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6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
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
《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
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
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
“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
教学流程一.导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千两百多年前,韩愈饱含失侄之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下了千古同悲的《祭十二郎文》。
通观全篇,无一字一句不在写情,文中流淌的情感就是韩愈心中永恒的亲情之河。
一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走进韩愈的内心,应披文入情,于情感之河采撷情感浪花,以朗朗书声邂逅唯美的千古悲情。
二.初读入情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
(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
三.研读悟情文章第一自然段“衔哀致诚”中的“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整体感知韩愈失侄之痛应非难事,关键是要深入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
学生课堂交流默读时圈画的相关段落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合作探究、研读悟情,能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例举。
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
“抚汝指吾”四字渲染出了韩门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之语言描写更是把嫂子对韩门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忧虑传递得淋漓尽致。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韩愈对侄子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和悔恨之情,体会亲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珍惜身边人,关爱家人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痛惜、悔恨、自责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理解文章“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文章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侄子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品味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语气助词在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上课的学生是高二文科实验班的学生,整体文言基础比较扎实,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较好。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懂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分析出蕴含在情感后的文人失意之悲。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品读文章,体会情感一声凄切的悲号“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喊出了多少的悔恨与无奈,韩愈因何人何事如此肝肠寸断?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活动2【活动】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各小组代表展示预习任务,即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对文章有整体认知。
活动3【活动】感悟文章,体会情感请各小组的同学挑出自己小组最喜欢的也是文本最感人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时间5分钟。
活动4【活动】教师小结通过整理,大家发现这篇文章的情感有:1.家世之悲。
2.仕途之悲。
3.痛悔之悲。
4.无常之悲。
5.失侄之悲。
全文围绕一个“悲”字,形成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活动5【活动】衔接拓展,了解规律在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语气词的使用,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各组句子表达了什么语气,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举例:(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比分析原文语句,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
活动6【活动】教师总结语气助词在平时看来无关紧要,它不太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可是对于情感抒发,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动7【活动】教师小结所谓“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读完整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韩愈在用他的生命,用他全部的情感写就了这篇千年绝调。
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再次感受韩愈的真情。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叔侄情谊,体会亲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珍惜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把悲痛之情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受。
(2)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自己与亲人之间的难忘经历,从而导入新课《祭十二郎文》。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说明写作《祭十二郎文》的缘由,为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断句。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就食江南”中的“就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中的“夭”等。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
5、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负责一段,然后小组讨论该段所表达的情感。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为何该文会让一代又一代毫不相关的人为之落泪呢?就让我们自己来体会吧!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ldquo;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词句1、词多义辨析①致②就③之④始⑤舍2.通假字3、活用将成家而致汝使动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做动4、倒装唯兄嫂是依宾前5、理解文化知识①季父②明年,丞相薨③万乘之公相六、导读赏析课文1.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件?家事不幸孤苦相依三别三会叹自己未劳先衰叹汝之早逝对侄死的疑惑和不得不信的现实表明自己老病衰弱、了无生趣推断死因死期安排后事照料后人2.就这些事件,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催人泪下的?①.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近日,教育界传出一则喜讯:三名小学教师获得了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
其中,一位名叫刘老师的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创作了一篇优质课教案,最终被评为一等奖。
那么,什么是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这位刘老师又是如何创作出这个优质课教案的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思路和启示。
一、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是什么?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首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首都中小学优质课程学术研究会共同发起的,旨在表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探索、拼搏、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者。
这个奖项评选规程公平、公正,评审专家层次高、严格,被视为中国基础教育一项重要的教学荣誉。
二、刘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什么?刘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一门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语文课,刘老师以“祭十二郎文”为主题,通过讲解及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扣韵、对仗、对句等朗诵技巧,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整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阅读、创作。
刘老师通过影像资料和朗读、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祭十二郎文的典故和故事情节,并且让学生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深刻涵义。
接下来,她引领学生分组阅读祭十二郎文的文本,并指导学生将文章扣韵、对仗。
最后,她让学生根据这篇文学巨作中的情节和人物创作了一首古体诗。
通过刘老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课程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她清楚地知道,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乡土文化,才能让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所以,在教学中,刘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教学生记忆,而是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能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优质课教案的创作要点刘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除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体现地方文化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的课堂设计有着高度的自我反思和对教学效果的严格要求。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