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高教出版社-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9
⼀、基本练习题(⼀)填空题1.⼴义的课程是指________。
2.狭义的课程是指________。
3.教学计划具体规定了学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教科书是根据________编写的,是教师________的基本依据。
(⼆)选择题1.________是国家指导教学实践,办好学校的重要⽂件,它规定各年级学习科⽬的项⽬和范围。
A.教学⼤纲B.教科书C.教学内容D.教学计划2.________是国家对⼀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要求和具体规格。
A.教科书B.教学计划C.教学⼤纲D.教学内容(三)判断题1.课程就是指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每门学科。
2.“教学计划”是教师每个学期制定的开展教学⼯作的安排计划。
3.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4.教学计划是规定各学科知识的深度、⼴度和结构的指导性⽂件。
5.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是具体地体现在教学计划⾥的。
6.教学⼤纲是教学计划的进⼀步具体化,教科书⼜是教学⼤纲的具体化。
7.核⼼课程就是以学科为中⼼的课程。
(四)解释题1.教科书2.教学计划3.教学⼤纲4.活动课程5.学科课程(五)简答题1.教学计划、教学⼤纲和教科书各有什么意义?2.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有哪些?编写教学⼤纲和教科书有什么要求?(六)论述题试述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的主要趋势。
⼆、讨论题1.请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本门学科教学⼤纲和教科书的特点。
2.你认为当前我国中⼩学的课程体系有何优点?还存在哪些问题?三、实践题到⼀所正在探索课程改⾰(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的学校进⾏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讨论题2 进⾏讨论。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思考题答案(完整版)(沈维道)(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 思考题 完整版第1章 基本概念及定义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将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答:否。
当一个控制质量的质量入流率与质量出流率相等时(如稳态稳流系统),系统内的质量将保持恒定不变。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中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不可能是绝热系。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
“绝热系”指的是过程中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热量是指过程中系统与外界间以热的方式交换的能量,是过程量,过程一旦结束就无所谓“热量”。
物质并不“拥有”热量。
一个系统能否绝热与其边界是否对物质流开放无关。
⒊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与均匀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的概念均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平衡状态要求的是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而平衡状态则一般指在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这是它们的区别所在。
⒋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在绝对压力计算公式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压?答:可能会的。
因为压力表上的读数为表压力,是工质真实压力与环境介质压力之差。
环境介质压力,譬如大气压力,是地面以上空气柱的重量所造成的,它随着各地的纬度、高度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即使工质的绝对压力不变,表压力和真空度仍有可能变化。
“当地大气压”并非就是环境大气压。
准确地说,计算式中的P b 应是“当地环境介质”的压力,而不是随便任何其它意义上的“大气压力”,或被视为不变的“环境大气压力”。
⒌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温度计对温度的测量建立在热力学第零定律原理之上。
它利用了“温度是相互热平衡的系统所具有的一种同一热力性质”,这一性质就是“温度”的概念。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一、名词解释1.思维:2.想象:3.创造性思维:二、选择题1.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屋顶是湿的,地面也是湿的,于是便推想到“昨夜下雨了”。
这个过程属于()A记忆B思维C感知D想象2.地质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地区4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以此推断“世界屋脊”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体现的是思维的()A批判性B敏捷性C间接性D概括性3.常言所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指思维具有()A批判性B敏捷性C间接性D概括性4.两三岁的幼儿总喜欢用手触摸、摆弄事物来探究一切,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5.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各种教具和学具,说明小学生主要以()为主。
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6.聋哑人依靠手势进行交流,这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7.画家画画以前,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很多风景或者图片,然后开始构思创作,这属于()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8.警察根据犯罪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梳理案件发生的脉络,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9.学生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规则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0.某工程师在头脑中反复构思楼房的各种设计方案的过程,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1.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学而后知不足”,让同学们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2.修摩托车的师傅一边拆卸,一边思考哪里出了问题,这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3.在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中不包括A.功能固定性B. 动机强度C. 知觉情境D. 运气成分14.耶克斯-多德森研究发现,最佳动机水平与课题难度之间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没有必然联系D以上都不是15.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6.我们平时说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7.我们平时说的“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8.我们平时说的“思路鲜明、条理清晰、推理严密”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9.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立即给与正确回答,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20.“知其表而不知其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三、填空题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或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2.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和3.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将思维分为:和4.思维的形式有:、和四、判断()1.聚合思维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答:(1)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
可作如下理解: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尽管各人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量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
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决策的依据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以下阶段:(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
对古典决策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发难的第一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他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的原则。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算术平均数)、H(调和平均数)和G(几何平均数)的关系是:( D )A、A≤G≤H;B、G≤H≤A;C、H≤A≤G;D、H≤G≤A2.位置平均数包括( D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众数3.若标志总量是由各单位标志值直接总和得来的,则计算平均指标的形式是( A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4.平均数的含义是指( A )A、总体各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B、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C、总体某一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D、总体某一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5.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基本原则是( C )A、可比性;B、目的性;C、同质性;D、统一性6.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假定条件是( C )。
A.各组的次数相等 B.组中值取整数C.各组内变量值不同的总体单位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D.同一组内不同的总体单位的变量值相等7.已知3个水果店香蕉的单价和销售额,则计算3个水果店香蕉的平均价格应采用( C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8.如果统计资料经过分组,并形成了组距分配数列,则全距的计算方法是( D )A.全距=最大组中值—最小组中值B.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C.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D.全距=最大组上限—最小组下限9.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 )。
A.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B.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C.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小 D.以上都不对10.某企业2006年职工平均工资为5000元,标准差为100元,2007年平均工资增长了20%,标准差增大到150元。
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对变异( A )。
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能比较二、多项选择题1.不受极值影响的平均指标有( BC )A、算术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调和平均数;E、几何平均数2.标志变动度( BCDE )A、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差别大小程度的指标;B、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高低的依据;C、是反映社会生产的均衡性或协调性的指标;D、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或协调性的指标;E、可以用来反映产品质量的稳定程度。
思考与练习答案(预测)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预测是指什么举例说明预测的作用。
答:预测是指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对特定的对象未来发展的趋势或状态做出科学的推测与判断。
预测可以为决策提供必要的未来信息,是进行决策的基础。
如在产品的销售方面,通过对顾客类型、市场占有份额、物价变动趋势、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预测,可以对市场销售起促进作用。
又如在生产方面,通过对原材料需求量、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趋势以及材料与劳动力的可用量的变动趋势等方面的预测,便于企业对生产和库存进行计划,并在合理的成本上满足销售的需求2.预测有哪些基本原理预测有什么特点影响预测精确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预测的精确度答:预测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性原理、连贯性原理、类推原理、相关性原理、概率推断原理。
预测的特点: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预测的基本原理,利用适当的预测方法对未来进行预测,因此预测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随机性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等原因,因此不存在绝对准确的预测。
影响预测精确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预测资料的分析和预处理,预测问题的分析与认识、预测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预测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等。
因此,要提高预测的精确度,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认真对待,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未来信息。
3.叙述预测的基本步骤。
答:预测的基本步骤为;(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整理有关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建立预测模型;(5)评价预测模型;(6)利用模型进行预测;(7)分析预测结果。
4.为什么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预处理如何鉴别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应如何处理答:在预测工作中,所收集的资料是进行预测的基础,相关资料的缺少或数据的异常都会导致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不准确,从而直接影响到预测的结果,所以需要对数据的异常情况进行鉴别与分析。
鉴别异常数据可采用图形观察法有统计滤波法。
异常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剔除法、还原法、拉平法、比例法等。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最佳选择题1. 研究中的基本单位是指( D)。
A.样本 B. 全部对象C.影响因素D. 个体E. 总体2.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的是( 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C.研究典型案例 D. 研究总体统计量E. 计算统计指标3. 参数是指( B )。
A.参与个体数 B. 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E. 参与变量数4. 下列资料属名义变量的是(E)。
A.⽩细胞计数B.住院天数C.门急诊就诊⼈数D.患者的病情分级 E. ABO⾎型5.关于随机误差下列不正确的是(C)。
A.受测量精密度限制B.⽆⽅向性 C. 也称为偏倚D.不可避免 E. 增加样本含量可降低其⼤⼩⼆、名称解释(答案略)1. 变量与随机变量2. 同质与变异3. 总体与样本4. 参数与统计量5. 误差6. 随机事件7. 频率与概率三、思考题1. ⽣物统计学与其他统计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统计学可细分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物统计学、卫⽣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等,都是关于数据的学问,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知识的⼀门科学与艺术。
⽽⽣物统计学是统计学原理与⽅法应⽤于⽣物学、医学的⼀门科学,与医学统计学和卫⽣统计学很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医学统计学侧重于介绍医学研究中的统计学原理与⽅法,⽽卫⽣统计学更侧重于介绍社会、⼈群健康研究中的统计学原理与⽅法。
2. 某年级甲班、⼄班各有男⽣50⼈。
从两个班各抽取10⼈测量⾝⾼,并求其平均⾝⾼。
如果甲班的平均⾝⾼⼤于⼄班,能否推论甲班所有同学的平均⾝⾼⼤于⼄班?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从甲、⼄两班分别抽取的10⼈,测量其⾝⾼,得到的分别是甲、⼄两班的⼀个样本。
样本的平均⾝⾼只是甲、⼄两班所有同学平均⾝⾼的⼀个点估计值。
即使是按随机化原则进⾏抽样,由于存在抽样误差,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般很难恰好相等。
思考与练习答案要点或参考答案冯谖客孟尝君(王树基执笔)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答:冯谖之自信,从主观方面看,既源于他卓越不凡的见识与才具,也源自于他对主人好客养士以巩固其地位的心理的准确把握。
从客观方面看,他所投靠的孟尝君素以好客著称于世,冯谖此举即使不奏效,也不至引起祸端。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答:毛遂生于乱世,当时天下急需人才。
他向平原君自荐之时,恰是秦攻赵的危机时刻。
千里马卓荦不群,却被当作凡马视之,它之所以被发现,恰是因为有伯乐这样的善于相马之人。
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安定局势需要人才,而人才得以充分发挥才干,需要有识才之人,需要爱才、用才之人。
因此,实行“唯才是举”也好,“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好,都需要:1.政治上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2.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3.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4.社会上普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这四点,是人才成长和得以施展才干的必要的社会条件。
三、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
答: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仅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原文以狡兔三窟比喻避害之策应尽量想得周全,应进退有路。
从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看,有“三窟”可以有选择、有比较,那“窟”更好,更适合自己,就到那“窟”去,即所谓“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从满足个性发展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三窟”终究有别,其人事环境、工作内容、性质及具体岗位肯定有差别,由于受教育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不可能身通百技,事事兼通,况且精力有限,人生短暂,想在“三窟”中都游刃有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这就是这一问题的二重性。
四、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有:(1)抑扬互用,蓄势待发,在波澜起伏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修订版消费心理学(第三版)习题答案肖涧松主编北京•BEIJING二O一八年三月《消费心理学》(第三版)习题、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知识练习与思考]1、填空题:(1)冯特(2)心理过程、个性心理(3)观察法(4)心理和行为(5)实验室试验、自然实验2、判断题:(1)√(2)√(3)×(4)×(5)×3、复习思考题:(1)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概括起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个性心理。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消费者行为的特点有哪些?消费者行为是受动机驱使的;购买者的广泛性;需求的差异性;消费者行为具有可诱导性。
(3)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条件: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消费者群体、消费态势、商品因素、购物环境、营销沟通(4)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观察法、访谈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投射测验法、[案例分析与应用]农夫山泉,有点甜(1)在满足消费者心理和需求方面,农夫山泉如何成功地进行了产品的推广?①天然的概念让农夫山泉与其他品牌有区别点;②抓住了中国人非常注重健康的心理,反复突出农夫山泉的优良水质;③简单的“有点甜”三个字让消费者轻松能够记忆;④大自然的搬运工,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
(2)查阅资料,目前农夫山泉推出了哪些新的广告宣传?广告诉求点是什么?参考:从1999年开始,农夫山泉实施多水源战略,2001年正式开发了长白山。
目前东北、华北地区的农夫山泉,大部分都来自于长白山。
3月14日晚,央视焦点访谈后播出了农夫山泉2014年新广告,广告时长达创纪录的三分钟。
与其说是广告,不如说一部讲述农夫山泉12年来如何在长白山寻找水源、建设工厂的纪录片。
一、教材上的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梗概):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大小:(1)苹果与食盐;(2)录音机与磁带;(3)小麦与时装;(4)理发与旅游。
答:(1)苹果的需求弹性较大,食盐的供给弹性较大;(2)录音机的需求弹性较小,磁带的供给弹性较大;(3)小麦的需求弹性较小,时装的供给弹性较大;(4)理发的需求弹性较小,旅游的供给弹性较大。
2.分析供给曲线的斜率与供给弹性大小之间的关系。
答:供给弹性大的商品,其供给曲线较平坦,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小。
3.借助于图形分析下列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情况,并作简要的说明:(1)需求增加,供给不变;(2)需求减少,供给减少;(3)需求减少,供给增加。
答:(1)均衡价格提高,均衡产量增加;(2)均衡价格不确定,均衡产量减少;(3)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不确定;4.有人说大学学习费用的上涨并未使入学学生减少,需求规律在这里不起作用。
你如何看?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即使大学的学习费用上涨,入学学生却不见减少。
这不能说明需求规律不起作用。
5.为什么说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而言,--种产品不可能长期供过于求,也不可能长期供不应求?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却会长期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答: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种产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会下跌,从长期来看,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产品的供求会达到均衡。
一般地,不可能出现长期供过于求的局而。
反之亦然。
而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的调节作用被压制,产品会出现长期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局面。
6 .用经济理论说明为什么毕加索的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会那么高。
答:毕加索艺术作品的供给是既定不变的,但收藏热使得对它们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所以其市场价格会很高。
7.评论下述对话。
答:对话双方的观点基本正确。
计算题的演算过程和参考答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赠送给教师的教学课件(PPT)中。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1《大同》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答: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
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
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大同》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二《七月》1.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算术平均数)、H(调和平均数)和G(几何平均数)的关系是:( D )A、A≤G≤H;B、G≤H≤A;C、H≤A≤G;D、H≤G≤A2.位置平均数包括( D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众数3.若标志总量是由各单位标志值直接总和得来的,则计算平均指标的形式是( A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4.平均数的含义是指( A )A、总体各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B、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C、总体某一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D、总体某一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5.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基本原则是( C )A、可比性;B、目的性;C、同质性;D、统一性6.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假定条件是( C )。
A.各组的次数相等 B.组中值取整数C.各组内变量值不同的总体单位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D.同一组内不同的总体单位的变量值相等7.已知3个水果店香蕉的单价和销售额,则计算3个水果店香蕉的平均价格应采用( C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8.如果统计资料经过分组,并形成了组距分配数列,则全距的计算方法是( D )A.全距=最大组中值—最小组中值B.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C.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D.全距=最大组上限—最小组下限9.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 )。
A.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B.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C.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小 D.以上都不对10.某企业2006年职工平均工资为5000元,标准差为100元,2007年平均工资增长了20%,标准差增大到150元。
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对变异( A )。
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能比较二、多项选择题1.不受极值影响的平均指标有( BC )A、算术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调和平均数;E、几何平均数2.标志变动度( ABCDE )A、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差别大小程度的指标;B、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高低的依据;C、是反映社会生产的均衡性或协调性的指标;D、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或协调性的指标;E、可以用来反映产品质量的稳定程度。
3.调和平均数的特点( ABE)A、如果数列中有一个标志值等于零,则无法计算调和平均数;B、它受所有标志值大小的影响;C、它受极小值的影响要大于受极大值的影响;D、它受极大值的影响要大于受极小值的影响;E、它受极小值和极大值的影响要比算术平均数小4.平均数分数值平均数与位置平均数两类,其中数值平均数有(ABC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5.下列现象应采用算术平均数计算的有( ACE )。
A.已知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求平均亩产B.已知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求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C.已知计划完成百分比和计划产值,求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D.已知某厂1999年-2003年的产值,求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E.已知不同级别工人的月工资和人数,求所有工人的月平均工资6.第一批产品废品率为1%,第二批产品废品率为1.5%,第三批产品废品率为2%。
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5%,第二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40%。
则平均废品率为( B )。
A、1.5%B、1.45%C、4.5%D、0.94%7.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系数的关系是( BC )。
A.标志变异系数越大,平均数代表性越大B.标志变异系数越大,平均数代表性越小C.标志变异系数越小,平均数代表性越大D.标志变异系数越小,平均数代表性越小E.标志变异系数大小与平均数代表性大小无关三、判断分析题1.平均指标将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了,所以平均指标数值大小与个别标志值大小无关系。
(错。
平均指标数值大小要受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2.所有分位数都属于数值平均数。
(错。
所有分位数都属于位置平均数)3.当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都不相同时,众数不存在。
(对)4.中位数和众数都属于平均数,因此它们数值的大小受到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错。
中位数和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它们数值的大小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5.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是总体中两个成数的几何平均数。
(对。
)四、简答题1.几何平均数有哪些特点?答:(1)如果数列中有标志值为0或负值,则无法计算几何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较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小;(3)几何平均数适用于反映特定现象的平均水平,即现象的总标志值是各单位标志值的连乘积。
2.什么是平均指标?它的特点和作用。
答: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是指同类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其特点包括数量抽象性和集中趋势的代表性。
平均指标的作用是将一个同质总体各单位之间量的差异抽象化,用一个指标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一般水平,是对总体分布集中趋势或中心位置的度量。
3.什么是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确定的?答: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后,处于正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
实际运用中对未分组资料求众数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分组资料需用公式近似计算;未分组资料求中位数要先排序再找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对分组资料也需要用公式近似计算。
4.什么是标志变异指标?它有哪些作用?答: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同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的,即数列的离散趋势。
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主要可来衡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可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均衡程度;同时也是统计分析的一个基本指标。
5.什么是标准差系数?为什么要计算标准差系数?答: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是最常用的一个标志变异指标。
由于标准差是反映标志值离散程度的绝对指标,是带有计量单位的有名数。
因而对不同水平、不同性质或不同计量单位的总体进行比较时就会面临不可比的情况。
这就需要将标准差与对应的平均数进行对比,转化为相对数后,才能进行比较。
五、计算题(1)简单算术平均数;=(元)53456=++(2)加权算术平均数;=(4000*6+6000*5+10000*4)/20000=4.7元(3)加权调和平均数。
=94000/(24000/6+30000/5+40000/4)= 4.7元解:甲市场蔬菜平均价格=(元)3219.01605.514540754536.04032.07530.0==++⨯+⨯+⨯乙市场蔬菜平均价格=(元)3265.05.16205.5345805.374536.08032.05.3730.0==++⨯+⨯+⨯ 乙市场蔬菜平均价格高一点。
试比较哪个地区平均价格高?为什么?解:甲地商品平均价格=(13+24+11)/(13/1.3+24/1.2+11/1.1)=1.2(元)乙地商品平均价格=(13+18+16.5)/(13/1.3+18/1.2+16.5/1.1)=1.1875(元) 甲地商品平均价格高一点。
4.以下资料是某大学管理系学生月均生活费开支。
要求:计算表中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解:平均数(月均生活费)65.500=x ;中位数5.5121001042182315002/1=⨯-+=⋅-+=-∑d f S f X M mm L e众数38.552100)84104()82104()82104(5002110=⨯-+--+=⋅∆+∆∆+=d X M L5.某地20个国有商店,2004年第四季度的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试计算该地区20个商店平均完成销售计划指标。
解:20个商店平均完成销售计划程度=实际完成的销售额/计划应完成的销售额*100%=243/240.76*100%=100.93%6.已知,甲、乙两班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各科目的成绩如下表所示甲、乙两班学生成绩表试计算(1)甲、乙两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系数;(2)衡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解:(1)8068595=++=∑=n x x 甲80675110=++=∑= n x x 乙 nx x 2)(-=∑δ 93.188.10=,=乙甲σσ (2)由于甲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相同,所以可以直接比较标准差,根据93.188.10==乙甲σσ<,说明甲班平均成绩的代表性高于乙班的。
同时,还可以计算标准差系数:由于%=%=乙甲66.235.13V V <,仍然说明甲班平均成绩的代表性高于乙班的。
7.两个不同品牌水稻分别在四块田上试种,其产量资料如下:100%=⨯V Xσ标准差系数计算公式为:假设生产条件相同,试分析哪个品牌的收获率的稳定性较高?解:根据公式计算得42.638=甲x 11.499=乙x ;3.255.312=,=乙甲σσ%=%,=乙甲07.595.48V V 。
由于%=%=乙甲07.595.48V V >所以,乙品种虽然平均亩产低于甲品种,但乙品种的稳定性比甲好,因此更具有推广价值。
要求:计算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根据公式 计算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的平均数=3900/50=78(件) 标准差=12.53(件)9. 某煤矿有甲、乙两个生产班组,每班组有8个工人,各班组每个工人的月产量(单位:吨)记录如下:要求:(1)计算甲、乙两组工人的人均日产量;(2)计算甲、乙两组工人日产量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3)比较甲、乙两组人均日产量的代表性。
解:(1)甲、乙两组工人的人均日产量都为70(吨) (2)甲组工人日产量的标准差=83.67(吨) 乙组工人日产量的标准差=5.29(吨)∑∑-=f f X X 2)(σi i i f f x x ∑∑=100%=⨯V Xσ标准差系数计算公式为:∑∑-=f f X X 2)(σii i f f x x ∑∑=甲组工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1.195 乙组工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0.076 (3)乙组比甲组的人均日产量的代表性高。
解:全距=600-100=500(元);平均值=132000/400=330(元)平均差=84(元) 标准差=102.96(元)标准差系数=102.96/330=0.312(1)是非标志的平均数; (2)是非标志的标准差。
解:(1)是非标志的平均数=p=52%(2)是非标志的标准差=(0.52*0.48)^(1/2)=0.4996 (1)计算120家企业利润的众数、中位数和均值; (2)计算分布的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解:(1)众数=1012(4230)400100433.33(4230)(4218)L M X d ∆-=+⋅=+⨯=∆+∆-+-(万元)中位数=1/26049400100426.1942m e L mf S M X d f ---=+⋅=+⨯=∑(万元)均值=426.67(万元),标准差=116(万元)(2)分布的偏态系数SKp=0426.67433.330.0574116x M σ--==-峰度系数=4414441()425728680.4/ 2.3513116ni i nii XX fm fσ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