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4.93 KB
- 文档页数:4
消化性溃疡的毕业论文引言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一种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而导致的胃黏膜损伤的疾病。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本篇论文将介绍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阐述本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内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刺激对胃黏膜产生损害而引起的,其病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胃酸和蛋白酶胃酸和蛋白酶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当胃液中的酸度和活性蛋白酶较高时,可影响胃壁的黏膜屏障,从而导致黏膜损伤和消化性溃疡的产生。
2. 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细菌,对胃壁的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也可能导致胃黏膜屏障的破坏,从而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3. 胃酸分泌多胃酸分泌过多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应激事件、神经刺激和某些药物的作用下,胃酸分泌会增加,从而加重胃黏膜的损害。
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胃痛、饥饿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一些患者也可能会出现消瘦、贫血、黑便等表现。
1. 胃痛胃痛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表现,通常在饭后或夜间加重,疼痛呈现间歇性,每次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疼痛可在脐上、胃中部或腹上部感受到。
2. 饥饿感饥饿感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一个常见表现,患者常在进食后减轻,但在空腹时加重。
很多时候,这种饥饿感会在晚上产生,这也是患者在晚上经常会醒来的原因。
3. 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消化性溃疡患者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表现,这些表现可与胃痛同时出现或独立出现。
三、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一般来说,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是指向消化性溃疡的,但是只有通过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1. 基本实验室检查基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2. 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查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是非常有必要的。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使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1. 上腹疼痛: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疼痛,常出现在饭后或夜间。
疼痛特点为隐痛或胀痛,可伴有灼热感。
疼痛可暂时缓解或完全缓解,但病情加重时可能出现持续性疼痛。
2. 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这些症状与溃疡部位和程度有关,如胃溃疡患者常出现胃灼热感、反酸;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出现饥饿感、餐后不适等。
3.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化性溃疡长期存在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厌食,导致体重下降。
4. 并发症表现: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时常伴有黑便、呕血等表现;合并穿孔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腹膜炎症状。
二、诊断要点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发生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的性质和规律性,以及与进食、排便等因素的关系。
2.体格检查:通过腹部触诊,了解腹部疼痛的位置、触痛点和胃肠道蠕动情况。
一般可进行腹部压痛试验,有助于判断溃疡病的可能性。
3.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胃镜检查、透视/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 胃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最可靠方法,可以直接观察溃疡部位及大小,并进行组织活检以排除恶性溃疡的可能性。
- 透视/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主要用于无法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可观察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溃疡的形态。
- 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通过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或血清抗体检测来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存在。
4.支持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和大便潜血试验有助于评估溃疡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存在。
5.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胃癌、肝胆疾病等。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鉴别。
综上所述,对于内科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症状、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等。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是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常用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1. 上腹疼痛: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症状之一是上腹疼痛。
患者常感到胃部或上腹部疼痛或不适,疼痛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多出现在餐后或夜间。
疼痛的性质常被患者描述为灼热或钝痛,可以辐射至其他部位。
2. 消化不良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胃胀、反酸、嗳气、恶心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胃酸分泌增加或胃排空减慢有关。
3. 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表现为呕血、黑便等。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4. 并发症:长期未得到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穿孔、幽门梗阻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造成剧烈的腹痛、呕吐、黑便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二、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和相关症状,进行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性溃疡。
然而,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具备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还需要通过一些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2. 内镜检查:内镜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
内镜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溃疡病变,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内镜检查可以评估溃疡的大小、数量和位置,对溃疡的活动性也有一定的提示。
3. 影像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如X线造影、超声检查等,以帮助确定溃疡的位置和并发症的存在。
这些检查方法对于一些不能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也较为适用。
4. H.pylori感染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判断患者是否存在H.pylori感染也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步骤。
H.pylori感染检测可以通过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尿素酶免疫测定等方法进行。
以上所列举的诊断方法并非绝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规范
1.典型症状:中上腹痛、反酸,腹痛发生与餐后时间的关系认为是鉴别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依据。
胃溃疡的腹痛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左右,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常发生在空腹时,由于抗酸剂、抑酸剂等药物的使用,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增多。
NSAID有较强的镇痛作用,NSAID溃疡无症状者居多,部分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目前后者已较少见。
慢性胃溃疡恶变的观点至今尚有争议。
3.诊断方法: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胃镜对诊断、鉴别良恶性溃疡有重要价值,但溃疡的形态改变对病变性质的鉴别都没有绝对界限。
因此,胃溃疡应常规行活检,对不典型或难愈合溃疡,要分析其原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或黏膜大块活检,以明确诊断。
NSAID溃疡以胃部多见,分布在近幽门、胃窦和胃底部,溃疡形态多样,大小从0.2〜3.0cm不等,呈多发、浅表性溃疡。
4.常规检测:尿素酶试验或核素标记C呼气等试验。
5.鉴别诊断:与癌症、克罗恩病、结核、淋巴瘤、巨细胞病毒等溃疡病变鉴别。
范》2023-10-29•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并发症处理•预防与护理目录01诊断方法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是否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工作及心理压力情况。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皮质类固醇药物史等。
进行腹部查体,注意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
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是否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进行血清胃泌素测定,了解胃泌素水平是否升高。
进行大便常规检查,了解是否有消化道出血。
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抗体检测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02治疗方法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采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联合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复发率。
抑酸治疗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抗炎治疗对于由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并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抑酸药等联合治疗,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药物治疗通过切除大部分胃组织,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治愈溃疡。
适用于严重并发症、顽固性溃疡、多发性溃疡等患者。
胃大部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消化性溃疡,可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灼、激光、热凝等方法治疗,或在内镜下放置止血夹、缝合器等止血治疗。
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理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心理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其他治疗03并发症处理诊断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通常表现为黑便或呕血,严重时可能出现失血休克症状。
确诊需要借助胃镜检查。
治疗轻度出血可采用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严重出血需要内镜下止血或介入治疗。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黄山) 消化性溃疡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H2受体拮抗剂(H2-receptor antagonist,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的问世,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的广泛应用及对幽门螺杆菌( HeIicobacter pylori,Hp.pylori)在消化性溃疡病发生中作用的认识,使近二十年来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PPI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治疗中的应用,降低了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我国幅员辽阔,对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进一步统一认识,有必要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为此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于2008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结合国内外文文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28个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认真的讨论,共同拟定了“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供各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1.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痛变,病变深达黏膜肌层,常发生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见。
2.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目前仍然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
本病在全世界均常见,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病。
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
消化性溃疡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资料报道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年,深圳)消化性溃疡的定义与流行病学1.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见。
2.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病发病率虽然有下降趋势,但目前仍然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其中,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NSAID和阿司匹林广泛应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病的最常见病因。
2.胃酸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HP为消化性溃疡病重要原因和复发因素之一。
4.NSAID和阿司匹林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而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
5.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药的广泛使用也可诱发消化性溃疡病,亦是上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尤其应重视目前已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噻吩砒啶类药物氯吡格雷等。
6.吸烟、饮食因素、遗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与心理因素等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1.中上腹痛、反酸是消化性溃疡病的典型症状,腹痛发生与进餐时间的关系是鉴别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临床依据。
2.消化性溃疡病主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
目前穿孔和幽门梗阻已减少,此可能与临床上根除HP和应用PPI治疗有关。
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癌变的风险很小,而慢性胃溃疡恶变的观点尚有争议。
3.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病最主要的方法。
4.对消化性溃疡病建议常规做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测和核素标记13C或14C呼气等试验,以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
细菌培养可用于药物敏感试验和细菌学研究,血清抗体检测只应用于人群普查,不能反映是否现症感染和治疗后复查是否根除。
国际共识认为粪便抗原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与呼气试验相似。
5.消化性溃疡病还须与胃癌、淋巴瘤、CD、结核、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继发的上消化道溃疡相鉴别。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本病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及节律性上腹痛等典型表现,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但消化性溃疡的确定诊断,尤其是症状不典型者,需通过钡餐X 线和/或内镜检查才能建立。
鉴别诊断一、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溃疡或其它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或胆道疾病者。
此症颇常见,多见于年轻妇女。
有时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但X线及胃镜检查却无溃疡发现。
可有胃肌张力减退,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和无食欲,服用制酸剂不能缓解,但服用胃复安或吗丁啉后可获改善。
患者常有神经官能症表现,诸如焦虑失眠、神经紧张、情绪低落、忧郁等,也可伴有肠道易激综合症,表现为结肠痉挛性腹痛或无痛性腹泻,心理治疗或镇静安定剂有时奏效。
二、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常有慢性无规律性上腹痛,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球炎但无溃疡,是主要的诊断和鉴别手段。
三、胃泌素瘤亦称Zolinger-Ellison综合征,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特点是高胃泌素血症,高胃酸分泌,和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肿瘤往往很小(<1cm)生长慢,半数恶性。
因胃泌素过度刺激而使壁细胞增生,分泌大量胃酸,使上消化道包括空肠上段经常浴于高酸环境,导致多发性溃疡,以位于不典型部位(球后十二指肠降段和横段甚或空肠远段)为其特点。
此种溃疡非常难治,常规胃手术后多见复发,且易并发出血,穿孔和梗阻。
约1/4-1/3病例伴腹泻。
诊断要点是:①基础胃酸分泌过度,常>15mmol/h,BAO/MAO60%;②X线检查常示非典型位置的溃疡。
特别是多发性溃疡。
伴胃内大量胃液和增粗的胃粘膜皱襞;③难治性溃疡,常规胃手术不奏效,术后易复发;④伴腹泻;⑤血清胃泌素>500ng/L(正常<100ng/L)。
最近报道用H2-受体拮抗剂有效,但疗效不巩固,常须切除肿瘤或作全胃切除术。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上的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等。
及早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通常为隐痛或钝痛,发生在饭后数小时,可以暂时缓解或通过进食减轻。
其他常见症状有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虽然这些症状可以提供线索,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因为它们也可能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相关。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但这些结果并不特异,不能直接确认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消化道出血的存在,但仅仅是一个辅助诊断指标。
三、影像学检查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最常用也最可靠的消化性溃疡诊断方法。
它可以直接观察到溃疡的存在,确定其大小、形态和位置,还可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
2. X线钡餐检查:对于不能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可以选择经典的X线钡餐检查。
该检查可以显示溃疡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但对于较小的溃疡有时不敏感。
四、呼气幽门螺杆菌检测呼气幽门螺杆菌检测是判断胃黏膜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非侵入性、简便、无创伤性,对患者无特殊要求,可以广泛应用于常规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
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其他胃肠道疾病进行区分,包括胃癌、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
1. 胃癌:胃癌和消化性溃疡在临床表现上有些相似,但胃癌的症状往往较消化性溃疡更严重和持续,且与饮食无关,常伴有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胃镜检查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
2.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相似,但其胃镜检查结果正常,没有溃疡的存在。
在临床上应充分了解病史并进行综合评估。
3.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时食物和胃酸会倒流至食管并引起不适,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咳嗽、咽喉部不适等。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
1.典型症状:中上腹痛、反酸,腹痛发生与餐后时间的关
系认为是鉴别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依据。
胃溃疡的腹痛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左右,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常发生在空腹时,由于抗酸剂、抑酸剂等药物的使用,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增多。
NsAID有较强的镇痛作用,NSAID溃疡无症状者居多,部分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目前后者已
较少见。
慢性胃溃疡恶变的观点至今尚有争议。
3.诊断方法: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胃镜对诊断、鉴
别良恶性溃疡有重要价值,但溃疡的形态改变对病变性质的鉴别都没有绝对界限。
因此,胃溃疡应常规行活检,对不典型或难愈合溃疡,要分析其原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或黏膜大块活检,以明确诊断。
NSAID溃疡以胃部多见,分布在近幽门、胃窦和胃底部,溃疡形态多样,大小从0.2~3.0cm 不等,呈多发、浅表性溃疡。
4.常规检测:尿素酶试验或核素标记C呼气等试验。
5.鉴别诊断:与癌症、克罗恩病、结核、淋巴瘤、巨细胞
病毒等溃疡病变鉴别。
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是自愈性疾病,在针对避免活
动期注意休息,病因治疗同时,要注意一般治疗。
.
刺激性饮食,但无需少量多餐,每日正餐即可。
2.抑酸治疗:是缓解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
PPI是首选药物。
胃内酸度降低与溃疡愈合有直接的关系。
如使胃内pH值升高≥3,维持18~20 h/d,则可使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在4周内愈合。
通常采用标准剂量的PPI,qd。
疗程十二指肠溃疡为4周,胃溃疡为6~8周,溃疡愈合率在90%以上。
胃泌索瘤的治疗,通常服用标准剂量的PPl,bid。
若BAO>10 mmol/h,则还需增加剂量,直到理想的抑酸效果为止。
对胃泌素瘤根治性手术患者,由于术前患者长期处于高胃泌素状态,术后仍需继续采用抑酸治疗,维持一段时间。
H2RA、中和胃酸药有助于缓解消化性溃疡病腹痛、反酸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H2RA通常采用标准剂量,bid,疗程同PPI,但溃疡愈合率低于PPI,溃疡愈合率在65~85%。
3.抗HP治疗
根除HP为消化性溃疡病的基本治疗,它是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的有效防治措施。
HP阳性的PU根除治疗组在肠溃疡愈合方面、预防溃疡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
在预防GU复发方面根除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
①首次根除:建议采用三联疗法,疗程10 d。
常用四首次根除失败者采用。
②二、三线方案治疗:
联疗法,可根据既往用药情况并联合药敏试验,选用PPI+
铋剂+2种抗生素(喹喏酮类、呋喃唑酮、四环素等),疗程10或14 d。
③序贯疗法:具有疗效高、耐受性和依从性好等优点。
推荐
10 d疗法:前5 d,PPI+阿莫西林,后5 d,PPI+克拉霉素+替硝唑;或前5 d,PPI+克拉霉素,后5 d,PPI+阿莫西林+呋喃唑酮。
有效率达90%以上,且对耐药菌株根除率较其他方案为高。
4.其他药物治疗
①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病的愈合质量,有助于减少溃疡的复发率。
对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巨大溃疡、复发性溃疡建议联合应用。
②中医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NSAID溃疡的治疗
1.PPI:防治NSAD溃疡的首选药物。
PPI显著改善胃肠道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消化道出血、提高胃黏膜对NSAID 的耐受性等。
PPI疗程与剂量同消化性溃疡病。
H2RA仅能预防NSAID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但不能预防NSAID胃溃疡的发生。
2.胃黏膜保护剂:NsAID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米索前列醇和瑞巴派特都是可以调节胃黏膜防御功能的引起的胃
肠道NSAID细胞保护药物。
米索前列醇对预防.
损害有效,是目前美国FDA惟一推荐用于预防NSAID相关
性胃病的药物,但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瑞巴派特(膜固思达)可直接针对NSAID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具有增加PG合成、清除并抑制自由基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