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理解性内容要点

一、《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8.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3.(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

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使至塞上诗歌赏析

24、《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边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歌词赏析 首联,“欲问边”交代了作者“使至塞上”要完成的使命,“单车”说明此行是轻车简从,联系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象为什么他是孤独上路,也不难体会他内心的落寞、孤寂。“属国过居延”,可知行程遥远。“单车”“过居延”途中的艰难、苦闷可想而知。诗歌开头以叙事起笔,却于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点明了题目。 颔联,紧承首联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此处却比喻一个奉命出使的朝廷大臣,让人自然想到首联中的“单车欲问边”,作者内心的激愤与抑郁可见一斑。“归雁”,表明时值春天,南飞的大雁正成群结队飞回故土,诗人却要远离京都孤身前往遥远的边塞,孤寂之感油然涌上心头。两个喻体,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衬托作者的处境和心情,形象贴切,生动传神。 颈联,描写边塞之景。沙漠、烽烟、黄河、落日,是边塞特有的景观。写沙漠,以一个“大”字简洁却又贴切,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让读者不禁放眼瞭望,所见尽是漫漫黄沙,画面开阔,又有些空旷苍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劲拔、坚毅,给荒凉的沙漠些许生气。远处,奔涌的黄河闪着亮光,流向远方,圆硕、金黄的落日依偎着黄河,正在渐渐下沉,落日的余辉为黄河与沙漠涂染了一些暖意,也给长途跋涉而来的作者的心灵一些慰藉。整个画面意境雄浑壮美,撼人心魄,人在景中,不能不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神奇,难怪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奇观”。我想,诗人此时此刻,也许会感慨不虚此行,身处繁华的京都,虽有安逸的生活,却哪能一见这大自然的奇观!但是,偶尔一见为美景感叹,边塞荒漠,毕竟太过苍凉,长期坚守在此地的守边将士,又如何忍受这里的凄凉?再联想到这一路上的孤独行走的颠沛流离孤寂之感还会如一缕青烟在心头萦绕。这一联作者写途中所见,暗含所感。此联对边塞奇景的描绘,正应了“诗中有画”一说。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赏析和默写

《诗经》二首 一、关雎 诗句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第一章内容】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隐喻】男子触景生情,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描写】通过对男子“求之不得”的情态的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他对心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 “悠哉悠哉”一词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他的情意绵绵,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思念之深。 【第二章内容】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想象】“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钟鼓乐之”描绘婚礼的盛况,进一步表现了男子对姑娘的深切思慕。 【第三章内容】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主旨 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心上人思念与追求的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

诗句默写 ⒈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⑵ __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 ⒉统领全诗,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诗句是:⑵ 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 ⒊①用来表达主人公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 ②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⑷ _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__ 习题精练 ⒈选出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第一组(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起兴,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两句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第二组( D )('15荆州市)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第三组( A ) A.这首诗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最后求而得之的喜悦。 B.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C.“窈窕淑女”表现了对倾心人的想念,“君子好逑”表现了男子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 D.“悠哉悠哉”的两个“悠”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思念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作品介绍】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

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奉命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属国另解为:汉代时称那些已经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4、 5 6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9.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蒹葭》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使至塞上》赏析知识点

使至塞上 ⒈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⒉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⒊古诗中常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照应。 ⒋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⒌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⒍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⒎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阔 ⒏“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⒐“诗中有画”的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诗的画面感。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他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⒑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理解性内容要点 一、《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 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

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商山早行原文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商山早行·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受到权贵的排挤、压制,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们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注释】 1、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2、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3、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4、铎:大铃。 5、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6、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 可用作中药。 7、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 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8、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 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9、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10、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使至塞上 赏析选择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B.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喜悦之情。 D.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3、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经两首赏析

诗经两首赏析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 》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 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 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 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 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 的修辞。 (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 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略)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导读: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 ǎo )( qiú) 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 í)荇菜( xìng )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 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 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创新能力运用】 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 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文学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 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 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 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 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 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 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

使至塞上赏析大全.doc

使至塞上王维 3.《使至塞上》 首联作用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土。“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 : 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 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颔联作用 颔联承接首联,即景生情,以景物“征蓬” 归雁”自比,抒发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 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怡似“归雁”一般进人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 受 : 颈联作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 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尾联的作用: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沙、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 统帅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 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 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 现出诗人的达观。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 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 “雁”自比,说自已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并赏析此句 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 色的描绘中。 4、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说说它的意境吗 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 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 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 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诗经两首复习题

《诗经》两首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 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 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 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 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 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 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 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 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

《使至塞上》赏析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作者】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名句赏析】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汉塞,归雁入胡天。 3、由范仲淹《渔家傲》中写边塞景象的句子“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以使人联想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 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