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47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2015年5月8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指导规范]◢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35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要点一、前言心房颤动(房颤) 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较高。
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非瓣膜性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房颤相关脑卒中与非房颤相关脑卒中相比, 症状更严重,常为致死性脑卒中,更容易复发,病死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医疗费用1.5倍于非房颤相关脑卒中。
三、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亦将增加出血风险。
1. 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目前CHADS2 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其计分方法如表1所示。
为能识别出真正的低危患者,有条件时可使用CHA2DS2-VASC 评分系统进一步评估。
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详见表2。
表2 CHA2DS2-VASC 评分系统(危险因素评分)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C) 1高血压(H) 1年龄≥75岁(A) 2糖尿病(D) 1脑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 2心、血管疾病(V) 1年龄65~74 岁(A) 1女性(Sc) 1最高累计分9(2)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2.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如很好地控制INR,仔细调整华法林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现代治疗情况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1%~0.6% ,比以往有明显降低。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2015 年 5 月 8 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 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 [指导规范 ]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 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 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