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荔枝图序》资料: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文本解读:《荔枝图序》是一篇介绍荔枝特点的说明文,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
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与白居易相关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预习本文生字词,扫除朗读障碍。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评价任务:1.通过自学,能够掌握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的说明顺序。
4.课下写作,借鉴文章写法,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1.出示荔枝的图片及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⑴学生欣赏图片。
⑵齐读《惠州一绝》。
2.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任务。
3.认识一位作家:(指名简介作者,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出示课件归纳。
)学生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学生2: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
学生3: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老妪能解”。
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著有《白氏长庆集》。
4.了解一种文体: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长春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总汇(一至六年级)1.朝三暮四--2.1课文--P12--5上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直译】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得到了那人的关心。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猕猴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猕猴们听了都趴在地上,感到很高兴。
【注释】选自《庄子》。
狙(jū):猕猴。
赋:给。
芧(xù):橡实,橡子。
皆:都。
成语资料【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2.相濡以沫--2.2课文--P14--5上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课文内容)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翻译】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注释:选自《庄子》濡:沾湿;沫:唾沫。
呴:张口呼吸;嘘气。
相关成语【近义词】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反义词】自私自利、背信弃义【同韵词】失魂荡魄、知命不惑3.买椟还珠--2.3课文--P15--5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课文内容)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楚国有一个向郑国人卖他的珠宝的人,用一种叫做木兰的香木制做了一个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染,用珍珠和宝石来连接,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
《荔枝图序》学案
一、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新学的:峡帷盖枇杷壳紫绡缯绡瓤醴酪华,生字生词。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难点: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生词。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描述荔枝是什么样子的。
2.荔枝生长在什么地方。
四、参考资料
杨贵妃是一个绝代美人,她丰满性感,充分体现了唐朝推崇的那种雍容之美。
相传,杨贵妃平生最喜食两样东西。
这第一种即荔枝。
对此,有唐朝诗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为证。
在我国,荔枝一般生于岭南,据白居易《荔枝日序》所言,这种水果嘈离该校,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
,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则香味尽去矣”岭南距杨贵妃居住的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当时又没有发明飞机,无法空运,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因此杨贵妃看到快马荡起的尘埃,知道是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故喜形于色。
宫中厨师根据这一典故,特创制“贵妃荔枝”一菜。
荔枝图序概述•《荔枝图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咏物小品文。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主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能够了解序的写作特点;•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实词(实如丹)、虚词(而、之、者),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进行翻译;•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实(实)、虚词(而、之、者)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兴趣;•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天祝县祁连初中八年级(2)班的学生。
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死板,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女生的思维要比男生活跃。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不仔细,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常常无话可写,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的事物观察兴趣,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在知识向能力迁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一些学生会对所描绘的事物观察不够,而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教学内容不太难,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针对本班学生的整体特征,采用激趣法、启发式教学,利用媒体展示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
篇一: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
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
《荔枝图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三、导学问题
1. 你知道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吗?自己搜一搜相关图片和资料。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2. 白居易大家一定不陌生了,你了解他多少?你知道他写的那首诗,能背出来吗?
3. 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缯 ( ) 壳 ( ) 枇杷 ( )
华 ( ) 绡 ( ) 瓤 ( )
醴酪 ( ) 帷盖 ( )
4. 古今异义词
华如橘,春荣古义:今义:
色香味尽去矣古义:今义:
5. 荔枝的外形特征是什么?有多少描写荔枝的诗词美文?能说出一首吗?。
《荔枝图序》资料翻译本文选自《白香山集》 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
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
橘,常绿乔木。
华,通"花” 6.实:果实。
7.春荣:春天开花。
荣,开花 8.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9.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10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
11.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
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12.绡(xiāo):生丝织成的绸。
13.瓤肉:果肉·。
14.莹白:晶莹洁白。
15.醴:甜酒。
16.酪:奶酪 17.去:消失 18.元和十五年:及820年。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19.南宾守:南宾郡太守。
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 20.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
21.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2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
识,认识,见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荔枝图序》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0板块“奥妙世界”中的一篇文言文文章。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本课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说明。
学生的学习重点也就是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初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必然会对其语言风格感到不适,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采取独特的教学方式。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各色风格的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方法1收集各色风格的荔枝画图进行展示,吸引同学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欣赏历代文人墨客是如何描写对荔枝的喜爱与赞美的。
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乐于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相关荔枝的鲜嫩的图片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
荔枝究竟有和“魅力”能让如此高贵的杨贵妃垂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二、整体感知1解题序是一种文体。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1)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最后一段)(2)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 检查预习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帷wéi 枇杷pīpa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lǐ酪lào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荔枝图序》资料
翻译
本文选自《白香山集》 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
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
橘,常绿乔木。
华,通"花” 6.实:果实。
7.春荣:春天开花。
荣,开花 8.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9.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10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
11.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
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12.绡(xiāo):生丝织成的绸。
13.瓤肉:果肉·。
14.莹白:晶莹洁白。
15.醴:甜酒。
16.酪:奶酪 17.去:消失 18.元和十五年:及820年。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19.南宾守:南宾郡太守。
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 20.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
21.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2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
识,认识,见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
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