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其治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0.29 KB
- 文档页数:12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消化性溃疡
一.疾病相关情况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表现为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中上腹部疼痛,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无并发症的、非顽固性的消化性溃疡。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久治不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次根除HP均失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需要长期使用NSAIDs患者。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消化性溃疡并发症已缓解,进入恢复期。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消化性溃疡伴有出血、幽门梗阻、疑诊穿孔及恶性溃疡。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
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了系统整理、总结当代中医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深入开展消化性溃疡现代科学研究,客观评价中医药诊治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在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消化性溃疡》、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持撰写的《消化性溃疡中医共识意见(2017)》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持编写的《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西安)》[3]等相关共识意见或指南的基础上,形成本指南,以指导基层医生的使用。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引用标准的基本原则、要求和表示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需引用标准的各类标准和有关法律,其他需引用标准的文件亦应参照执行,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中医方剂大辞典》2002年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ZYYXH/T 473-2015:《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消化性溃疡西医诊疗指南最新版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上的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它的主要原因是胃酸和胃液的腐蚀,导致黏膜组织受损。
随着医学的发展,消化性溃疡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并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治疗方案。
首先,最新版的消化性溃疡西医诊疗指南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发现并治疗溃疡病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有胃痛、饭后不适、反酸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检查,如内镜检查或呼气幽门螺杆菌测试等。
其次,根据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患者的情况,个体化治疗方案得到了更详细的规定。
根据溃疡的病因可分为感染相关性及非感染相关性溃疡。
感染相关性溃疡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而非感染相关性溃疡则与应激、药物、遗传因素等有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案也各有不同。
对于感染相关性溃疡患者,最新版指南明确推荐采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分别包含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抗生素。
三联疗法的疗程通常为10-14天,而四联疗法的疗程可延长至14-21天。
近年来,由于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逐渐增多,推荐进行耐药检测,并针对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非感染相关性溃疡患者,治疗方案则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以及消除相关因素。
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胃酸分泌,减轻黏膜的腐蚀。
黏膜保护剂主要起到保护溃疡表面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此外,对于应激相关性溃疡患者,需要进行情绪疏导、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以减少应激对溃疡的影响。
此外,最新版指南还强调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患者应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少胃酸的分泌。
同时,戒烟和限制饮酒对于溃疡的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最后,对于复发性溃疡患者,最新版指南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长期维护治疗的必要性。
内科消化性溃疡【概述】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系指主要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部位,包括食管、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襻,以及梅克尔(Meckel)憩室。
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
消化性溃疡的得名在于其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有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街体抗炎药等)大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黏液、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
【临床表现】1. 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1) 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胃溃疡在上腹部偏左。
(2) 疼痛性质及时间:空腹痛、灼痛、胀痛、隐痛。
十二指肠溃疡有空腹痛、半夜痛,进食可以缓解。
胃溃疡饭后半小时后痛,至下餐前缓解。
(3) 患病的周期性和疼痛的节律性:每年春秋季节变化时发病。
(4) 诱因:饮食不当或精神紧张等。
2. 其他症状:可以伴有反酸、烧心、暧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3. 体征(1) 上腹部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偏右上腹;胃溃疡偏左上腹。
(2) 其他体征取决于溃疡并发症,幽门梗阻时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溃疡穿孔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
4. 特殊类型的溃疡:包括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老年性溃疡及胃泌素瘤。
特殊类型的溃疡不具备典型溃疡的疼痛特点,往往缺乏疼痛的节律性。
胃泌素瘤患者多有顽固性症状和多发性难治性溃疡,手术后近期多复发,有的伴有水泻或脂肪泻。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要注意特殊类型溃疡症状往往不典型。
还有极少数患者无症状,甚至以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穿孔、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 体征:消化性溃疡除在相应部位有压痛之外,无其他对诊断有意义的体征。
但要注意,如患者出现胃型及胃蠕动波揭示有幽门梗阻;如患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则提示溃疡穿孔。
3. 胃镜检查:胃镜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最直接的检查,而且还可以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查。
消化性溃疡的西药治疗及用药指南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溃疡。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西药治疗在消化性溃疡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为您介绍消化性溃疡的西药治疗及相关用药指南。
一、常用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类别及作用机制1. 质子泵抑制剂(PPI)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常见的药物有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antoprazole)等。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胃酸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从而达到减轻溃疡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口服给药常见剂型为胶囊或片剂,一般建议空腹服用。
2. H2受体拮抗剂(H2RA)H2受体拮抗剂是另一类常用的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如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的生物信号转导途径,减少胃酸的产生。
相较于PPI,H2RA的作用时间较短,一般需要多次服用。
3. 维护胃粘膜的药物胃粘膜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促进溃疡的愈合,可使用胃粘膜修复剂,如枸橼酸铋钾(Bismuth Potassium Citrate)等。
该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促进黏液分泌和修复受损的黏膜组织,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4. 抗生素对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常用抗生素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联合治疗常采用PPI和两种或三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如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甲硝唑(Metronidazole)等。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敏感性来决定。
二、消化性溃疡的用药指南1.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对于轻度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可首选质子泵抑制剂或H2RA进行治疗;若病情较重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选择联合应用抗生素。
2. 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时间根据不同药物的使用指南,通过医生合理的开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治疗指南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
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
可发生于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
一、症状体征(一)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1.长期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二)消化性溃疡其他症状与体征1.其他症状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2.体征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三)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1.无症状型溃疡指无明显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或X 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始被发现,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2.儿童期消化性溃疡儿童时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成人,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婴儿型:婴儿型溃疡系急性溃疡,发生于新生儿和两岁以下的婴儿,发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儿时期,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这种溃疡或是迅速愈合,或是发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儿时期以后至两岁以内的婴儿,溃疡的表现和新生儿者无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继发型:此型溃疡的发生与一些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脓毒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烧伤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关,它还可发生于先天性幽门狭窄,肝脏疾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后,此型溃疡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频率相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
(3)慢性型:此型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愈与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儿,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时常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较小,容易因水肿和痉挛而出现梗阻的缘故,至青少年才呈现典型的局限于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男孩较女孩多,此型溃疡的发病与成年人溃疡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并发于内分泌腺瘤的溃疡:此型溃疡发生于胃泌素瘤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综合征。
3.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多见,也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直径常可超过2.5cm,且多发生于高位胃体的后壁或小主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常表现为无规律的中上腹痛,呕血和(或)黑粪,消瘦,很少发生节律性痛,夜间痛及反酸,易并发大出血,常常难以控制。
4.幽门管溃疡较为少见,常伴胃酸分泌过高,其主要表现有:①餐后立即出现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较为剧烈而无节律性,并可使病人惧食,制酸药物可使腹痛缓解;②好发呕吐,呕吐后疼痛随即缓解,腹痛,呕吐和饮食减少可导致体重减轻,此类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效果较差。
5.球后溃疡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球后溃疡的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为多见,并发大量出血者亦多见,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6.复合性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是十二指肠的发生在先,胃溃疡在后,本病约占消化性溃疡的7%,多见于男性,其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但幽门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0%~50%,出血多来自胃溃疡,本病病情较顽固,并发症发生率高。
7.巨型溃疡巨型胃溃疡指X线胃钡餐检查测量溃疡的直径超过2.5cm者,并非都属于恶性,疼痛常不典型,往往不能为抗酸药所完全缓解,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并可发生致命性出血,有时可在腹部触到纤维组织形成的硬块,长病程的巨型胃溃疡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巨型十二指肠溃疡系指直径在2cm以上者,多数位于球部,也可位于球后,球部后壁溃疡的周围常有炎性团块,且可侵入胰腺,疼痛剧烈而顽固,常放射到背部或右上腹部,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见,也可同时发生出血和穿孔,有并发症的巨型十二指肠溃疡以手术治疗为主。
8.食管溃疡其发生也是和酸性胃液接触的结果,溃疡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溃疡大小自数毫米到相当大,本病多发生于返流性食管炎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贲门食管返流的病人,溃疡可发生在鳞状上皮,也可发生在柱状上皮(Barrett上皮),食管溃疡还可发生于食管胃吻合术或食管腔吻合术以后,它是胆汁和胰腺分泌物返流的结果。
食管溃疡多发生于30~70岁之间,约有2/3的病人在50岁以上,主要症状是胸骨下段后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发生于进食或饮水时,卧位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左侧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颈部,咽下困难亦较常见,它是继发性食管痉挛或纤维化导致食管狭窄的结果,其他可以出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嗳气和体重减轻,主要并发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至纵隔或上腹部,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9.难治性溃疡是指经一般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包括下列情况:1)在住院条件下;2)慢性溃疡频繁反复发作多年,且对内科治疗的反应愈来愈差,难治性溃疡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穿透性溃疡,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存在;②特殊部位的溃疡(如球后,幽门管等)内科治疗效果较差;③病因未去除(如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以及饮食不节,治疗不当等;④引起难治性溃疡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状态(如胃泌素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10.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系指在严重烧伤,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外伤和大手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内科疾病(如脓毒病,肺功能不全)等致成应激的情况下在胃和十二指肠产生的急性溃疡,严重烧伤引起的急性应激性溃疡又称为Cush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或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引起的溃疡亦称为Cushing溃疡,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其发病可能有两种原因:①应激时出现胃分泌过多,从而导致粘膜的自身消化和形成应激性溃疡,Cushing 溃疡可能就是直接由于胃酸的显著分泌过多引起,②严重而持久的应激导致的强烈的交感刺激和循环儿茶酚胺水平的增高可使胃十二指肠粘膜下层的动静脉短路开放,因此,正常流经胃十二指肠粘膜毛细管床的血液便分流至粘膜下层动静脉短路而不再流经胃十二指肠粘膜,这样,在严重应激期间粘膜可以发生缺血,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最终造成严重的损伤,当粘膜缺血区域发生坏死时便形成应激性溃疡,此时,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可以加速应激性溃疡的形成,缺血的胃十二指肠粘膜较正常粘膜更易被盐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性损伤的另一可能原因便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的胃粘膜血管内的急性血栓形成,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常是严重脓毒病和烧伤的并发症,这或许是脓毒病或烧伤病人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应激性溃疡的主要表现是出血,多发生在疾病2~15天,往往难以控制,这是因为应激性溃疡发生急剧,位于溃疡下面的血管未能形成血栓的缘故,此外,也可以发生穿孔,有时仅仅具有上腹痛。
应激性溃疡的诊断主要依靠急诊内镜检查,其特征是溃疡多发生于高位胃体,呈多发性浅表性不规则的溃疡,直径在0.5~1.0cm,甚至更大,溃疡愈合后不留疤痕。
二、检查方法(一)内镜检查不论选用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均作为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在内镜直视下,消化性溃疡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边缘锐利,基本光滑,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苔膜所覆盖,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略隆起。
日本学者将消化性溃疡的生命周期的胃镜表现分为三期:1.活动期(A期),又分为A1及A2两期。
A1: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白苔,常有小出血,周围潮红,有炎症性水肿;A2:溃疡面覆黄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炎症水肿减轻。
2.治愈期(H期),又分为H1及H2两期。
H1:溃疡周边肿胀消失,粘膜呈红色,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溃疡变浅,变小,周围粘膜发生皱褶。
3.瘢痕期(S期),也分为S1及S2两期S1:溃疡白苔消失,新生红色粘膜出现(红色瘢痕期)。
S2:红色渐变为白色(白色瘢痕期)。
(二)X线钡餐检查消化性溃疡的主要X线下象是壁龛或龛影,指钡悬液填充溃疡的凹陷部分所造成,在正面观,龛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因溃疡周围的炎性水肿而形成环形透亮区。
胃溃疡的龛影多见于胃小弯,且常在溃疡对侧见到痉挛性胃切迹,十二指肠溃疡的龛影常见于球部,通常比胃的龛影小,龛影是溃疡存在的直接征象,由于溃疡周围组织的炎症和局部痉挛等,X线钡餐检查时可发现局部压痛与激惹现象,溃疡愈合和瘢痕收缩,可使局部发生变形,尤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后者可呈三叶草形,花瓣样等变形。
(三)HP感染的检测HP感染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四类:①直接从胃粘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细菌;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④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HP-DNA,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四)胃液分析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础酸排出量(BAO)平均分别为2.5和1.3mmol/h,(0~6mmol/h),男性和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BAO平均分别为5.0和3.0mmol/h,当BAO>10mmol/h,常提示胃泌素瘤的可能,五肽胃泌素按6μg/kg 注射后,最大酸排出量(MAO),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超过40mmol/h,由于各种胃病的胃液分析结果,胃酸幅度与正常人有重叠,对溃疡病的诊断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