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果 ” ,“ 果 ” 说 成 词语。
重点关注“因为”
“因”。
“因此”“由于”
“因而”等词语。
指故意把原文
混淆 时态
中尚未确定或 还未实现的设 想或推测说成
既成事实。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
“已经”“曾经”
“过去”“现在”
注意已然与未然、或然与
“目前”“将要”
必然的辩证关系,关注选
“尚未”“之前”
项中出现的关键性的或具
致)”等。
阅读示范
一、阅读指导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 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 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 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 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 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 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三、真题示范
真题文本
阅读提示
(2016·全国Ⅲ卷)文学中有历史。①当今历史学家大 ①这是本段
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 的论点。
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 ②对比论证,
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用以说明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五四”前
解。
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 曲解等现象。
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 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 改(改变) 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代替 猜
一般来说,题干中的关
选项内容能在 键词有“不能(能够)体
原文中找到依 现”“直接(间接)体
将选项与题干中的
答非所问
据,且表述正确, 现”“××方面内容” “重 但与题干的要 要”“主要”“符合(不符
关键词逐一比对,判 断其表述内容是否
求不符,答非所 合)文意”“正确(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
问。
错误)” “一致(不一
“之后”或“一定”
有标志作用的词语。
“必将”“可能”
“如果”“未必”等词语。
把其中一方面 或一部分所具 以偏 有的某些特点 概全 说成是所有同 类事物所具有 的特点。
阅读文章和选项时关注经
选项以部分代整体 常出现“部分”“所有”
(或相反),以个别代 “都”“凡是”“毫无例外”“一
一般(或相反),以特 些”“几乎”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
将毫无关系的两
关系的选项时,要
个事物拉到一起,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因果混乱 (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并强加因果;或将 有因果关系的两 个事物颠倒, “因”说成
“因为”“因此”“由 于”“因而”“之所 以……是因为”“故” 等表示因果关系的
的句子,仔细分析 有无因果关系,或 者是否因果倒置。 在阅读文章时,应
无中生有
命题者设计选项 时,故意设置原文 中没有的信息。 所给选项在原文 材料中未涉及,也 不能从原文中推
断出来。
(1)选项句的意思往 往和文章的整体意 思相近,但在原文中 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 词在原文中都有,但 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做题时要仔细检查 所给选项的内容是 否能在原文中找到 依据,或者是否能 根据原文合理地推 断出来。
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 后史料的范
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 围的差异。
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 ③《山海经》
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 与陈寅恪的
致的看法。②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 事例在证明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5)举例子(例如、如)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是《山海经》。③
什么?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 暂当历史。④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 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 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 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 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 《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 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 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 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 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 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 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 是将它看成史书了。⑤
二、熟知六种命题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 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大手段如下表: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 删(删减) 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
二、答题步骤 1.读——阅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的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 包括答题要点、 限制范围,力争把握答题指向。 2.找——准确查找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 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有时对应 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辨别,筛选。 ②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③弄清对应句与上 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 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的具体内容。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 原文意思发生了偏 曲解文意 离,曲解了作者所 要阐述的观点或所 要表达的意思。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 矛盾而言有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就 主次颠倒 原因而言有主要原 因和次要原因,就 表现而言有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 文不一致,错项故 意更换个别关键字 词,造成一字或一 词之差,从而背离 原文意思,歪曲作
(三)标画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 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 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 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测……
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 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 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
三、明确九种命题陷阱
命题陷阱 陷阱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指津
殊代普遍(或相反)等, “除……之外”“到……为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 止”“绝大多数”“全都”等关
的判断。
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
限制词。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 项时,将阅读材 料中肯定的事 物加以否定,或 者将否定的事
物加以肯定。
阅读时注意勾画那 些标志肯定与否定 选 肯项 定中 或常 者否出定现判一断些的表词示。的出要词现格语了外类注,如似意果的,可选词与项语原中 文反复比对确定正 误。
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
在解释概念 或者转述文 意时,故意弄 错对象,迷惑 考生,使考生 误入歧途。
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 陈述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 将原文中的A 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 概念换成B概 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 念,也就是原 对接的现象,尤其是看选项 文说的是A事 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 物,而选项说 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 的是B事物,概 词的指代。必须联系上下文, 念混淆。 弄清“这些”“那些”“这个”“那 个”“其”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
④这是本怎 样的变化?请简 要概括。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 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 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
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 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 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⑥这个死结直到 “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 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 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 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 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 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 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 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 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⑦
者观点。
要从整体上感知, 准确寻找出原文中 与选项对应的语句, 找出语句含有的意 义,提取与答案相 关的信息仔细 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