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770.00 KB
- 文档页数:86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总论2. 课时安排:共24 课时3. 教学目标:(1)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2)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3)学会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 课时:经络腧穴学概述1. 经络腧穴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范围和重要性第2 课时:经络系统1. 经络的定义和功能2. 经络的分类和分布3. 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第3 课时:腧穴系统1. 腧穴的定义和功能2. 腧穴的分类和分布3. 腧穴的定穴方法和临床应用第4 课时:经络与腧穴的关系1.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影响2.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作用3. 经络与腧穴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第5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应用1. 经络腧穴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2. 经络腧穴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 经络腧穴学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讲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2. 演示:展示经络腧穴的分布、操作方法等;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经络腧穴的感觉和作用;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情况;2. 课堂实践: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经络腧穴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经络腧穴学教材;2. 课件:经络腧穴学的PPT课件;3. 模型:经络腧穴模型;4. 视频:经络腧穴操作演示视频;5. 案例:相关临床案例。
六、教学活动与设计第6 课时:经络测量与评估1. 经络测量方法的学习2. 经络测量工具的使用3. 经络测量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第7 课时:腧穴的诊断与治疗1. 腧穴诊断的方法与技巧2. 腧穴治疗的操作步骤与要点3. 腧穴治疗的临床应用实例解析第8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科研方法1. 经络腧穴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 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科研结果的统计分析与解读第9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实践1.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分析2.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实际操作演示3. 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指导与评价第10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未来展望1. 经络腧穴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 经络腧穴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3. 学生对经络腧穴学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4. 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络上的腧穴分布、特征及其作用。
经络腧穴学深入探索了人体经络的奥秘,揭示经络与腧穴对人体健康的调节作用,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通过经络来连接和调节人体各个部位,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
经络系统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包括主要经络和众多络脉。
人体经络系统被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络脉的气血流动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经络的作用主要有调节气血运行、传导信息、调整脏腑功能等。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流动时,可调节局部组织的气血供应,保障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功能。
经络作为信息传导的通道,可以传递内脏器官的信息到体表,也可以通过体表腧穴的刺激来调节内脏功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此外,经络还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基本生理平衡,促进机体健康。
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经络与体外交叉的部位,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关键。
中医把腧穴视为能够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关键点,通过刺激腧穴,可以改变经络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作用是通过放血、止血、提气、疏通、调和等手段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腧穴的分布多样,不仅存在于全身的肌肉、皮肤等部位,也存在于内脏器官表面和牙齿等部位。
腧穴的特征包括位置准确、质地特殊、对刺激敏感等。
刺激腧穴可以通过神经传导、体液运动、物质代谢等多种途径产生作用。
腧穴刺激的方法有按压、揉捏、针刺、灸烧、拔罐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络解剖、腧穴定位和腧穴刺激三个方面。
经络解剖通过解剖学手段来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分布情况;腧穴定位是根据传统经络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通过触诊、按摩或电生理测量等方法来定位腧穴的位置;腧穴刺激是通过特定方法对腧穴进行刺激,观察其对机体的作用效果。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于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深化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经络腧穴学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现将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
其中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掌握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
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膝盖骨)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足背部),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
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而腧穴则是这些经络通道与外界相连的特定点位。
经络腧穴学是指对于人体经络及其分布、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经络腧穴学的概念、起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经络腧穴学的概念与起源1.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经络腧穴学中,“经”指经脉,即人体内独立血管通路,分布于全身,其中包括12经、15络和24节律;“络”指络脉,是经络的分支,起到联系内脏器官与肢体组织的作用;“腧”指腧穴,是经络的特定点位,是能够与外界相通的阳性点位。
因此,经络腧穴学的本质是探究人体内部经络的构成、组织和生理特性;经络通彻全身,贯穿人体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
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产生了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而腧穴是经络通达体表的特定点位,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经络腧穴学的起源经络腧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已经包括了关于经络腧穴的诸多内容,如脉、络、腧、灸、针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络腧穴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书更是对经络腧穴学做出了深入的系统阐述和总结。
二、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1.经络机理经络机理是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和二十四节律,共通彻全身,形成一个广阔的网络,通过经络产生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经络主要有四个功能,即循环营养、防御抗病、调节平衡、感应反应等。
·循环营养:传送气血营养,供应全身各个部位。
·防御抗病: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调节平衡: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感应反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体现出经络的敏感性。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经络以及经络上的腧穴。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经脉分布的通路。
而腧穴则是经络表面的一些特定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保持着人体整体内外运行的协调平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腧穴则是经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经络腧穴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的医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和腧穴的存在,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经络腧穴学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起到调节内外、承接气血的作用。
腧穴理论则是指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刺激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经络的循行路径、腧穴的位置及特性、经络和腧穴的生理功能等方面。
经络的循行路径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其中经脉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而络脉分布在经脉之外,作为经络的辅助通道。
腧穴的位置是经络腧穴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地确定腧穴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治疗、保健养生、美容美体等方面。
在临床应用中,经络腧穴学常常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在保健养生方面,可以通过按摩腧穴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起到保健、强身健体的作用。
而在美容美体方面,经络腧穴学也常常被用于面部护理、减肥、瘦身等方面。
虽然经络腧穴学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明确,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络腧穴学,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
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1、分布特征:(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
侧头为少阳经。
后头为太阳经。
(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外侧: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
4、经气传递特征(流注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5、表里相配特征:6、脏腑属络特征:7、相互衔接特征:肺内→手太阴肺经手大指次指内侧端手阳明大肠经鼻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侧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外侧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外侧端手少阳三焦经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侧端肺内←足厥阴肝经二、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组成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硚脉、阳硚脉、阴维脉、阳维脉。
(二)命名«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
(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对经络起统帅、联络和调节作用。
三、十二经别(一)定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又称“别行之正经”.(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
四、十五络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
(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
五、十二经筋(一)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二)命名«说文»:“肉之力也”。
(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约束骨骼,疏立关节。
六、十二皮部(一)定义: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分。
(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卫外屏障作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法(二)分经辩证(三)循经取穴(四)药物归经第二章腧穴概述腧穴定义: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一)经穴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约160个«针灸甲乙经»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354个«针灸大成»359个«针灸逢源»361个(二)奇穴1.定义: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
2.特点:(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
(三)阿是穴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二、腧穴的命名(一)天象地理类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天枢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如承山、合谷、梁丘、大陵等。
3、以大小水流命名如曲池、水泉、后溪、照海、经渠等。
4、以交通要冲命名如水道、太冲、内关、关冲等。
(二)人事物象类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如曲垣、天窗、地仓、玉堂、内庭、紫宫、库房、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如人迎、百会、归来等。
(三)形态功能类1、以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大椎、巨骨等。
2、以脏腑功能命名如魄户、魂门、意舍、心俞等。
3、以经络阴阳命名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陵泉、阳陵泉等。
4、以穴位作用命名如承泣、听会、气海、血海、光明、水分、迎香等。
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一)诊断作用:反映病症、协助诊断。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二)治疗作用1. 邻近作用是所有腧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病症的作用。
2.远道作用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这些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3.整体作用是某些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针灸这些腧穴,可起到整体性的调制作用,是远道作用的扩大。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手三阳经穴主治规律足三阳经穴主治规律足三阴经穴主治规律(二)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第三节特定穴特定穴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
)一、五腧穴(一)、定义: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二)内容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府少冲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三)五腧穴与五行配属1.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2.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四)临床应用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按季节因时而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神志昏迷荥——热病输——关节痛经——喘咳合——六腑病症二、原穴(一)定义: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十二原穴歌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或胃冲阳气不通,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内,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二)临床应用1.诊断:“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2.治疗:“五脏有疾也,应取之十二原。
”三、络穴(一)定义:络脉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加任脉、督脉络穴及脾之大络,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歌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从,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二)临床应用:主治相应络脉病症;治疗本经病;治疗其相表里经脉病症;原络配穴应用。
四、郄穴(一)定义:郄穴是指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及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总称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歌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郄,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心须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金门求,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胆经是外丘,肝经中都立,阳维取阳交,阴维筑宾取,阳蹻系跗阳,阴蹻交信毕。
(二)临床应用1.诊断2.治疗:(1)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2)治疗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疼痛。
五、背俞穴(一)定义: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均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二)临床应用:多用于治疗与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治疗与五脏相关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
六、募穴(一)定义:募穴是指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