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创造性思维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是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是创新之本。
因为只有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面对着颜色、形态、气味、光、热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化学现象,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最易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化学实验为化学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通过改进实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预设情境,设问引思创新环境的营建,创新知识的提供,创新实验的组织,其共同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如果以上三个环节做好了,学生大胆质疑、新见迭出的现象就会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我们教师所期望看到的现象。
我们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真心欣赏学生的“发现”,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受到激励。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于逐个解疑中由浅入深地不断处于愤悱状态下,从而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强有力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而且学生也能在独立思考的状态下发现问题,并主动地质询。
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发现新的问题,这是思维的升华,是创造性思维形式的表现。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现行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验证已学过的知识的正确性,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
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变式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于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化学实验要素(实验原理、药品、装置、条件等)与实验形式(定性、定量、验证、探究等)的多样性为变式化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实验变式的实施可以塑造学生的好奇、想象、挑战、冒险等优秀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进性等多种创造思维品质,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心智活动流利畅达,反应非常迅速。
表现为学生能快速思索并回答出许多可能的构想。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结论——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照方抓药”模式验证已有的化学原理、概念或性质,这种实验模式是高度固化的,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易失去对这个世界存在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
教师可改某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的亲自实践的途径。
探究性实验一般由教师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实验课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如可将fe3+地说出他们各自的检验方法,不要直接地判断他们的对与错,由学生在老师帮助引导下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尤其是其中的猜想与假设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的活动不仅极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与发散性,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预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变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敏锐性创造思维的敏锐性是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在平常中发现不完善或不寻常部分的思维属性。
主要表现为善于改变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至确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常常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
创造性思维的三种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作为一句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在教学中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内容。
根据前人的创造发明史,不难得出创造性思维的三种方法:①缺点列举法;②希望罗列法;③批判探究法。
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阐述如何运用这三种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希望罗列法缺点列举法批判探究法《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得先了解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根据前人的创造发明史,不难得出创造性思维的三种方法:①缺点列举法;②希望罗列法;③批判探究法。
”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阐述如何运用这三种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
一、缺点列举法围绕现有物品的缺点提出各种改进设想,并找出改革的方案,进行创造。
化学实验的改进,就是这种创造性思维方式。
范例一:对乙烯的制备和检验实验(高二化学)进行改进。
师:能使溴水褪色的气体一定是乙烯吗?生:不一定,乙炔也能使溴水褪色。
含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有机物都能使溴水褪色。
so2也能使溴水褪色。
师:我们看到实验中液体变黑,乙醇有部分被氧化成碳,浓h2so4就被还原,生成so2(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很明显,这个实验有一些缺点,那么有哪些缺点呢?生:so2没有预先除去。
不能确定是乙烯还是乙炔,还是其他不饱和的有机物。
(指出缺点)师: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进这个实验,来证明产生的是乙烯呢? 生:(讨论)so2除去用碱石灰(或naoh溶液),确定乙烯分子组成用燃烧法。
(提出改革方案)二、希望罗列法从思维者的志愿出发,提出各种新的设想,并对这些设想进行研究。
在化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元素化合物的多种制备,计算题的一题多解等。
范例二:《炼铁、炼钢》教学师:如果你不知道炼铁的原料,而要你进行原料的选用,你认为该解决哪些问题?生:(讨论)寻找铁矿石,测定铁矿石的含铁量,选择合理的还原剂,选择除杂剂。
化学实验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呜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
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
“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化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鼓励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操作高中化学教育的重点是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操作。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化学现象和原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总结归纳结论等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强化基础知识和概念框架的训练高中化学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基础知识和概念框架的训练。
学生需要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化学公式及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掌握周期表、原子结构、化学键等概念框架。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常见化学实验的现象及原理,以及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安全知识,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症结,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并加以实践。
多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课外实践,参加化学研究和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协作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开展创新型实验和项目高中化学教育应该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和项目。
教师可以通过策划和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并指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和制作新型材料、新型药物等创新项目,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的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总之,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化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操作,强化基础知识和概念框架的训练,注重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新型实验和项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周世友【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新的世纪呼唤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更呼唤有创造力的教师。
学生的大脑需要的是开发而不是灌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要适时地点拨、诱导、启发,善于激活学生兴奋点,使学习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变传授式教育为开发式教育,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索式学习。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素质教育新的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造性核心。
现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创造意识的激活使学生破除创造的神秘观念。
说起创造,学生都认为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
其实不然,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时时都在创造。
开辟一个新领域,解决一个生活难题,发现一个新问题,制作一个生活学习用具,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创造。
创造并不神秘,而是存在于同学们的生活中、学习中。
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天赋。
教学活动要有探究性,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
教师要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究新知,开发潜能。
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演绎、类比等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想像、直觉、灵感等的有机结合。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教育的核心,教学中,设计启迪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多思、多疑,启迪智慧,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不断调控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求之中,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讨论使学生相互启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在化学实验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摘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他们认知化学这门学科的规律、逐步建立起化学概念、然后对化学相关知识巩固、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育他们独自工作之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其创新精神的很好方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造性思维培育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众所周知,化学教学不但传授给学生们一定的化学知识,还运用很多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与应用科学的化学原理与化学实验方法,从而掌握科学研究之根本方法,如何去辩证、客观地认知自然界,最终为以后可以独自、有创造性地去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化学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就是化学实验,它不但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信息、认知化学科学规律、从而有效形成化学之概念、领会相关化学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路径,并且是培育学生其创造性思维的最优路径。
本人认为,在化学实验中要做到很好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1应用典型性实验打下培育创造性思维的坚实理论根基1.1运用典型性化学实验引导、激励学生们积极思维老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化学教学大纲与教材,理清运用典型实验对学生作某些方面的思维培训,且分时间和阶段来进行。
例如,燃烧的不同物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燃烧的气体会有火焰出现,燃烧的固体会有火星出现。
一般情况下硫磺是固态,可其燃烧的时侯为何会只产生火焰而没有火星出现呢?老师需要引领学生去看硫磺燃烧时侯的特点,探寻里面的奥秘。
1.2根据化学实验的“三原理”积极指引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老师需要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之中,指引学生根据化学“三原理”科学实验、装置、具体操作等原理.来探寻、领会与分析,始终要融入相关思维培训活动。
第一是科学实验原理的大脑思维培训。
实验原理也就是反应原理,是指所有实际化学实验,展现与诠释或推断了何种物质有何种变化的理论。
化学实验中创造性思维训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除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
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
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培养思考的习惯。
1、分析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哪种物质或哪几种物质之间反应,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物质状态、温度、压强或催化剂等)3.仪器选择──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些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有没有替代仪器?不能替代的理由,或替代的弊端,选用的仪器应怎样组装?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1、通过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
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
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原因。
原来硫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2、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
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选用一些高考。
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
中学教材和历届高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
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
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
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
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
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
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这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四、搭建学生实验平台
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
分组实验更是学生体验的好机会,但学生容易出现只顾做实验,忽视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因此,实验前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观察,珍惜实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