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历史文化内涵探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63 KB
- 文档页数:9
合肥人文的介绍范文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城市。
合肥人文景观独特多样,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现代化的艺术氛围。
以下将从历史人文、文化遗产、艺术与文学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对合肥人文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合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在汉代,合肥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曾经是著名将领曹操的根据地之一、因此,在合肥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化遗迹,如合肥古城墙、潜山古镇等。
合肥古城墙是中国南方两大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使得这座城墙成为合肥独特的文化象征。
其次,合肥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古代名楼“大明宫”,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之一,也是唐代四大名景之一、大明宫不仅是皇家行宫,还是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中心,是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象征。
如今,大明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保护遗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合肥还是中国现代艺术与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合肥艺术职业学院,合肥科技馆等文化机构培养出了许多艺术家和作家,他们在中国文学和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例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就是合肥人。
合肥还有许多艺术与文学的展览和活动,如合肥国际艺术博览会和合肥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
最后,合肥的民俗风情也是其独特的人文之处。
合肥人民热爱民间艺术和文化。
节日庆典和民间传统活动是合肥人民的重要方式。
例如,合肥元宵节灯会是合肥独特的传统庆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合肥还有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美食,如著名的合肥风味小吃和饮品,如叫花鸭、合肥香肠等,每一种食物都传承着合肥特有的烹饪技术和独特的风味。
综上所述,合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和资源。
从历史文化遗产、艺术与文学以及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合肥人文独特而丰富的魅力。
无论是探寻历史遗迹,还是欣赏艺术与文学作品,亦或是品尝当地美食和感受民俗风情,合肥都能给人带来愉悦与满足。
合肥文化传统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合肥文
化传统源远流长,融合了古代的艺术、建筑、文学、宗教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合肥的文化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徽派文化。
徽派文化是安徽省独有的一
种文化形态,而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自然也承载着徽派文化的精髓。
徽派文化以其精致、典雅、含蓄的特点而著称,其代表性建筑风格、绘画艺术、工艺品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走在合肥的古街小巷,可以感受到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漫步在合肥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更能领略到徽派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徽派文化,合肥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每逢传统节日,合肥的街头
巷尾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灯笼秧歌、传统戏曲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合肥的民俗文化传统。
合肥的文化传统还体现在饮食文化上。
合肥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制作
工艺而闻名,如徽菜、徽州糕点、徽州小吃等都是合肥的特色美食,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合肥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合肥的文化传统是城市的灵魂和底蕴,它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城市的骄傲。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合肥的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焕发着新的活力,它既是我们过去的根,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希望合肥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让它继续熠熠生辉,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合肥关键词一合肥,被誉为“徽州城”的首府,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合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一、历史文化合肥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属徐国,后为楚地。
秦设久居县,汉朝时属吴郡,东晋时升为庐陵郡,隋唐时置封州,宋时设庐州。
明代时,合肥城历经多次战乱,直到清代中叶才渐趋稳定。
因为长期的历史演变,合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合肥的历史文化遗址主要包括古城墙、城楼、庙宇和古街巷。
合肥古城墙建于明代初年,曾是当时城市的防御体系,至今仍可见到残留的痕迹。
在城墙挖掘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如大量的青铜器和陶瓷器。
此外,合肥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古街巷,如包公巷、石台子和狮子山街等,这些街巷保留了古代建筑和古老的商业氛围。
二、经济发展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强市之一,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
作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合肥在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合肥经济的龙头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以及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
合肥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之一,也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科技创新领域,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三、文化教育合肥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这里有众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艺术中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合肥的文化教育重点推动了艺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合肥有一流的音乐厅、剧院和艺术团体,与国内外交流的机会频繁,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此外,合肥还拥有一些重点博物馆,如安徽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技术博物馆等,陈列展览丰富多样,展示了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科技成果。
合肥的教育事业也十分发达,这里有一批优秀的高中和大学。
我的家乡悠久的历史合肥我的家乡悠久的历史——合肥合肥,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美丽的自然风景相互交融,为合肥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我将在这篇文章中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合肥的悠久历史和独特之处。
合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当时是一座叫做庐州的古城。
庐州地处淮河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在这个时期,庐州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城市规划和商业体系,逐渐成为当时东周时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然而,合肥真正崭露头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公元前3世纪初的战国时期。
当时,庐州地区处于楚国和齐国之间的争夺区域,而齐灭楚之后,庐州成为齐国的附庸。
自此之后,庐州开始逐渐兴盛,成为一座富饶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庐州还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地方政权的更迭。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座城市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全盛时期,成为安徽地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在这个时期,庐州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中心,还是经济、文化和学术的重要发展地。
进入明清时期,庐州地区再次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
庐州成为饶河出发的货物集散地,繁荣的商业活动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财富和经济发展。
同时,庐州在农业、手工业和造纸业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当时重要的产业基地。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近代历史的变迁,使庐州重新崭露头角。
合肥成为了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合肥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了中国内地重要的科技城市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合肥见证了无数个人和事件,承载着无尽的记忆和情感。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位伟大的文化名人,如著名的思想家李慈铭、大演员任露等。
而合肥自古以来也以丰富的饮食文化而闻名,有着众多的特色小吃和传统美食,如合肥炸酱面、醋包杂烩等。
这些都是合肥独特的魅力所在,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合肥市历史人文概况作文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合肥市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本文将对合肥市的历史人文概况进行探索和介绍。
一、历史沿革合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
在古代,合肥地区是巢湖流域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一个战略要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和军事中心。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合肥成为吴越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并在唐代被赋予了州治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合肥逐渐成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世纪初,合肥成为安徽省的首府,并得到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
二、历史名胜合肥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名胜,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合肥古城墙:合肥古城墙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城墙遗迹,总长约14公里。
这座古城墙见证了合肥的历史变迁,是一座珍贵的历史遗迹。
2.庐阳文庙:作为一座传统的文化场所,庐阳文庙是合肥市的象征之一。
文庙建于明代,是供奉文祖庙,也是合肥古代学府的代表。
3.合肥古建筑群:合肥市内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包括古宅、古街和古巷等。
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三、历史名人合肥市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以其杰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为合肥增添了光彩。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提的历史名人:1.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合肥出生,并在明末农民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
2.钱学森: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出生于合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成就使合肥成为中国火箭发射的重要基地之一。
3.吴文俊:合肥出生的吴文俊是中国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四、人文风情合肥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独特的人文风情。
合肥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皖剧、皖南民歌和皖南文化等,它们充分展示了合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合肥历史文化调研报告合肥历史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淮河河谷南缘,素有“庐州”的别称。
合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合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合肥是南宋之后安徽省的省治所在地,也是名将庐陵卫的发源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肥逐渐发展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三、文化遗产1.长丰文庙长丰文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明代皇帝封赠合肥地方官员为贡院的场所。
文庙作为一所官方学府,在当时扮演着培养官员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2.庐山卫城址庐山卫城址位于合肥市南侧,是明朝末年的军事遗迹之一。
这个军事营地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为了防范由南方进攻的倭寇。
3.合肥蜀山书院合肥蜀山书院建于明清时期,是安徽省内规模最大的书院之一。
书院古建筑保存完好,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之一。
四、历史人物1.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合肥的骄傲。
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为合肥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贾宝玉贾宝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贾宝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为合肥的文化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历史文化的影响合肥的历史文化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历史文化是合肥宣传和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合肥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传承环境。
学府和书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也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
六、结论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丰文庙、庐山卫城址以及蜀山书院等历史遗迹,展示了合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追寻安徽的古城文化底蕴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省份,拥有众多古城。
这些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探索安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带领读者追寻安徽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入了解其中的历史故事和独特魅力。
安徽的古城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其中,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古城之一是合肥。
合肥作为安徽省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古代的合肥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地,曾多次受到外族侵略的冲击,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合肥,可以参观到许多有着深厚背景的文化遗迹,如风云岗、百花洲和古城墙等。
另一个著名的古城是安庆。
安庆坐落在长江之滨,是安徽七大古城之一。
在古代,安庆是文化和商业中心,也是著名的纺织业城市。
在安庆,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天宁寺、铜陵塔和宏村等。
这些文化遗迹展示了安庆在古代的繁荣和辉煌。
除了合肥和安庆,芜湖也是安徽的古城之一。
芜湖位于长江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芜湖,可以探索到古代的繁荣和发展,如南陵古墓群、长临河古城和镜湖风景名胜区等。
这些遗迹展示了古代芜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
古城文化底蕴不仅表现在建筑和遗迹上,也体现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
例如,在安徽的古城中,传统的节日庆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合肥的端午龙舟赛和安庆的古代祭祀仪式,都是展示古城文化的重要形式。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追寻安徽的古城文化底蕴时,我们不能忽视安徽的传统手工艺。
安徽有许多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如徽派建筑、徽墨、徽锦和徽文化等。
这些手工艺传承了数百年的历史,代表着安徽独特的文化魅力。
例如,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复杂的屋顶风格而闻名,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徽墨和徽锦则是安徽的重要传统工艺品,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精湛的织造工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追寻安徽的古城文化底蕴,就像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安徽古城的建筑之美,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领略到古代手工艺的精湛工艺。
合肥市历史文脉的演变与传承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合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历史文脉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合肥市通过品牌建设推广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资源整合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文章还展望了未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历史文脉与现代城市融合等建议。
此外,文章强调了历史文脉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
目录第一章合肥市历史概述 (1)一、合肥市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1)二、合肥市历史发展脉络 (1)三、合肥市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第二章古代合肥市文化特色 (3)一、古代建筑艺术与风格分析 (3)二、传统手工艺与民间文化传承 (4)三、名人轶事与历史文化典故 (5)第三章近现代合肥市文化变迁 (5)一、近现代历史事件对合肥影响剖析 (5)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探讨 (6)三、当代社会背景下合肥文化创新路径 (7)第四章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8)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名录制度建设情况介绍 (8)二、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及政策措施解读 (9)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讨 (10)第五章当代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分析 (11)一、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成果展示 (11)二、面临问题和挑战剖析 (12)三、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战略规划建议 (12)第六章合肥市历史文脉演变与传承意义和价值 (13)一、回顾本次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13)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可行性建议 (14)三、强调历史文脉在现代社会中重要意义 (15)第一章合肥市历史概述一、合肥市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合肥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的中心地带,坐落于安徽省的中部,地理上介于江淮之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部边缘。
合肥文化概况介绍合肥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中心。
合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安徽省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合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在此筑城,建立了合肥县,合肥渊源流长。
合肥曾是南宋时期的滁州路辖地,元朝时期的宣府、宣城、宣州巡检使司所在地。
明清时期,合肥成为安徽省的行政中心,并且发展成为江淮地区的商贾集散地。
合肥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传统艺术、名人故居等。
其中最著名的历史建筑是庐剧大戏楼,位于繁华的庐阳区,是一座以庐剧为主要演出形式的传统大戏楼,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肥还是许多著名文化名人的故乡,如现代作家老舍、曹禺、汪曾祺,以及科学家曹先炎等。
这些先贤为合肥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合肥也是一座科技城市,拥有多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
这些高等学府为合肥的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
合肥的传统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庐剧是合肥最具特色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细腻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唱腔而著名。
合肥还有花鼓戏、皮影戏、评弹等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每年吸引着大量观众的参与和欣赏。
合肥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合肥菜以清淡爽口而著名,如翡翠豆腐、梅花糕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合肥还有多个重要的文化节日,如合肥洪湖花会、长江·城市影展以及合肥荷花节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的来说,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元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以及独特的美食文化。
合肥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交流和投资。
文化传统合肥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古代“徽州”地区的中心,也是徽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合肥的文化传统融合了徽州文化、皖南文化和淮河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合肥,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徽派文化氛围。
徽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代表性建筑——徽派古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合肥的徽派建筑群保存完好,如徽派民居、古徽州城墙、徽州古街等,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合肥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合肥还有着丰富的皖南文化。
皖南文化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之一,它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民俗、饮食、服饰等。
在合肥,人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皖南美食,如徽州炖鸽、徽州酱鸭、徽州臭鳜鱼等,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更是皖南文化的一种传承。
此外,合肥还有着淮河文化的烙印。
淮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淮河流域为中心,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特点。
在合肥,人们可以欣赏到淮河流域特有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秦腔等,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合肥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合肥的文化传统是多元而丰富的,它融合了徽州文化、皖南文化和
淮河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老而深厚的文化气息,也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这些都为合肥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合肥的文化传统将会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合肥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探析[摘要]合肥地名主要可分为描写自然景观的描述性地名、记录人文历史的记叙性地名和寄托愿望情感的寓托性地名等三大类。
地名不是单纯的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而是地域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者。
合肥的老地名包含着丰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就整体而言,合肥老地名主要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民间文化传说相关联,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一、引言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指称,是区别地理实体的一种标志。
地名又是“层累”式形成的,经历了由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熟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最终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视为某一地域社会开发的象征,记录该处历史发展脉络的活化石。
地名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往往附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切人口。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人文底蕴丰厚,形成了大量的合肥特有的地名文化遗产,诸如“~人巷、二郎庙、三孝口、四牌楼、五星寺、六谷祠、七星街、八腊庙、九狮桥、十字桥”等别具特色的地名,就颇能彰显合肥风貌。
如今,逍遥津、教弩台、藏舟浦、斛兵塘、争笛浦等地名已经成为见证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合肥宏大战争场面的重要历史遗迹,包河、清风阁、孝肃桥、李鸿章故居、刘老圩等地名则记述了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等合肥历史名人的成长历程。
这些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向外界展示合肥独特魅力的城市名片。
本文将主要依据《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所记录的地名,在分类整理合肥地名的基础上,对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由于地名数量繁多,本文无法涉及到每个地名,仅能选取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
文章疏漏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二、合肥地名的类型地名主要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即为地定位;通名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是为地定类。
根据现代地名学的命名特点,本文把合肥地名分为三类,即描写自然景观的描述性地名、记录人文历史的记叙性地名和寄托愿望情感的寓托性地名。
(一)描述性地名描写或叙述地理实体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物产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名,称为描述性地名。
在合肥地名中,这类地名最为常见。
其实,从合肥的命名中,我们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地理因素的影响。
合肥之名,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光绪《续纂庐州府志》卷四《沿革志》载:“秦始为楚郡,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定为九江郡,郡治在襄安,统合肥、居巢、襄安三县。
”秦汉以后,有关合肥的说法众见纷歧,主要有东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十五县中的合肥时所言:“夏水出于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日合肥”。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释名:“盖夏水长,施合于肥,故日合肥也。
”《南畿志》载:“肥水出紫蓬山,东北流人金斗河,一支西北流,东复转南,东门外二水相合,故日合肥。
”上述诸说与《尔雅·释水》解释“肥”的定义“归异出同流:肥”大同小异。
合肥居江淮之间,被誉为“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境内的地形地貌复杂,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三种地貌高低起伏,大别山余脉自肥西大潜山进入,向东北蜿蜒。
合肥地区的水系也比较发达,江淮分水岭横贯中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区绵延。
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淝河、丰乐河、派河、滁河、蒋河口、巢湖;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东淝河、池河、窑河、瓦埠湖、高塘湖。
[1_]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曾引杨循吉的话:“合肥前奠平隆,凡百里,左湖右山,而后亦广野,故有塘有圩。
”基于河流众多这个地理现实,合肥有相当一部分地名便以XX河、XX湾、XX 冲、XX洼为通名进行命名,比如长宁河、石河、百子河、焦河湾、窑湾、段家湾、沈湾、盛宁冲、五里冲、上柴冲、五里洼、刘洼、张洼等。
水多,桥梁自然也多,嘉庆年间,合肥境内的桥梁有133座[2]卷3。
经岁月侵蚀,很多桥梁已坍塌无存,但仍然有一部分桥梁演化为地名,合肥地名中有相当多的以XX桥命名,比如迎龙桥、拱辰桥、高桥、桥湾、九狮桥、孔石桥等。
有水便要兴修水利进行农业灌溉,以XX塘、XX坝、XX陂、XX堰命名的地名就成为合肥地名的主要部分,如官塘、金大塘、沈塘拐、青年塘、官塘、白水坝、坝上街、河坝、焦大坝、黑池坝、池家陂、六车陂、草塘陂、石丘堰、老堰、姚家堰等。
此外,在河网密布的合肥一带,圩亦是一个常见阋。
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人工筑起用于阻挡洪水的大堤;二是指四周环水,内外用吊桥相连,攻守兼备,具备军事防御工事性质的房舍建筑,其主要功用是防匪防盗。
长江中游地区把这类建筑统称为“圩垸”,在合肥则称为“圩”或“圩寨”。
[3]229嘉庆《合肥县志》曾载:“邑境西北尤高,忧旱尤甚……东南滨巢湖,圩田依以为利”。
当时合肥所辖四乡比较有规模的圩田共计86块。
[2]卷4具有军事防御工事性质的圩寨在清咸丰年问太平军攻人安徽时开始出现,合肥望族张树珊父子、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兄弟等人相继招募流民壮丁,依靠地理形势修建圩寨,利用乡民团勇武装自卫。
史载:“会天下大乱,淮淝居民争筑堡自卫,各相雄长”,“诸团先后仿依为堡,百数十里问,连屯相望,淮甸以是得保半壁”。
[4]916以XX圩命名的地名便大量留存下来,如周老圩、金斗圩、大圩、双圩、王小圩、东大圩、外圩、刘圩、圩中郢等。
上文曾提及,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岗冲交错,垄畈相间,所以合肥地名还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以表示“高起的土坡”的“岗”、“平地有堆”的“墩”、“地势高起的长条形地方”的“埂”等为通名的地名较为常见,如十八岗、望城岗、上岗、龙岗、杨岗头、李岗、岗集、岗前、岗东、岗西、岗坎、五里墩、林墩、张墩、葛墩、姚墩、大埂、新河埂、高埂戴、长沟埂、塘埂等。
可以说,合肥的地名较明显地反映了合肥的自然地理状况。
人们在描述地名特征时,常有不同的着眼点,因而描述性地名又可分为以下两个小类:首先是表明地理位置的描述性地名,该类地名有的指明地域方位,如东关、南关、上万、下万等,指明方位的地名更多的是出现在合肥还拥有城墙的时代。
乾隆二十八年(1763),合肥城进行重修,城墙全部采用大块青砖和石条,七座城自东而南,分别为威武门(大东门)、时雍门(小东门)、南薰门(小南门)、德胜门、西平门(大西门)、水西门、拱辰门。
相对于城门的正式名称,民间根据方位而取的大东门、小东门之类的地名更便于记忆,现在合肥仍然保留着这些地名。
有的表明该地的地理距离或高度,如三里庵、三里街、十里店、十五里沟、二十里铺等,这类地名一般都是历史时期以距离合肥县县衙的具体里程命名的,可视为传统社会作为庐州府治所所在地的合肥商品市场的辐射圈,但是现在这些地名都被囊括在迅速扩大的城市空间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其次是描述自然景观的地名,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较为熟悉,也倍加关注,在地名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选择以自然环境的特点作为自己生活聚居的标志性名称。
也正因为如此,这类地名较多的是对地形地貌的描述,如洼窝、松棵、湖沿等就是对居住地地形特征的直观表述。
(二)记叙性地名记叙性地名是指反映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
这类地名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记录文化景观的记叙性地名。
人们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景观统称为文化景观,由此而言,依据人工建筑、设施命名的地名可归于文化景观类地名。
与其它地方一样,解放前合肥城内比较重要的建筑是城隍庙以及与科举文化有关的文昌宫、奎星楼等。
除此之外,便是大量的寺观等反映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建筑景观。
在传统社会,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合肥寺观遍及府县、村落,民间更有六观、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的说法。
这些庙观建筑对合肥地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寺庙本身的名称已演化为地名。
在合肥地名中,这类地名常见的形式为XX庙、XX寺、XX庵等。
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城内外存世的佛教寺庙83座,庵16座,道教宫观13座。
这些宗教建筑历经风雨沧桑,绝大部分已消失在历史深处,仅以地名流传于世,如三里庵、十里庙、五星寺、二十里小庙等;有的还依然保持香火不辍,如明教寺、开福寺、马政寺、西庐寺、浮槎寺、莲花庵、月潭庵等。
这些幸存下来的寺庙已经成为合肥宝贵的旅游资源,每天登门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合肥的祭祀信仰习俗非常普遍,盛行多神崇拜,除了反映宗教神灵信仰的各类寺观庵院外,还有反映祖先祭祀及英雄功臣崇拜的各种宗祠,反映自然神灵信仰的社稷坛、城隍庙等。
如祭祀驱逐蝗虫刘猛将军的八腊庙,祭祀建筑行业祖师爷鲁班的鲁班庙,祭祀宋代为抗击金兵保卫合肥而殉难的姚兴父子的姚公庙,祭祀西汉名将李陵的李陵庙,祭祀南宋抗金名将牛皋的牛寨寺,祭祀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建立者杨行密的吴山庙以及祭祀唐朝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的洗马寺等。
这些庙宇也大多是建筑实体已经不存,仅留下地名供世人缅怀。
另一类记叙性地名是以“集、店、市”等为通名的地名。
市,古已有之,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在城市中,有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在州县以外的地方出现的“市”,被称为“草市”。
明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市场的需求,集市大量兴起、发展,集市作为一个商品交换的场所,具备初级经济中心的功能,吸引了四里八村的乡民前往赶集,商人们也从四面八方带着商品赶来设摊。
即使在交通不便之处,也会因交易的需要而形成集市,因地制宜地集散货物。
[5]51-53作为江淮之间的交通枢纽地,合肥境内在宋代以降开始出现一批集市。
这些比较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有一部分逐渐演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地名,如龙岗集、歧安集、陆集、晓星集、新河集、草市、十里店、大店、大杨店、大塘店、邓店等。
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相比,合肥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始终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阶段,许多手工作坊所产便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如油坊、染坊、糟坊、粉坊等。
也正因为这些手工作坊之于人们的重要性,有些便成为约定俗成的地名,如张油坊、油坊岗、油坊大塘、槽坊郢、前糟坊、糟坊店、孵坊郢、粉坊郢、染坊郢等。
第三类是记录人物和姓氏的记叙性地名。
聚族而居是传统宗法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人群迁移到某处定居之初,较多的以定居者的姓氏对定居点进行命名,这一命名方式在人口密集、自然地理条件相近的地方尤为常见。
在笔者考察的500多个行政村中,至少有200多个村名是以姓氏命名的,如张坝、李祠、王小郢、姚圩、孙岗头、蔡圩、高桥湾等。
随68着人口不断繁衍,族内人户为寻求发展空间,开始向附近空余地带迁移,这就会出现多个同姓聚落,为了彼此区分,一般用上、下、前、后、大、小等作为专名,如上黄五村、下黄五村、前王嘴、后王嘴、大姜、小姜、东边郢、西边郢等。
(三)寓托性地名地名虽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名称,但是它不仅反映人们对地理实体的认识,有时也反映与地理实体特点并无实质关系的某种思想观念,合肥地名在这一方面也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