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进行观察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6
第五章市场观察法和询问法第一节市场观察法一、观察调查法的含义搜集各种市场信息资料所使用的技能和办法,称为市场调查的技术方法。
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调查对象,对市场信息的回收率、真实性及调查费用等都有不同的影响,对调查员的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掌握了各种调查技术,才能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市场调查的技术方法分为实地调查法和文案调查法两大类。
其中实地调查法又分为观察调查法、实验调查法和询问调查法。
观察调查法是调查员凭借自己的感官和各种记录工具,深人调查现场,在被调查者未察觉的情况下,直接观察和记录被调查者行为,以收集市场信息的一种方法。
观察调查法简称观察法。
二、观察调查法的特点观察法不直接向被调查者提问,而是从旁观察被调查者的行动、反应和感受。
其主要特点有:1、观察法所观察的内容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出门看看天气、到公园观赏风景等个人的兴趣行为,而是观察者根据某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搜集市场资料、研究市场问题的过程。
2、观察法要求对观察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
在实地观察前,应根据调查目的对观察项目和观察方式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观察误差,防止以偏概全,提高调查资料的可靠性。
因此,观察法对观察人员有严格的要求。
3、观察法要求观察人员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的同时,还要尽量运用科学的观察工具。
人的感觉器官特别是眼睛,在实地观察中能获取大量的信息。
而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显微镜、探测器等观察工具,不仅能提高人的观察能力,还能将观察结果记载下来,增加了资料的翔实性。
4、观察法的观察结果是当时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市场现象。
市场现象的自然状态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没有人为制造的假象。
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的观察结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二、观察调查法的基本类型观察法有直接观察和测量观察两种基本类型。
直接观察就是观察人员直接到商店、家庭、街道等处进行实地观察。
第五章怎样通过观察记录评价儿童?在学会将观察聚焦于儿童并且能够越来越熟练地把观察记录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之后,教师发现自己能够越来越清晰与经常性地瞧见活动中儿童的发展。
撰写的观察记录与对观察所见进行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与她人就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沟通。
教师能够具体说明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多么出色,能够确认儿童发展相对迟缓的领域,能够展示自己与同事就是怎样制订课程计划以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
家长、社会公众与政策制定者都期望瞧到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证据。
利用观察记录获得的儿童发展信息将以一种真实的、对儿童友好的方式为其提供证据。
在通过观察评价儿童时,教师能够在观察到的儿童发展表现与儿童早期学习标准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增强对问责的回应,因为教师正在评价、课程与期望达成的目标之间建立有效联结,而这正就是全美幼教协会(2009)在其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立场声明中所倡导的:“在发展适宜性实践中,经验与评价就是联结在一起的……两者应该统一于机构期望儿童获得的发展水平或达成的目标上。
如果不清楚每名儿童在达成儿童早期学习标准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教师就不能有目的地帮助儿童获得发展。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指向目标的评价被称作基于标准的评价。
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表现(自己瞧见的儿童正在做的与听见的儿童正在说的)与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比较,而不就是拿一名儿童与另一名儿童比较。
教师需要根据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或教育目标来追踪每名儿童的发展变化轨迹。
这样,教师会对每名儿童的能力有所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制订课程计划。
评价儿童并不意味着测查儿童。
儿童教育专家把评价定义为这样一个“两步走”的过程:首先,通过观察收集有关儿童的信息,收集儿童的作品或照片、家长的观点与一些测验的结果。
其次,利用上述信息对儿童的发展特点做出判断,就如何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学与保育做出决策( NAEYC & NAECS/SDE,2003;NAEYC,2009) 。
第五章如何进行观察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是A.田野笔记B.日记描述C.轶事记录D.样本描述【解析】:A2.教育研究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察类型是A.现场观察B.控制观察C.参与性观察D.定量观察【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情境中的观察的内涵。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也称现场观察,是指在现场的自然情境中不加以控制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是教育研究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察,能系统地记录儿童的发展变化,获得相对比较客观的资料。
3.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观察研究中,日记描述、轶事记录和样本描述等叙述形式在本质上都属于A.图式记录B.田野笔记C.项目清单D.等级记录【解析】:B二、多项选择题4.下列属于定量观察记录样式的是A.叙述体系B.事件取样记录表C.项目清单D.等级量表E.图式记录【解析】:BC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常见的定量观察记录的样式。
常见的定量观察记录方式要有时间取样记录表、事件取样记录表、项目清单和等级量表四种形式。
A、E两项属于定性观察记录的样式。
5.在学前教育观察研究中,确定观察者的意见一致可通过建立观察者信度来完成,具体包括A.标准关联观察者信度B.观察者偏见信度C.观察者内部信度D.观察者间的信度E.观察者倾向信度【解析】:AC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确定观察者意见一致的方法。
确定观察者的意见一致需要通过建立以下观察者信度来完成:(1)标准关联观察者信度,指受过训练的观察者的分数与专业观察者的分数达到一致的程度;(2)观察者内部信度指观察者在其观察编码中保持一致性的程度;(3)观察者间的信度,指观察者彼此间在实际数据收集中的一致性程度。
6.根据观察过程记录方式与结果处理手段的不同,学前教育观察可分为A.现场观察B.控制观察C.非参与性观察D.定性观察E.定量观察【解析】:DE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前教育观察的类型。
按照不同分析角度,学前教育观察的类型包括:(1)按照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也称现场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又称控制观察与条件观察);(2)按照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试的活动,可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3)接照观察过程记录方式与结果处理手段不同,可以分为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