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情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目录一、基本市情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三、产业基本情况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一、基本市情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辖5县(市),4区,4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1万。
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区位交通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铁路: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航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4E级、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
水运: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
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竣工后,年吞吐能力将超过50万标箱。
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
拥有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
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
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564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71人,在校大学生41万人。
福布斯《201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和创新指数均位居前列。
组建了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
合肥市情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居皖之中,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因南淝河、东淝河在此发源而得名,因隋、唐、明、清时为庐州路、郡、府治所而别称庐州。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开发区。
全市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万,其中市区面积83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43万。
合肥历史悠久。
自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
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
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在此交兵长达32年之久,留下了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等众多遗迹。
千百年来名人辈出,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
合肥区位独特。
合肥居中靠东、连南接北,是“长三角”的纵深腹地。
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水路经巢湖通江达海,是交通部规划的新时期内河航运中心。
现有的合肥机场为国家一级大型机场,一座新的4E 级新桥国际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合肥工业发展强劲。
现有34个工业行业、2O0多个工业门类、2O00多种大类产品,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有江淮汽车、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海尔电器、美的电器、格力电器、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合力叉车、科大迅飞、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
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
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4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200多个,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0多个,两院院士31人,人才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合肥市情概述一、城市概况。
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现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5个县(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4个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9.6万。
(一)人文底蕴深厚。
合肥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
(二)自然景观秀美。
山水兼备,以水见长。
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三)生态环境优良。
年平均气温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个小时。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经济加速崛起。
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十一五”以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
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GDP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排名全球第二。
- 6 -(五)对外开放扩大。
先后与国外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同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
目前,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8家。
(六)投资潜力巨大。
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
最新合肥市情简介合肥市情合肥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新中国诞生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又是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大开发区。
总面积70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18万。
合肥历史悠久。
自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
人文底蕴深厚,是“三国旧地、包拯家乡、淮军故里”。
千百年来名人辈出,著名的有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
合肥区位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
目前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未来几年,将有6条高速铁路、4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届时合肥到南京不到1小时,到武汉2个小时,到上海2个多小时,到北京3个多小时。
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合肥新港建成后15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通江达海,合肥海关已与长三角地区实行区域一体化通关。
合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
有两院院士51人、博士后流动站24个、研发机构34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大专院校57所、在校大学生50万人。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此,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合肥产业基础雄厚。
现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8大重点产业。
合肥是重要的装备制造城,是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重装变压器、锻压装备生产位于全国前列。
合肥是家电城,有格力、海尔、美的、华凌、美菱、荣事达、三洋等一大批家电生产企业,是集聚家电品牌企业最多的城市,2010年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4224万台,居全国第1位。
合肥市情一、地理位置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二、行政区划合肥市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以及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
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三、历史沿革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四、气候概况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合肥城市发展概况与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发展概况1.合肥市概况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环抱巢湖,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
司马迁《史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这是历史典籍中首次出现合肥地名。
合肥的城市精神是“开明开放,求是创新”。
合肥市树为广玉兰,市花为桂花、石榴花。
合肥引以自豪的城市名片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园林城市,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大蜀山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中国前三位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电子信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电商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整合示范基地,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连续九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美丽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
合肥市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努力建设新型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集群的副中心城市,奔着成为全国范围内拥有知名度的大型城市而不懈努力,为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发展概况2.1赛事发展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始于2014年10月,由中国田径协会和合肥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国内外几十余家媒体进行转播。
历经3年的发展,为合肥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已基本产生了将高水平的比赛作为重心,将全员参与作为根基的局势,变成了在我国具备很大知名度的城市马拉松竞赛项目之一。
合肥市市情简介本文档将介绍合肥市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纬度31°47′N,经度117°17′E。
合肥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
合肥市总面积为7458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合肥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000万人。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合肥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稳定,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
合肥市的人口结构多样化,包括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等。
合肥市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中部地区重要城市之一。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推动,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以下是对合肥市经济发展情况的概述和主要经济指标:主要产业合肥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其中,制造业是合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信息技术产业也在合肥市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涵盖了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
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也在合肥市快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指标合肥市的经济指标表明了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GDP:合肥市的GDP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在中部地区名列前茅。
人均GDP:合肥市的人均GDP持续增长,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外贸出口:合肥市的外贸出口规模逐年增加,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涉及多个产业领域。
合肥市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着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主要旅游景点。
以下是合肥市的文化特色和主要旅游景点的简介:文化特色合肥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这里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而闻名。
合肥简介介绍汇报人:日期:•城市概述•历史与文化•旅游景点•美食与特产•发展前景与规划•总结与展望01城市概述0102地理位置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合肥市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合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合肥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发展迅速。
02历史与文化010204历史沿革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朝置合肥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合肥曾为淮南国都,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在历史上曾多次为州、府、地区的行政中心,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合肥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安徽省临时省会,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的英勇历史。
03合肥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庐江古城、肥西老母鸡等。
合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庐剧、徽剧等地方戏曲和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
合肥的古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文化遗产民俗风情03旅游景点包公园以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建筑为主,是合肥市的文化名片之一。
徽州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徽州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庐江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庐江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以湿地和森林景观为主,是合肥市的城市绿肺之一。
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03020104美食与特产合肥龙虾合肥蟹黄汤包合肥丝绸合肥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品种最为著名。
合肥茶叶合肥竹编05发展前景与规划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城市品质提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前景规划目标与措施规划目标到2025年,合肥市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高品质的国际化都市区。
规划措施为实现规划目标,合肥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深化改革开放等。
对合肥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省会,也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合肥地处中国东部腹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北缘,长江和淮河的交汇处,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
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素有“科教之城、创新之都”的美誉。
合肥市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合肥市总面积11967.55平方公里,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和1个县,常住人口接近900万。
合肥市境内有三江大地贯穿而过,分别是淮河、长江和富春江,水资源十分丰富。
合肥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重要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合肥就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南京行省治所和皖西府。
合肥是安徽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出现的古代国家之一。
合肥市内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大蜀山、庐山、澳门山、韩山等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合肥市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投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大幅增加,形成了合肥市的科技特色。
合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所在地,这些高校共同构成了合肥市的“高教城”,使得合肥市在科技、教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合肥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
合肥市的工业结构较为完善,有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
合肥市还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状况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合肥市是中国的文化名城,城市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文化活动。
合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合肥市内有多座古代建筑、文化古迹和文物遗址,如阜阳楼、庐山石刻、里巷艺术家村等,展现了合肥市的文化底蕴。
合肥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科技创新水平和繁荣经济发展的城市。
调研报告之合肥调研报告:合肥市一、背景介绍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省会,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
合肥市总面积74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0万人。
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城市,也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市政情况1. 发展规划:合肥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提升城市功能。
2. 经济发展:合肥市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
近年来,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持续增长。
三、教育与科技1. 高校数量:合肥市拥有多所高水平高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
这些高校的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2. 科研成果:合肥市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该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四、城市建设1. 城市规划:合肥市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居住环境为目标。
近年来,合肥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2. 城市交通:合肥市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拥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地铁系统等。
市内交通方便快捷,为居民提供了便利。
五、生活环境1. 空气质量:合肥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由于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大气污染有所改善。
2. 文化与娱乐:合肥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娱乐设施,包括博物馆、剧院、艺术馆等。
市民可以在这些地方感受到丰富的文化氛围。
3. 市民素质:合肥市的市民素质较高,社会秩序良好,环境整洁。
市民生活习惯良好,注重公共秩序和环境保护。
六、旅游景点1. 包河风景区:位于合肥市中心,是合肥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有美丽的湖泊和迷人的山水风光。
2. 神山生态农业园:位于合肥市郊区,是合肥市的农业旅游示范基地,游客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和品尝到农产品。
七、总结综上所述,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拥有多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
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是一个适宜居住和旅游的城市。
安徽省合肥市场调研报告安徽省合肥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概况安徽省合肥市位于中国东部,是安徽省的省会。
市区总面积7,029.38平方公里,人口约1058万人。
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进驻。
二、经济发展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合肥市加速了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崛起。
如今,合肥市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一批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
三、消费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合肥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现在,除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合肥市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因此,高品质的餐饮、时尚购物中心和休闲娱乐等行业在市场中蓬勃发展。
四、市场机会1. 高科技产业:合肥市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也为相关行业如通信技术、电子设备等带来了机会。
2. 餐饮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合肥市居民对于高品质的餐饮需求也在增长。
各类特色餐饮和高品质连锁餐饮有着较好的发展机会。
3. 时尚购物中心:消费者的购物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宽敞、时尚的购物环境。
因此,投资建设具有先进设施和多样化商品的购物中心是一个不错的市场机会。
4. 旅游业:合肥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发展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带来市场机会。
五、市场挑战1. 市场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合肥市各个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创业者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和良好的运营策略,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2. 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用工成本也在上升,这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压力。
3.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创业者需要持续关注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4. 管理挑战:规模扩大后,企业管理也会面临新的挑战。
介绍合肥的导游词(汇总3篇)1.介绍合肥的导游词第1篇合肥,历史悠久,古称庐州,又名庐阳,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
总面积7266(市区458)平方公里,人口425.9(市区127.94)万。
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甲等开放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
高科技工业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等蜚声中外。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淝。
”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
二水皆曰淝,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合肥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民国时为安徽省省会,如今已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
合肥素有“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的美名,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
环城公园总长约达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
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阂,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近年来,合肥经济突飞猛进,城建日新月异,五里飞虹东西飞架,庐州灯火流光溢彩。
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岗工业区等镶嵌周边。
合肥市情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位于北纬32°、东经117°,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与淮南、滁州、巢湖、六安4市接壤。
合肥市现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海拔20~40米。
合肥距东海450公里,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和日照丰富,年平均气温15.7°C,年平均降水近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2163小时。
合肥市辖区面积5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44.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63.52万人。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合肥秦时属九江郡,汉代置县。
东汉末以来,合肥一直为江淮之间的名都要邑。
合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合肥是曹魏、孙吴双方争夺的焦点,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成为三国故地。
南宋时期合肥成为抗金的前哨阵地,曾有“铁庐州”之称。
太平天国时期的三河大捷成为近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合肥人杰地灵,群贤辈出,五代十国时期的吴王杨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不胜枚举。
合肥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悠久的历史和南北居中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合肥独特的文化。
合肥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融入了鲜活的现代科技血液;既有北方文化的粗犷、大气,又兼具南方文化的秀媚、细腻;既有非常前沿的自然科学大厦,又有源远流长的人文科学基石;既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又蕴涵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合肥是一座非常有文化品位的城市,是一座能对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文化支撑的城市,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的现代化大城市。
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就与北京、西安、成都并列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
现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各类高校50多所,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省部属研究院所200余所,各类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00多个;两院院士2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
合肥市市情简介美丽的环城公园,像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合肥的老城区,形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里的美景地理位置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美丽的巢湖,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合肥揽巢湖入怀,掀起了合肥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行政区划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2011年8月22日,巢湖市和庐江县正式融入合肥。
如今合肥市辖四县、一市、四区及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45.7万人。
历史沿革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空中俯瞰合肥,合肥正在向现代化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气候概况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合肥市情概述
一、城市概况。
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现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5个县(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4个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9.6万。
(一)人文底蕴深厚。
合肥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
(二)自然景观秀美。
山水兼备,以水见长。
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三)生态环境优良。
年平均气温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个小时。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经济加速崛起。
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十一五”以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
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GDP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排名全球第二。
- 6 -
(五)对外开放扩大。
先后与国外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同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
目前,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8家。
(六)投资潜力巨大。
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
《日本大和证券》将合肥列为日资企业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
二、投资环境
(一)区位交通优越。
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1、公路:G40沪陕高速合宁段、G40沪陕高速合六叶段、G4
2、G50沪蓉沪渝高速合界段、G50沪渝高速合巢芜段、S12高速合淮阜七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全长106公里绕城高速全线贯通,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2、铁路: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合西铁路、合福高铁穿境而过。
包括规划建设的商合杭高铁、合安城际高铁、合宁城际高铁,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 7 -
3、航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4E级、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
4、水运: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
合肥港综合码头年吞吐能力超过50万标箱。
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
(二)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成员城市。
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
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820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合肥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0人,在校学生60.37万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28个。
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指数位居前列。
组建了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
(三)政府服务高效。
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
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推出“并联审批制”、“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代办制”等一系列举措,先后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
出台“1+3+5+N”政策支持体系。
三、产业发展概况
(一)家电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家电产业总产值1409.4亿元,其中电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四大件”总产量为5375万台,已连续五年居全国城市之首。
拥有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TCL、荣事达等10多家国内外
- 8 -
知名家电企业和500余家配套企业。
全国规模最大的“家电之都”。
(二)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
2014年,合肥联宝生产笔记本电脑1700万台套,同比增长400%以上,成为安徽最大进出口企业。
京东方TFT-LCD 6代线逐步实现满产满销并成为全国首条盈利6代线,总投资280亿元的TFT-LCD 8.5代生产线项目也已建成投产,住友化学、法液空、友达和瀚博高新材料等一批配套项目陆续落户,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三)光伏新能源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光伏新能源产业总产值246.81亿元。
以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阳光电源、美国3M等企业和项目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
光伏接入系统逆变器生产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我市光伏企业在国内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已达1000MW。
(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684.16亿元。
拥有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改装车生产企业1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330多家,江汽、安凯、昌河等汽车产量达47.29万辆。
(五)装备制造业。
201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307.68亿元。
叉车、液压机和包装检测设备生产位于全国前列。
拥有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熔安动力、佳通轮胎、大陆马牌轮胎等知名企业。
(六)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总产值680.32亿元。
拥有华泰、丰大、丰乐、太古可口可乐、华润、娃哈哈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