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情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目录一、基本市情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三、产业基本情况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一、基本市情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辖5县(市),4区,4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1万。
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区位交通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铁路: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航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4E级、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
水运: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
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竣工后,年吞吐能力将超过50万标箱。
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
拥有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
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
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564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71人,在校大学生41万人。
福布斯《201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和创新指数均位居前列。
组建了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
合肥市情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居皖之中,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因南淝河、东淝河在此发源而得名,因隋、唐、明、清时为庐州路、郡、府治所而别称庐州。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开发区。
全市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万,其中市区面积83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43万。
合肥历史悠久。
自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
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
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在此交兵长达32年之久,留下了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等众多遗迹。
千百年来名人辈出,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
合肥区位独特。
合肥居中靠东、连南接北,是“长三角”的纵深腹地。
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水路经巢湖通江达海,是交通部规划的新时期内河航运中心。
现有的合肥机场为国家一级大型机场,一座新的4E 级新桥国际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合肥工业发展强劲。
现有34个工业行业、2O0多个工业门类、2O00多种大类产品,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有江淮汽车、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海尔电器、美的电器、格力电器、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合力叉车、科大迅飞、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
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
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4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200多个,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0多个,两院院士31人,人才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合肥市情概述一、城市概况。
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现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5个县(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4个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9.6万。
(一)人文底蕴深厚。
合肥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
(二)自然景观秀美。
山水兼备,以水见长。
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三)生态环境优良。
年平均气温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个小时。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经济加速崛起。
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十一五”以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
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GDP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排名全球第二。
- 6 -(五)对外开放扩大。
先后与国外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同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
目前,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8家。
(六)投资潜力巨大。
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
最新合肥市情简介合肥市情合肥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新中国诞生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又是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大开发区。
总面积70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18万。
合肥历史悠久。
自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
人文底蕴深厚,是“三国旧地、包拯家乡、淮军故里”。
千百年来名人辈出,著名的有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
合肥区位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
目前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未来几年,将有6条高速铁路、4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届时合肥到南京不到1小时,到武汉2个小时,到上海2个多小时,到北京3个多小时。
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合肥新港建成后15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通江达海,合肥海关已与长三角地区实行区域一体化通关。
合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
有两院院士51人、博士后流动站24个、研发机构34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大专院校57所、在校大学生50万人。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此,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合肥产业基础雄厚。
现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8大重点产业。
合肥是重要的装备制造城,是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重装变压器、锻压装备生产位于全国前列。
合肥是家电城,有格力、海尔、美的、华凌、美菱、荣事达、三洋等一大批家电生产企业,是集聚家电品牌企业最多的城市,2010年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4224万台,居全国第1位。
合肥市情一、地理位置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二、行政区划合肥市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以及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
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三、历史沿革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四、气候概况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合肥城市发展概况与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发展概况1.合肥市概况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环抱巢湖,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
司马迁《史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这是历史典籍中首次出现合肥地名。
合肥的城市精神是“开明开放,求是创新”。
合肥市树为广玉兰,市花为桂花、石榴花。
合肥引以自豪的城市名片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园林城市,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大蜀山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中国前三位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电子信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电商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整合示范基地,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连续九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美丽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
合肥市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努力建设新型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集群的副中心城市,奔着成为全国范围内拥有知名度的大型城市而不懈努力,为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发展概况2.1赛事发展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始于2014年10月,由中国田径协会和合肥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国内外几十余家媒体进行转播。
历经3年的发展,为合肥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已基本产生了将高水平的比赛作为重心,将全员参与作为根基的局势,变成了在我国具备很大知名度的城市马拉松竞赛项目之一。
合肥市情概述
一、城市概况。
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现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5个县(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4个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9.6万。
(一)人文底蕴深厚。
合肥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
(二)自然景观秀美。
山水兼备,以水见长。
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三)生态环境优良。
年平均气温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个小时。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经济加速崛起。
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十一五”以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
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GDP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排名全球第二。
- 6 -
(五)对外开放扩大。
先后与国外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同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
目前,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8家。
(六)投资潜力巨大。
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
《日本大和证券》将合肥列为日资企业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
二、投资环境
(一)区位交通优越。
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1、公路:G40沪陕高速合宁段、G40沪陕高速合六叶段、G4
2、G50沪蓉沪渝高速合界段、G50沪渝高速合巢芜段、S12高速合淮阜七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全长106公里绕城高速全线贯通,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2、铁路: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合西铁路、合福高铁穿境而过。
包括规划建设的商合杭高铁、合安城际高铁、合宁城际高铁,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 7 -
3、航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4E级、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
4、水运: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
合肥港综合码头年吞吐能力超过50万标箱。
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
(二)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成员城市。
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
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820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合肥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0人,在校学生60.37万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28个。
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指数位居前列。
组建了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
(三)政府服务高效。
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
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推出“并联审批制”、“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代办制”等一系列举措,先后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
出台“1+3+5+N”政策支持体系。
三、产业发展概况
(一)家电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家电产业总产值1409.4亿元,其中电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四大件”总产量为5375万台,已连续五年居全国城市之首。
拥有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TCL、荣事达等10多家国内外
- 8 -
知名家电企业和500余家配套企业。
全国规模最大的“家电之都”。
(二)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
2014年,合肥联宝生产笔记本电脑1700万台套,同比增长400%以上,成为安徽最大进出口企业。
京东方TFT-LCD 6代线逐步实现满产满销并成为全国首条盈利6代线,总投资280亿元的TFT-LCD 8.5代生产线项目也已建成投产,住友化学、法液空、友达和瀚博高新材料等一批配套项目陆续落户,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三)光伏新能源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光伏新能源产业总产值246.81亿元。
以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阳光电源、美国3M等企业和项目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
光伏接入系统逆变器生产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我市光伏企业在国内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已达1000MW。
(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684.16亿元。
拥有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改装车生产企业1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330多家,江汽、安凯、昌河等汽车产量达47.29万辆。
(五)装备制造业。
201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307.68亿元。
叉车、液压机和包装检测设备生产位于全国前列。
拥有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熔安动力、佳通轮胎、大陆马牌轮胎等知名企业。
(六)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总产值680.32亿元。
拥有华泰、丰大、丰乐、太古可口可乐、华润、娃哈哈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