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小时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内服外服和神权色彩,商王直接统治地区,而附属国管辖地区则由商王控制。
商朝还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的统治。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法律,并修建了万里长城等伟大的工程。
第三课:汉初政治与“大一统”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严重。
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还改革了官制,设立了中朝,作为决策机构,而原来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
此外,汉武帝还设立了刺史制度,作为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第四课:战国时代的纷争与变革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
其中,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影响也最为深远。
战国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同
时,战国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众多的著名思想家和学派。
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历程。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含答案)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宗法制的特点。
2.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标志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概念辨析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2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含义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特点商王对附属国实行有限控制;弥漫着神权色彩。
二.封邦建国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1周王是最高统治者。
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有的附属国。
3受封者的权利受封得到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在疆域内进行再分封。
4受封者的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的政令;并承担各种军事义务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1积极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效控制各诸侯国。
使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受封诸侯权力较大,诸侯国相对独立,为以后诸侯割据和国家分裂埋下了祸根。
概念辨析“封建”古今有别“封建”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西周分封诸侯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二是指“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指的是一种介于古代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
在学习中要能结合背景正确分析。
深化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古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积极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主义,前者是国家的管理方式。
后者是行政的决策方式。
夏:出现于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国家政权出现的标志:政府、官吏、军队、监狱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王位世袭制出现。
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王对附属国有控制权,但控制力有限,附属国自主权极大,甚至有时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商朝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及以商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作用:将各级权威的传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
巩固了周天子的至尊地位,周天子是政治宗族领袖合一,地位尊贵。
分封制:特点: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性亲族为主体。
亲疏侧重:同姓亲族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缺陷:埋下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局限性: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日益遭到破坏。
礼乐制:内容:维护贵族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制度。
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积极影响:家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凝聚,国家统一等。
消极影响:家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思想。
政治:任人唯亲,宗派主义家长制作用。
民族:大汉族主义,地方分裂主义。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在依据,分封制是尊法制的外在体现。
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血缘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二课:大一统政治:西周奠定雏形和基础争霸战争促进民族融合和局部统一,宗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瓦解各国变法奠定统治基础。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和土地私有制的普及,小农经济的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尤其是法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人民渴望统一秦朝:由贵族君主制到专注君主制由君权有限到皇权至上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世卿世禄制到任命制秦灭六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聚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学习目标】
1.准确记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史实。
2.深刻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使用说明】
1.使用B 案,上课前预习勾划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记住基础知识并构建体系。
2.利用C 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新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的知识活化。
3.全体同学课下限时完成A 案,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之效果。
【B案 课前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 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制度:始创王位继承的 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 。
2.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制度。
①含义:内服: 外服:
②与商王关系: 商王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特点: 商朝是个弥漫着 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思维延伸】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体现了商朝的什么信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须牢记)
1.分封制(即封邦建国)
(1)背景:公元前 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3)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侯国,以拱卫王室。
(4)内容
①核心: 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 。
②分封的内容:分封时除 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
分封 和 等。
③分封的对象: 是分封的主体;
异性诸侯国包括 、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
殷商的降族和原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
(也可合称为先代贵族。
)
④诸侯国的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5)演变:开始于商朝后期,破坏于西周后期,瓦解于春秋战国。
(6)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7)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势力增强,导致出现诸侯割据、国家分裂局面。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周人把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内容及特点
①核心是实行制度。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注意:嫡、庶区分?)
②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是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结合P4“大、小宗示意图”理解)
(4)影响
(1)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特别提醒】宗法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即以宗法血缘为核心,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密不可分。
●自我检测
1.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王朝为周所灭。
确切的说,此前的周属于商朝的()
A.内服 B.外服 C.封国 D.邻邦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巩固周王室统治 D.团结功臣贵族
4.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
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 D.世袭
5.在西周的宗法制中,“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在这里,“小宗”相对于“群弟”而言,是
A.诸侯 B.大宗 C.小宗 D.卿大夫
6.西周时期,一位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这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娶了一个妾.该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C案课堂合作探究】
●课堂展示:(课前预习展示,同学补充纠正,老师总结。
然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检查反馈。
)
●课堂探究:(分组进行讨论—形成结果—展示——老师点评—展示答案)
【探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
材料一
图一西周分封制形势图(见课本第3页)图二图三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材料二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请回答:(1)据图一举例说明西周封国主要有哪几类? 周王与诸侯之间有何关系呢?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3)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说明道理。
(4)图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图一、二、三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据此请分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当堂巩固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最大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B.大宗和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C.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所以鲁国内部再分封当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D.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缓和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5.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拿一梧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
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 C.君主专制D.禅让制
【A案课后拓展练习】
●自我回顾总结
课后利用自主时间对课堂内容进行记忆和反思,构建知识体系,并标记疑难问题上交。
●知识拓展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
系。
如右图: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王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王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2.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逐步向集权过渡。
(3)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4)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
(5)有专制色彩,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独立完成作业
1.下列关于右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D.立嫡最看中的是继承者是否德贤、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