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22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目标引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训练巩固】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2.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A.宗法制度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4.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6.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7.《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8.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礼制9.以周封伯禽于鲁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两者并无关系10.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
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㈠ 夏朝 【前2070~前1600】1. 内容:⑴ 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⑵ 凌驾于全社会的公共权力⑶ 王位世袭制2. 特点:保留了氏族社会的特点㈡ 商朝 【前1600~前1046】1. 内容:内服与外服制度2. 特点:⑴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⑵ 商朝与外服的关系相对松散。
商王对方国的控制有限二、西周的政治制度㈠ 封邦建国 —— 分封制1. 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2. 分封对象:3. 目的:⑴ 直接目的: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⑵ 根本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4. 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5. 特点:⑴ 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贵族为主⑵ 周王是最高统治者,为“天下共主”⑶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纽带】⑷ 层层分授,等级森严6. 作用:⑴ 积极:① 周朝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 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关系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④ 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疆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⑵ 消极:① 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带有家族统治色彩②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隐患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势力强大,春秋时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解体同姓宗族 异姓种族 宗族姻亲 功臣 殷商降族㈡宗法制度1. 含义:处理同一宗族内部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利的制度。
【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度】2. 内容:⑴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⑵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 目的:⑴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⑵根本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5. 特点:⑴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一⑵实行嫡长子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