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1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
它认为人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类似于河流、沟渠等。
这些经络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组织和身体部位,起到传输能量和信息的作用。
经络学主要研究经络系统的构造、功能和调节,以及通过调理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方法。
经络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经络的分布、经络的功能和经络的调节。
根据经络学的理论,人体内有12条正经(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等)和8条奇经(任脉、督脉等),其中任脉贯穿下腹部、背部和头部,是体内主要的能量循环通道;督脉则贯穿背部,是人体能量循环的主路径。
经络不仅仅是物质通道,更是传递能量和信息的载体。
当体内的气血运行畅通无阻时,经络系统能够保持正常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反之,当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恢复气血的流畅,成为经络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经络学指导我们如何调理经络、保健养生。
其中,按摩、针灸、艾灸等手法是经络学最常用的调理方法。
按摩通过按压和推拿经络,刺激经络的活动,促进气血的流动,消除经络的阻塞;针灸则利用针刺经络穴位,调节经络的功能,恢复气血的平衡;艾灸则是利用艾草燃烧,以热力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此外,还有一些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食补经络的食疗法、经络操等。
经络学的研究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注意经络的畅通与否,当感到疲劳、身体不适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调理来改善。
此外,经络学的理论还对诸如辨证论治、气功养生、中医治疗等方面有启发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机能和调节,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途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经络的角度关注自己的健康,积极参与经络的调理和保健。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最全知识(建议收藏慢慢学)经络穴位知识分享: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道日历的经络:安机器、织布、收蚕、安纺车、机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方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自学快速入门(经络全解)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经脉动态图所有穴位都有,养生必备1.任脉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
2.督脉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
3.足少阳胆经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
4.足阙阴肝经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5.足太阳神经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
6.足太阳膀胱经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
7.足阳明胃经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
8.足太阴脾经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
9.手阳明大肠经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10.手太阳肺经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11.手少阴心经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
12.手太阳小肠经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经络基本知识一、十二经络人体十二经络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到手,手三阳经从手到头,足三阳经从头到足,足三阴经从足到胸。
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
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脏腑以脏为主。
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
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
学经络快速入门很多初学者都反映,中医的经络学实在太难理解了。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
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
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
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
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
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学基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联系了人体脏与脏之间、脏腑之间、脏腑与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其作用是濡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使人体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将气血及营养物质输送到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外邪侵犯人人体往往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是一种具有保卫作用的物质,它能抵抗言不由衷邪的侵犯,其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说明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络属的脏腑及组织器官,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的经脉和病位所在。
临床上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指导治疗: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某些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采用循经取穴进行治疗。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它建立在中医关于气血运行的基础上,其核心理论
是“以气为本、以经络为纲”,重点强调人体穴位、腧穴、经脉和络脉与脏腑相互协调、
相互联系,它们统称为经络网络。
中国古代医学家将人体经络分为十二经、八经、九经、经脉、络脉、腧穴等,其中十
二经是其他经络最为重要且最为基本的部分;八经分为上八经和下八经,上八经共指神道经、谷神明经、玉女心经、少阳经、太阳经、少府经、太渊经和督脉;下八经共指阴谷经、阳谷经、水道经、中阴之经、上冲之经、商丘经、厥阴经和府经。
九经是围绕八经
延伸出来的经络,共指神门经、太极经、太冲经、阳维经、少海经、商阳经、膻中经、
曲骨经和散脉。
经络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象数学和诗词美学,中医经络系统是一个
神奇而又丰富的医学学科,它揭示了人体内部各种生理因素及疾病的发病机制。
中医将中
医经络理论应用到诊断辩证、推拿推打及养生等方面,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疗效,得到了
广大患者的赞誉。
中医经络是人体生物功能机制的集中反映,它是一张遍布全身各个部位的“神经图”,决定着人体生命充沛、激发活力的天然状态。
它为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提供了认识人体生理
机制及辨清脏腑功能解析方面的基本依据,也对近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研究有重要促进作用。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一、经络的内容
经络可以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维持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作用。
其主要内容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一、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
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
因此经络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及联系功能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当人体感受外部致病因子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1.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与脏腑直接发生关系。
在腑经与脏经之间,还有着表里配偶关系。
从肺经到肝经,循环不息,以濡养周身。
其气血流注的次序如下: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见表二)
2.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的一些特殊通路,它不与五脏六腑发生直接联系,更无表里相配的关系,但在功能各方面,能补充十二经脉的
不足,特别是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
督脉与十二经脉中腑的经脉交会,具有总督各条脏经的经脉作用;任脉和脏的经脉发生交会,具有担任各条脏经的作用;冲脉具有通调十二经的作用,阴跻脉、阴维脉具有联系脉经的作用。
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经络的联系;当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侵扰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导的途径,疾病的变化反映为各种症候,临床上可以从症候的分析来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浅深。
(表二)十二经循行部位与所属病候
外在致病因素侵袭人体,皮毛肌肉受病,再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人体内脏的病变,往往也通过经络而反映到肢体。
所以经络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每条经络,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与内脏联系,因此脏腑和经络所属的病候,也有它一定的规律。
一般从病变的不同特征,均可辨别它属于那一经。
例如胃病上腹痛吐酸水,常在十二胸椎两旁胃俞穴或十一胸椎旁的脾俞穴有压痛点;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常在第九胸椎两旁肝俞穴和第十胸椎两旁肝俞穴有压痛点。
肺的病变如咳嗽、咯血,也能在第三胸椎两旁的肝俞穴出现敏感区。
另外,某些脏腑疾病,可以在其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反映出压痛点来。
如阑尾炎右下腹痛,可以在胃经与大肠下合穴巨虚上方出现明显的压痛。
经络在治疗上普通用于药治、针灸等各方面。
例如,药物性味的归纳,针灸的循经取穴等,都是在经络的基础上指定的。
综上所述,指明了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它贯穿于整个辨证理法方药中并与脏腑配合,成为各科基础理论的一个中心环节。
经络体系(提高巩固版)
经络体系概述如下:
一,在人体经络体系中,最主要的是十二经,或者称它为十二正经。
这十二正经:第一,它们循行于体表;第二,它们联络脏腑;第三,它们相互之间直接相连;第四,它们相互之间又通过脉络更全面地相连。
四,我们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到:
第一,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经络互为表里,如手太阳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第二,四肢内外侧相对经络所属脏腑互为表里,如肺与大肠就互为表里。
第三,四肢外为阳,内为阴;外为腑,内为脏。
五,可以证明的是:十二条经络与十二脏腑的络属关系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既然每一条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些经络在四肢内外、阴阳的对应,在某种意义上就为脏腑的阴阳对应做了说明或者说命了名。
六,十二经有着经经首尾相连的连贯流注。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手太阴肺经始于中焦,由腋下流经小臂内侧,在手指部位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手阳明大肠经经手臂外侧往上流,在头部与足阳明胃经相连;足阳明胃经从头部一直流向腿的外侧,在脚部与足太阴脾经相连;足太阴脾经沿大腿内侧流上来,在心胸部位与手少阴心经相连;手少阴心经再由体部流向小臂内侧,在手部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手太阳小肠经由手臂外侧流上来,在头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足太阳膀胱经又流下去,经过腿外侧到足部,与足少阴肾经相连;足少阴肾经沿腿内侧流上来,在心胸部位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手厥阴心包经又从腋下沿手臂内侧流向手部,在手部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
手少阳三焦经沿手臂外侧流下去,流到腿外侧,到脚部,与足厥阴肝经相连。
足厥阴肝经沿腿内侧流上来,在心、胸、肺部位又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十二经就这样连贯流注。
七,概括起来,手三阴经都是由胸部从腋下流经小臂内侧到手部,然后接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都经手臂外侧最后流向头部,接足的三条阳经。
足的三条阳经都是由头部流向身体,最后沿大腿的外侧流向足部,
接足的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都由脚经腿内侧流上来,在人的体腔部位与手的三阴经相连。
八,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九,互为表里对应的阴阳二经除了各自在顶端的直接连接以外,还有络脉将它们相互之间做更丰富的连接和沟通。
十,十二经并不是单单的一条经线,还有各种分支,络联身体的相关部位。
十一,十二经不仅如其名称所明确表明的,络属于确定的脏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而手阳明大肠经则属大肠络肺,而且十二经还有分支,联络其他脏腑。
如肾经还有分支,络连肝、心、肺。
因此,当我们考虑某一条经络与脏腑的关系时,有三层含义:
第一,它明确络属的脏腑,如手太阳肺经便是属肺络大肠。
第二,考虑与它首尾相连的经络所络属的脏腑。
如脾经属脾络胃,脾经又与心经首尾相连,因此,脾经还联络到心。
第三,就是除此以外的分支。
如肾经,除了属肾络膀胱以外,还联络肝经、心经、肺经。
十二,在这十二经以外,还有奇经八脉存在,它们是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这奇经八脉不络属于脏腑,别走奇途。
它们最主要的功能,是十二经的蓄血库。
十二经有如江河,奇经八脉有如与江河相联的大型湖泊。
当气血充溢十二经盈而有余时,便流入奇经八脉;当十二经气血不盈余时,奇经八脉的气血又流回十二经。
它的第二个功能是,奇经八脉各有自己的循行路线和网络的身体部位,它同样有着输送气血、营养护卫脏腑、肌肤、腠里的功能。
十三,奇经八脉中,任脉、督脉意义最为重要。
任脉,是总领十二经的六阴经,称之为阴之海。
督脉,是总统十二经的六阳经,称之为阳之首。
因此,就《黄帝内经》的经络系统而言,常常把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这十四经各有络脉与之相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是它们的支流。
络脉又有大中小之分,最大的叫别络,十四经各有一别络。
再加上特有的脾之大络,一共有十五别络。
十五,浮络,是循行于人体前表部位的络脉分支系统。
十六,孙脉,是脉络中最细小的、无微不至分布体内的组成部分。
十七,十二皮部。
十二经络会通过它的络脉系统将它的活动遍及人的体表,将经络之气布散到皮肤表面。
与十二经相联系的体表皮肤也各自分属十二经脉,我们称之为十二皮部。
十八,穴位,就是经脉上那些有特殊意义的点。
它们也可以说是井穴,是气血流注之处,是经络的气血与外界沟通与进出之处,也是对经络的流动具有调节作用的调节点。
《黄帝内经》中设定穴位365个,与一年365天相对应。
后人又增加了这个数字,如魏晋时皇甫谧的《甲乙经》中,就详载了全身649个穴位。
看到这里您的思维如果还可以跟的住以上所说、还没“掉队”。
那么您和我几天前一样,您已经可以给自己“诊(疗、治)”病了。
同时,我们也对一个所谓非常“玄密”的、一个所谓相当“庞大”的经络系统概念有一个很好入门理解和初步掌握。
当我们拿着经络图不断从自身找到合适的穴位往复几次后会觉得穴位学习容易但用时却很难记住。
其实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你先沿12主经络大致方向用指压或拳击拍(打),那里有痛你再去找寻书上所说相应的穴位点,先记住你身上的痛点,等有机会再去记哪些不痛的穴位点,呵呵!现用现学(或叫现学现用)往往让人过目难忘。
其实古人在给经络穴位起名时用的基本上就是在生活当中的顺手择来“自然”的东西。
自然现象中有阳、阴、丘、陵、海、泉、溪、渊、泽、风、关、豁、谷等;人们生活当中有府、宫、房、户、间、庭、仓、室、堂、井、柱、门、窗、钟、鼎、市、墟、道、里、枢、池等。
而经络中大多数的穴位取名都是根据穴位所处的身体部位特征再加以相似的名称,以便学起来不会因多、乱让后人却步。
记住特征也是让自己快速寻找穴位的好方法。
例如穴位位于凹陷处时往往会取“谷、渊、池、”等字有关;而位于高高隆起地方的穴位与“丘、陵、”字眼有关;在骨骼、肌肉、或肌腱或经络交结的地方往往与“关、交”字有关。
其实现代人太聪明了,给一段时间记住所有不足的400个穴位名称不一定难,难则是所记的穴位对应的症状代表什么病理?唯有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琢磨和实操经验的积累才能给出好的答案。
不亲自动手和多多实践是很难把经络知识和应用真正学到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