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
- 格式:docx
- 大小:17.88 KB
- 文档页数:2
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特点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南北朝时期人物风度及其言行的书籍,包括了魏晋时期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其提供了人们解析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参考。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特点。
在魏晋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逐渐追求文化和精神上的寄托。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重视自律和谦虚。
在《世说新语》中,常常可以见到像夏侯惇、孙权等名人的自律谦虚的故事。
他们往往能够自我反省,以此来纠正自己的缺点并不断完善自己。
这一点可以从孙权力主领大军时,常常要求自己先行攻城,而不是让下属去攻城,来证明他的自律和谦虚。
其次,魏晋时期人们注重礼仪和礼节。
礼仪和礼节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的不少描述中看到。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观止》中写到:“禁门之内,不得不以礼;故曰:‘礼之用,和为贵。
’”第三,魏晋时期人们讲究品位和优雅。
在那个时代,让人感到愉悦和享受的魏晋文化发展势头强劲。
在《世说新语》中,除了一些关于名人的谈论之外,还有很多关于魏晋文化的艺术、音乐、诗歌等引人振奋及惊人的壮举。
不少文学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人都以书画、诗歌等形式展示了他们的品位和优雅。
最后,魏晋时期人们强调情感和友谊。
在那个时代,人们非常重视情感和友谊,同时也非常欣赏感性的艺术。
《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和故事经过浓厚的人文关怀,讲述了许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它是对我们自身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启示。
正如《世说新语》所记录的,魏晋时期人们所追求并非只是身体上的富有,而是在精神上也有所取得。
他们高度重视礼仪、自律、品位、优雅、友谊等人性和文化方面的价值,而且把这些传统维护得很好。
他们的人文态度非常强烈,并且他们的文化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斥责古代文化,又不偏重满足于现实,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得以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魏晋时期的特殊印记。
魏晋风度名词解释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和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魏晋风度的形成,本身有一个过程,它的产生在东汉末年就开始酝酿了,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魏晋风度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直到东晋才最后完成定型。
东晋名士表现出来的烟水之气和风流自赏,是为后人认同了的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一、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真脱俗、怡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放纵桀骜、傲视礼法的言行风范。
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意蕴,代表了当时士族概念形态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亦为魏晋时期的审美倾向。
魏晋名士们追求个性解放,不拘泥于礼节,喜欢结交朋友,崇尚清谈,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度,被后人所膜拜。
二、唐诗文化
唐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以其丰富多彩、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等特点而著称于世。
唐诗的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唐诗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开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宋韵
宋韵是宋代文化的独特风貌,体现在宋代的诗词、书画、陶瓷等各个
方面。
宋代诗词以清新雅致、深婉含蓄为特点,追求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宋代书画则注重意境的表现,追求笔墨的韵味和气韵的生动。
宋代的陶瓷则以简约素雅、造型优美为特点,体现了宋代审美趣味的独特追求。
宋韵的形成与宋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特点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名著,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历史典故、人物轶事和文化风俗。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的概念1.1 魏晋风度的含义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它包括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所崇尚和追求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标准等方面。
同时,魏晋风度还涉及到当时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礼仪习惯、服装打扮等方面。
1.2 魏晋风度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区别相比于其他历史时期,魏晋时期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差异。
首先,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也导致了魏晋时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由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二、魏晋风度的主要特点2.1 以文学为代表的审美趣味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真实、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喜欢通过对话和言语来表达情感。
同时,在诗歌创作方面,魏晋时期也形成了以“清新”、“淡泊”、“超脱”为主要特征的文学风格。
2.2 以礼仪为代表的社交习惯在魏晋时期,礼仪成为了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注重礼节和仪式,尤其是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礼节更是必不可少。
同时,魏晋时期的社交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行的就是诗会、酒宴和游戏等。
2.3 以个性为代表的价值观念在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生活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念,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并且符合道德准则就可以。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1.1 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1.2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1.3 魏晋时期的文化特点二、魏晋风度的内涵2.1 魏晋风度的定义2.2 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2.3 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三、魏晋风度在文化领域的表现3.1 文学创作中的魏晋风度3.2 绘画艺术中的魏晋风度3.3 音乐舞蹈中的魏晋风度四、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4.1 魏晋风度的传承与发展4.2 魏晋风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继承4.3 魏晋风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五、对魏晋风度的评价和思考5.1 对魏晋风度的正面评价5.2 对魏晋风度的负面评价5.3 对魏晋风度的思考与总结六、参考文献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魏晋风度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风度的看法,并对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魏晋时期的背景1.1 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一个时期,政治格局相对稳定。
魏晋时期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政治环境的变迁对魏晋风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动荡的局势和民族交融的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背景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1.3 魏晋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文化特点十分鲜明。
文人雅士的兴起、儒学与道教的融合等都对魏晋风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2.1 魏晋风度的定义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士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它包含了士人的风度翩翩、气度非凡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思想信仰。
2.2 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包括豁达开朗、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等。
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有着高度的认识。
2.3 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士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教案1引言1.1《世说新语》的背景与意义1.1.1《世说新语》成书于魏晋时期,由刘义庆编纂,记录了当时名士的言行与逸事。
1.1.2作为一部文学与历史价值并重的作品,它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精神。
1.1.3通过《世说新语》,可以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
1.1.4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世说新语》不仅能够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增强对历史的认识。
2知识点讲解2.1魏晋风度的定义与特点2.1.1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士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表现为清谈、放达、超然物外。
2.1.2这种风度在当时被视为高雅和智慧的象征,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2.1.3魏晋风度强调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与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紧密相关。
2.1.4通过对魏晋风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士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3教学内容3.1《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3.1.1教学内容将围绕《世说新语》中的几位代表性名士,如王导、谢安、竹林七贤等。
3.1.2通过分析这些名士的言行,揭示他们所体现的魏晋风度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3.1.3学生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学习,深入理解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3.1.4教学内容还包括对这些名士的评价和影响,以及他们在后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教案4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内容和成书背景。
4.1.2学生能够理解魏晋风度的定义、特点和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意义。
4.1.3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世说新语》中的几位代表性名士及其所体现的魏晋风度。
4.1.4学生能够分析魏晋风度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关系。
4.2技能目标4.2.1学生能够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和人物。
4.2.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2.4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关于魏晋文化的拓展研究。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指的是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氛围。
这一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风度是人文主义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的文化注重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倡导自由和开放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也表现出了对人的关怀和赞美,如“兰亭序”就是一件代表性的作品,它以写生的形式描绘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和文化思想。
其次,魏晋风度是典雅文化的代表。
魏晋文化强调艺术和文学的典雅和高尚,注重意境、情感和意义的表达,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气质。
典雅文化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例如,钟嵘的《诗品》就是一部经典的诗论著作,它凝聚了魏晋时期的典雅文化精髓。
第三,魏晋风度是文人雅士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代表。
文人雅士们注重个人品德和家风,追求人生的自由和潇洒。
他们崇尚道德、文艺和审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精英。
如《文选》就是一部魏晋时期的文学名著,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文学成为了一种高贵的艺术形式。
最后,魏晋风度是多元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中国文化处于多元性的交汇状态,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如汉文化、佛教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等。
在这种背景下,魏晋文化发展出了自
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总之,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体现出了个性、独立、自由和典雅的文化气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指知识分子所最求的一种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具体表现为: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矿大傲世、任率自然、一往情深。
建安风骨;魏晋之际以曹操为首的诗人,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诗歌反映意境宏阔,笔调明朗。
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风格。
建安七子:孔融、陈林、王粲、徐干、阮禹、应玚、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就是以田园生活为审美对象的诗歌。
一、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1、平淡自认、亲切淳真他的诗歌体裁内容贴近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了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吹拂,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惬意。
而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到多么的亲切。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如《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是写景,前四句是写近景,后四句是写远景。
近景是一种素淡的环境,使得整个景色生机盎然。
远景是一幅静态画面使得整个画面生机勃勃。
3、语言自然而精工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白如画,但由于诗人有生活实感,再加上能从使得整体风格上运用语言,把握每一句诗,因而显得自然而生动4、风格多样《史记》的创作原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史记》的艺术成就1、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成就,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考验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的优劣长短。
(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4)运用个性化语言,活化人物形象。
(5)运用“闲笔写人”手法,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6)运用“互现”法补足人物全貌。
2、《史记》的悲剧艺术3、《史记》的语言艺术(1)语言简练、质朴、生动、传神。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摘要:
1.魏晋风度
2.唐诗文化
3.宋韵
正文:
一、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社会风尚。
在这个时期,文化繁荣,名士辈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魏晋风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自然:魏晋名士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不拘泥于世俗礼仪。
2.重视人文:魏晋风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崇尚才子佳人。
3.谈玄论道:魏晋名士热衷于谈论玄学,以清谈为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二、唐诗文化
唐诗文化,是指唐朝时期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繁荣的诗歌创作:唐朝诗人辈出,诗歌作品丰富多样,有山水田园、咏史抒怀、边塞戍楼等各类题材。
2.独特的审美情趣:唐诗以婉约、豪放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3.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唐诗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对日本、朝鲜等邻国产生重要影响。
三、宋韵
宋韵,指的是宋代文化的一种韵味。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宋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文治:宋代重视文化教育,崇尚文治,提倡“厚文薄武”。
2.独特的艺术风格:宋代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宋词、宋画等,都以其高雅、清新的韵味闻名于世。
3.世俗化的社会风尚:宋代社会风尚世俗化,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繁荣,如宋杂剧、宋话本等。
一:“魏晋风度”的内涵及特点“魏晋风度”从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意蕴,并非仅代表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而且同时还潜藏了魏晋风流之意。
“风度”在魏晋时期是用来评论人物的一种词汇,即当时士族概念形态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亦为魏晋时期的审美倾向。
从魏晋时期的一些典型的名士可以看出,处于此阶段的名士们具有“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潇洒桀骜,为后人所膜拜。
“魏晋风度”体现了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内涵无法通过一两句话概括。
宏观的“魏晋风度”涵盖了整个魏晋阶段文人的精神风貌、文化底蕴与对待人生的态度。
此阶段文人所特有的率真脱俗、怡然洒脱的生活态度与放纵桀骜、傲视礼法的言行风范,体现了处于此历史背景下的名士们的一种奔放无束的生活状态。
具象的“魏晋风度”,即为魏晋文学所彰显的个性。
以语词的叙事性作为基点,以“风度”阐释魏晋阶段文学特性缺乏严谨性。
由于差异化的主体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审美各不相同,相应的政治背景也为文学奠定了不同的主题。
缘何一直沿用这一说法来充当这一阶段文学的代名词,并非只是因为此历史阶段正处于魏晋时期。
而是由于此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身为有识之士,其内在的忧患观念在各朝代交替中均有体现,内在的危机也一直存在着。
只是由于各历史时期主流哲学存在差异,主体的生命观念存在变化,因此造成此类危机感。
魏晋阶段正是此类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时期。
因此文人的危机意识在政治的作用下持续深入,进而生成自觉的生命意识。
以文学作为基点,此类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个体化的创作风格、多元化的审美特性以及层次化的文学结构等。
换言之,“魏晋风度”即为“对个人价值的全面审视及对挣脱传统道德束缚的人性的认可”在各意识形态中的内在体现。
“魏晋风度”第一次“刻意”地把人性升华到超名教的高度,进而作为挣脱传统道德的一个风向标、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魏晋风度”表象的特点为豁达、率真、洒脱。
通过言行与诗文,赋予自己的人生以艺术的色彩。
魏晋风度一.何为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世说新语》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何谓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
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二、魏晋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魏晋风度特点一、前言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士族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潮兴起,文人墨客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魏晋风度因此而形成。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探讨魏晋风度的特点。
二、时代背景魏晋时期,中国经历了连绵的战乱与动荡,社会秩序逐渐崩溃。
政权的更迭,战乱的蔓延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怀疑与否定。
这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1. 玄学的兴起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
玄学主张超越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探求人生的真谛。
玄学家以儒、道、墨为主要思想来源,形成了独特的学派。
他们关注人性、天道、宇宙之理等问题,提出了诸多抽象的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五胡乱华的冲击五胡乱华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之一。
五胡族群的入侵导致政权的更迭,社会秩序的瓦解,文人墨客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离失所。
一方面,他们对旧的封建秩序产生了怀疑与否定;另一方面,他们以个体的自由与独立为追求,形成了独特的风尚。
四、文学艺术的特点1. 新兴文体的涌现魏晋时期文学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新兴文体如辞章、赋、乐府等开始兴起,成为文人们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方式。
这些文体语言简练、意境丰富,展现了文人独特的风度。
2. 温婉含蓄的文风魏晋文人以文为主要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他们追求温婉、含蓄的文风。
他们善于利用诗词、骈文等形式,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3. 追求个性独立的价值观魏晋文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独立、个性的价值观。
他们追求人生的自由与独立,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
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与学术理想。
4. 吟咏山水的热情魏晋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起来。
魏晋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他们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吟咏山水之美。
他们不局限于描绘景物的形象,更注重抒发内心情感,寄托自己的思考与憧憬。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
熊启强2012011922 化工系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着重从“贵无”“崇有”的现实意义中强调了放达的态度,而对当今社交网站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清谈误国”到现在的“聊天误人”,还有就是游戏像寒食散一样的强大成瘾的功能。
关键词:崇有贵无放达魏晋风度清谈寒食散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从而在当时士大夫群体兴起了一股放达隐逸的社会风气。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其集中表现为清谈、吃药和喝酒三个方面。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个演讲。
晋人由于多吃“寒食散”导致其皮肤易磨破,因而其多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给人一种飘逸风度的感觉。
然而,魏晋风度是当时一个时代的产物,其对现在又有什么启示意义呢?我认为首先便是他那种放达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风气,许多人都存在严重的趋利倾向。
许多的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甚至甘愿做伤天害理违背自己的良心的事。
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啊,什么“要嫁就要嫁土豪”啊……这些都反应了我们这个社会是过于的强调物质财富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提高,许多人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洋房,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反而由于财富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底层的许多劳动人民对富人产生了企羡,这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获取财富。
有些人获得不到,只有采取一些不是很正当的方式。
这渐渐地形成了社会上的一种风气,人们普遍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金钱来获取。
许多富人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所影响,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的财富,炫耀自己的豪车以及名牌物件等,有些富人甚至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恣意的违反社会的法规,其认为社会的法规所造成的约束只需要花一些钱就可以轻松的解决。
试问,如果任凭这种社会风气所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魏晋南北朝时“贵无论”和“贵有论”的争论,何晏和王弼提出了“贵无论”,认为社会的本源以及我们世界的根本都归结于“无”,同时他们强调要安贫乐道,无知无欲。
而裴頠认为“有”是世界的本质,是有组成了世界,其同时也提倡人们去追求财富和权力,鼓励人们积极的出仕。
何王的“贵无”学说是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三国时期,社会比较动乱,几个政权交替的统治着中原,农民起义也有很多,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政权的更迭,也兴起了许多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在下层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起到了一种缓冲矛盾的作用。
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因而这些世家大族提出了“贵无论”,使人民安贫乐道,无知无欲。
虽然何王两人的贵无学说在一定的意义上麻痹了世人,使他们易于被世家大族所统治,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是其提倡的无知无欲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而裴頠的“崇有论”在当时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当时的社会,由于人们普遍的推崇何王二人的“贵无论”,导致许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普遍的也贪图玩乐,不图进世,更有甚者,许多已经掌了权的人也经常的不理政事而流连于玩乐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因而裴頠主张“崇有”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现在社会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人们过度的“崇有”,也产生了许多的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每年都有许多的人挤破头皮的要考公务员,而当他们做了公务员之后经常会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拼命的敛财,例如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而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国家的健康发展,我们迫切的需要改善这种情况。
王何二人的主张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其主张,我们要有选择的选取。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提倡的是一种介于“贵无”和“崇有”之间的状态,这可能有点类似于儒家的“中庸”主张,我们要有一定的追求,但不能为名利所累,我们要安贫乐道,但是不能没有工作的动力。
这些
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种旷达的放达的态度。
但放达并不是元康狂放那种类型的放达不羁,超越了礼数,我所说的放达是一种对待得失的态度。
当我们看到别人挥金如土,看到别人的香车宝马时,我们心中可能会不自然的产生一种艳羡感,但是,我们对待其的态度,应该是泰然处之,他们有钱是他们的事,我自有我的事,我自有我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这就是一种放达的处世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才能各司其位,做好自己的本位工作,我们的社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们在社会中更应该提倡的是一种尊重知识的态度,如晋人对于清谈的态度一样,强调精神对于物质更加的重要,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社会的这种拜金主义。
另外,南北朝的清谈风气对于我们现实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清谈误国”确实很有道理,我们应该更多的重视实干,实干兴国嘛,这也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社会上还是有不少的人逞一时口舌之快的,喜欢谈论,却不做实事。
我感觉最近这几年的“人人”与“QQ”等社交软件有引发这种趋势的可能性。
我身边有很多的同学经常上课时不停地用手机聊天,每天还不间断的发“人人”的状态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以及博学多识,这不很类似于清谈吗?只不过这种清谈没有魏晋时的高深,还有就是更多的通过电子仪器来进行交流。
我认为我们要防止聊天过多而影响学习的情况发生,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保护了自己的视力。
至于服寒食散这些魏晋风度,学生中的打游戏的情况和其很类似,有时一个寝室中有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玩游戏了,寝室中的其他几个人也会学着打游戏,这也会渐渐的影响其他人,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风气,有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的目标就是玩好一款游戏。
以上主要就社会的一种社会风气而言,对于现实世界的个人修养来说,魏晋风度有更加的现实意义。
魏晋时期人们比较推崇旷达,对于得失不是十分的计较,例如张翰的闻秋风而忆起家乡鲈鱼之美而弃官回乡,还有王敦的豪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但是我们不能似他们那样的旷达,要有一定的限度。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既有借鉴也有启示。
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很多。