:美、丑、高尚、纯粹、强壮、状态:软、硬、光滑、忙碌、悠闲、颜色:橙、蓝、白、碧绿、紫红数词表示数目的词确数:九、三千二百、三分之二概数:几、许多、十来(个)十几(只)、三两(天)序数:第一、初五、老三量词表示单位的词。
事物单位:个、台、条、只动作行为单位:次、回、趟、遍度量衡单位:米、千克、毫升代词起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
人称代词:我、他们、咱们、自己疑问代词:怎样、谁、哪儿、什么指示代词:那、这、这里、每、各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
表示程度:很、极、更、最、非常表示范围:都、只、总共、统统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表示语气:大概、简直、难道、终于表示频率:总是、经常、偶尔介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面组成短语,表示时间、方向、地点、方式、原因、目的、对象、比较等的词表示时间、方向、地点:当、自、向、从、趁着、沿着、往表示方式:按照、通过、本着、以、凭表示原因、目的:为了、由于、因为、为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除了表示比较:比、和、同连词一般连词:和、而、并、或、如果、只有关联词: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
一般单用,做独立成分。
表示感叹:啊、唉、哎呀、哎呦表示呼唤:嗨、喂、哎表示应答:嗯拟声词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汇总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会;表示趋向:来、去;表示判断: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词类的辨别: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
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
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
基本结构:名+动、名+形、名+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
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
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
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
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
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
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
、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
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
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
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
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
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
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句式的变换和选择: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