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属于谁》
- 格式:pptx
- 大小:992.19 KB
- 文档页数:32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道德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合法地获取和支配财产,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与分类2. 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3. 财产的继承与赠与4. 公共财产的保护5. 正确对待家庭财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理解;公共财产的保护。
2. 教学难点:财产所有权的转移;继承与赠与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财产的相关概念。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案例,如孩子对家庭财产的态度,引出财产的概念。
2. 讲解财产的定义与分类:介绍财产的定义,讲解不同类型的财产,如动产、不动产、无形财产等。
3. 讲解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解释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含义,举例说明。
4. 讲解财产的继承与赠与:介绍继承与赠与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5. 讲解公共财产的保护:强调公共财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保护公共财产。
6.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家庭财产,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7.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财产概念、种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待家庭财产和公共财产的态度。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法院了解财产纠纷的处理过程。
2.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家庭财产教育的重要性。
3. 举办一次财产知识问答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财产知识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第二框《财产属于谁》课件(人教版初二下)(3)一、财产属于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社会财产的分类和个人财产的内容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⑵明确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法律规定和爱护。
2、能力目标⑴明白法律爱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爱护自己的经济权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教学重点、难点:⑴财产的分类和个人财产的内容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⑵法律爱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案例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拾金不昧〃。
教师:哪位同学讲明一下那个成语?〔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钞票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教师:现实生活中,关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如何样评判的呢?〔学生回答〕教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讲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关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夸奖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专门的奖励。
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如此一那么内容: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
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钞票包丢在了出租车内。
李某发觉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
现在,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
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方法,因此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教师:看到这儿,你会如何样评判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学生讲那个司机善良、有爱心,然而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教师:看来大伙儿是专门能辩证地看待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的。
丢钞票的王某确信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
那么假如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映?(学生回答)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王某上了火车后发觉钞票包不见了,经回忆,钞票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内,因此他依照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钞票包中的5000元现金。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财产属于谁》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共有三目,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公民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以及用法律手段维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不受侵害等内容。
本课内容作为介绍公民权利的一部分,和前面几课共同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
但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犯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利益。
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同时,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己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
因此,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维权意识,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财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法律保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2、能力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
3、觉悟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三)、教学重点、难点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理由: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较差二、教法和学法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针对本课内容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基本模式“展示材料——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反馈总结”,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案例分析法:采用具体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归纳法:政治课理论性教强,知识点分散。
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以便于学生掌握。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理解财产的归属问题。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合法、合规地获取和处理财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与分类:实物财产、无形财产、不动产等。
2. 财产的归属:个人财产、公共财产、共有财产等。
3. 财产的获取与处理:合法获取、合法继承、赠与、捐赠等。
4. 学生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如何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概念、分类、归属以及获取和处理方式。
2. 教学难点:财产归属的判断,合法获取财产的方式,公共财产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分类、归属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归属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判断。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4. 实践操作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法获取和处理财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财产归属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思考。
2. 讲解财产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财产的定义,讲解不同类型的财产。
3. 讲解财产的归属:分析财产归属的原则,讲解不同类型财产的归属方式。
4. 讲解财产的获取与处理:介绍合法获取财产的方式,讲解财产的处理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财产归属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财产归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财产概念、分类和归属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公共财产保护的认识。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财产归属案例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财产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提供各种财产归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财产观念,懂得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
3. 引导学生理解财产的归属问题,认识到财产权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概念与分类:实物财产、无形财产、不动产、动产等。
2. 财产权的概念与特点: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3. 财产归属的问题:财产的继承、赠与、买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财产的概念、种类和特点,财产权的概念和特点。
2. 难点:财产归属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和财产权的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归属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财产权的运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财产归属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财产属于谁》教案相关内容。
2. 课件:制作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和财产权的内容的课件。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财产归属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家庭财产、学校设施等,引导学生思考财产的概念和归属问题。
2. 讲解财产的概念与分类:详细讲解财产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财产,如实物财产、无形财产等,让学生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3. 讲解财产权的概念与特点:阐述财产权的含义,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并解释其特点。
4. 分析财产归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财产的继承、赠与、买卖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财产权的归属。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财产归属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和财产权的运用,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自己的家庭财产归属问题,写一篇短文。
2. 研究相关的法律条文,了解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明白财产所有权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概念和种类2. 财产所有权的定义和特征3. 财产所有权的保护4. 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三、教学重点1. 财产所有权的定义和特征2. 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意义四、教学难点1. 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种类、财产所有权的定义、特征和保护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侵犯他人财产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
4.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习惯。
七、教学评价八、教学拓展九、教学资源十、教学反思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财产的日常生活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财产的概念和种类。
2. 讲解财产的概念和种类:介绍财产的定义、种类和特点,让学生理解财产的基本概念。
3. 讲解财产所有权的定义和特征:详细解释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让学生明白财产所有权的意义。
4. 讲解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介绍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让学生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
5. 讨论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
6.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财产概念、财产所有权定义和特征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1. 讲解其他财产权:介绍与财产所有权相关的其他财产权,如知识产权、担保物权等。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理解财产的归属问题。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
二、教学重点:1. 财产的概念及其归属问题。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爱护财产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财产归属的法律规定。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财产纠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财产归属的法律规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财产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财产的概念:介绍什么是财产,财产的种类。
2. 财产归属:讲解财产归属的原则,如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
3. 财产纠纷的处理:分析财产纠纷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财产纠纷。
4. 爱护公共财物: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
5. 保护个人财产权益:讲解如何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财产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财产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财产的概念和种类,让学生了解财产的基本知识。
3. 讲解财产归属:介绍财产归属的原则,如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分析财产纠纷:分析财产纠纷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财产纠纷的常见情况。
5. 处理财产纠纷:讲解如何正确处理财产纠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7. 保护个人财产权益:讲解如何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让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财产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财产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财产归属和保护财产权益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政治《财产属于谁》教案八年级政治《财产属于谁》教案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已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
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
例如,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
下面是本文库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政治《财产属于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财产属于谁》八年级政治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公民的个人财产范围2、理解财产的所有权的内涵3、了解公民合法财产的两种保障4、运用所学知识懂得并掌握保护合法财产的重要方式重点难点目标2目标4一、课前测评及预习1、陈毅同志有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从这首诗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下列属于个人合法财产的是()A小明爸爸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了一辆小汽车B、小红在马路上拾到了一个钱包C、某村长把地基款占为己有D、小张的父亲在自家的宅基地下挖到了一件明代文物。
一、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结合切合学生实际的案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小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探究新知:1、结合68--69页图片判断财产的归属问题。
明确:(发现的不明埋藏物、遗失物、非法获得的财产都不属于个人所有)可让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个人财产的范围。
2、财产所有权(1)内涵(2)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意义(3)保护财产所有权的两部法律保障3、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74页案例,组织学生分两组讨论,鼓励学生依据所要求的去学新知,解决问题。
《财产属于谁》八年级政治教案2一、教学目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财产属于谁》八年级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意义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意识。
3.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意义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财产所有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财产所有权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知识讲解(1)讲解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意义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财产所有权是指公民对合法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财产所有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讲解财产所有权的分类。
财产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
国家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全民所有的财产享有的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是指集体组织对集体所有的财产享有的所有权;个人所有权是指公民对个人合法财产享有的所有权。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小明家的房子被邻居小刚家的树木挡住了阳光,小明想砍掉小刚家的树木,请问小明能否这样做?引导学生分析:小明不能擅自砍掉小刚家的树木,因为小刚家享有对树木的所有权。
但小明可以与邻居协商,寻求解决办法。
(2)案例分析二:小红的自行车被同学小李偷走了,小红应该如何维权?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可以寻求学校、家长的帮助,也可以报警,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4.课堂讨论(1)讨论主题:如何尊重和保护财产所有权?(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意义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分类,并通过案例分析,学会了如何尊重和保护财产所有权。
6.课后作业(2)举例说明如何尊重和保护财产所有权。
四、教学反思1.讲解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财产属于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财产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保护自己财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和分类。
2. 不同类型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3. 保护财产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定义和分类,不同类型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2. 教学难点:保护财产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财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保护财产的方法和经验。
3. 游戏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尊重他人财产,保护自己财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财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财产的定义和分类:教师讲解财产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财产,如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等。
3. 分析财产所有权归属:教师分析不同类型财产的所有权归属,如购买、赠与、继承等。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具体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
5. 保护财产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讲解保护财产的方法和途径,如签订合同、投保、维权等。
6. 游戏环节: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尊重他人财产,保护自己财产。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验。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财产问题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财产概念和所有权归属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游戏表现:观察学生在游戏环节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保护财产方法和途径的掌握程度。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财产所有权归属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