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53 KB
- 文档页数:5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氓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载言载笑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两首》课文解读导读:《两首》课文解读氓氓①之蚩蚩②,抱布③贸④丝。
(那青年男子老实巴结,拿着布匹来换丝。
①氓:méng,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②蚩蚩:ch īchī,忠厚的样子。
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③布:一说是货币。
④贸:交换,买。
)匪①来贸丝,来即②我谋③。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悄悄儿借口向我求婚事。
①匪:通“非”,不是。
②即:就,靠近。
③谋:商量。
)送子①涉②淇③,至于顿丘④。
(那一天我送你趟过淇水,一程又一程直到顿丘。
①子:你。
②涉:渡诃。
③淇:qí,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
④顿丘:地名,在今河南省浚县。
)匪我愆①期,子无良媒②。
(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只怨你不曾请媒人。
①愆:qiān,拖延。
②良媒:好的媒人。
)将①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求你别再老生气,秋天还有好日期。
将:qīanɡ,愿,请。
) 《氓》这首诗是女主人公在一个秋天被弃归返娘家,途中重涉淇水,面对江水枯桑的具体环境所引发的感慨。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当初相识相恋过程的美好回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边送行,一边宽慰,最后倾心相许,私订终身。
赏析这一章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看出,当时男女之间是自由恋爱,并不是后来的男女双方互不了解,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
二是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看出,当时也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最后还得经由父母和媒人。
《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这正反映了周代社会礼教规范的逐渐形成,既允许相对的自由恋爱,又有一定的礼制束缚。
女主人公虽然对男子一见钟情,倾心相许,甜甜蜜蜜,亲亲热热,送了一程又一程,但是也不能当即允诺,所以只好对男子婉言相劝,请他聘请媒人上门说亲。
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氓伯以婚,抱布自媒,弃礼急情……”王先谦看到了“自媒”,这是对的,但批评其“弃礼”,却是有违诗的本意。
《诗经》两首文章分析《诗经》两首文章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关雎《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二、问题研究《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诗经两首》课文解释分析诗经两首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305篇民间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这其中,有两首诗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关雎》和《桃夭》。
《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诗歌。
它以精炼的语言和华丽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爱情和渴望的故事。
诗的开头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关关雎鸠”形象描绘了雌雄鸟相互呼唤的动人景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互追求的情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又增添了一层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整首诗以叙事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了古人追求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桃夭》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雅颂之作,以简洁高雅的词句,描绘了桃树盛开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命的赞美。
诗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描述了桃树盛开的美丽景象,“宜其室家”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以对天地、自然的赞美为线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示了古代人民对和平、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深远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展示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智慧。
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总结起来,《关雎》和《桃夭》都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通过鲜明的形象描写和精巧的文字游走,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对春天的喜悦,这些诗歌都承载着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情感表达。
正是这些诗经中的智慧和情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经〉两首》鉴赏点示1、透过事件发展鉴赏《氓》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
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的恋爱生活。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像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
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
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2、注意学习鉴赏富有暗示性的词语:诗歌中往往有些意象是富有暗示性的,《氓》中的“淇水”即是。
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章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章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
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
因此女主人公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
诗经二首赏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
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
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
“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
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
《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三、深入理解课文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诗经》古诗名句欣赏
《诗经两首》古诗名句欣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见到河洲上双双对对和鸣的雎鸠,很自然地联想到那美丽的姑娘该是自己的佳偶。
这种感情可谓热烈,这种追求可谓大胆。
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对淑女的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的艺术手法。
同时,雎鸠雌雄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这四句诗可算是“兴”和“比”兼用的`范例。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四句诗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意中人那坚定的信念。
在那萧疏冷清的早晨,芦苇成片,丛生水滨,芦花茫茫,芦叶瑟瑟。
露珠晶莹,凝结成霜。
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她(他)就在河水那一方。
诗人怀着诚挚专一的情意去寻找他(她)的意中人。
虽然意中人可望不可即,但是他(她)仍饱含无限深情。
刻骨铭心的思念使他(她)坚信“伊人”就“在水一方”。
前两句是诗的起兴,既交代了时令、环境,又为全诗的感情抒发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
现在往往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抒发对意中人的怀恋深情。
采薇【赏析一】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诗经二首》赏析蒹葭(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诗经两首赏析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 》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 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 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 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 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 的修辞。
(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 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